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1121062)

作品数:53 被引量:239H指数:8
相关作者:马放左薇田禹陈忠林李昂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电气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污泥
  • 8篇电池
  • 8篇燃料电池
  • 7篇污染
  • 5篇絮凝
  • 5篇生物燃料电池
  • 5篇微生物燃料
  • 5篇微生物燃料电...
  • 5篇膜污染
  • 5篇好氧
  • 5篇废水
  • 4篇絮凝剂
  • 4篇生物絮凝
  • 4篇生物絮凝剂
  • 4篇污水
  • 3篇冻融
  • 3篇氧化物
  • 3篇氧化物燃料电...
  • 3篇有机物
  • 3篇运行效果

机构

  • 51篇哈尔滨工业大...
  • 6篇兰州理工大学
  • 3篇黑龙江省环境...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国际工程...
  • 1篇黑龙江科技大...
  • 1篇黑龙江农业职...
  • 1篇中日友好环境...
  • 1篇中国铁路设计...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2篇马放
  • 8篇左薇
  • 8篇陈忠林
  • 8篇田禹
  • 7篇沈吉敏
  • 7篇李昂
  • 6篇赵霞
  • 6篇杨基先
  • 5篇吴晓燕
  • 5篇张军
  • 4篇王晓春
  • 3篇任南琪
  • 3篇孔秀琴
  • 3篇冯辉霞
  • 3篇赵庆良
  • 3篇赵阳丽
  • 3篇吴丹
  • 3篇邢洁
  • 2篇龚真龙
  • 2篇姜峰

传媒

  • 12篇哈尔滨工业大...
  • 9篇环境工程学报
  • 4篇黑龙江大学自...
  • 4篇中国给水排水
  • 3篇哈尔滨工程大...
  • 2篇四川环境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工业水处理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资源综合...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材料导报
  • 1篇当代化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8篇2015
  • 16篇2014
  • 17篇2013
  • 13篇2012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鉴定及对EE2的去除效能被引量:3
2013年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J1,经鉴定该菌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菌株J1的生物絮凝剂产率为2.15 g/L,絮凝率为90.83%。利用产絮菌J1发酵产生的生物絮凝剂MFX去除水中的17α-乙炔雌二醇(EE2),在絮凝剂投加量为8 mL、助凝剂投加量为1 mL、初始pH值为5、反应时间为1 h的最优条件下,对EE2的去除率可达90%;pH值对生物絮凝剂去除EE2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助凝剂投加量、絮凝时间和絮凝剂投加量;结合表面电荷及Zeta电位的变化情况,推测该絮凝过程以电中和作用为主。
邢洁杨基先庞长泷李昂马放吴丹魏薇
关键词:产絮菌生物絮凝剂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以活性污泥技术为主体的好氧工艺是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大量用传统方法未检测到,但在活性污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微生物逐渐引起研究学者的重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FISH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DGGE/TGGE技术、16S rRNA序列比较、T-RFLP技术、AFLP技术等为代表已成为研究微生物微观形态及种群结构特征的主要手段。文章就这些技术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污水处理领域活性污泥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邱浩然赵霞王晓春孔秀琴陈吉祥
关键词: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分子生物学技术
C/N比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在SBR内接种活性污泥,研究了进水C/N比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C/N比的条件下污泥不易快速颗粒化,沉降性能差,低C/N比有利于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积累,MLSS最高可达8 740 mg/L,然而过低的C/N比将导致颗粒粒径增加,结构疏松以致解体,丝状微生物过度繁殖,不利于系统的稳定。对有机物的去除受进水C/N比的影响不明显,颗粒初步形成后对COD的去除率基本维持在87%左右;在C/N比为6.67~2.86之间时,除磷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而C/N比过高或过低,污泥颗粒化程度差,体系内缺乏除磷所需的微观环境,不利于磷的去除;进水C/N比对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明显,C/N比为10时,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NH4+-N的平均去除率达90.59%,但低C/N比能抑制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活性,当进水C/N比由5降低至2时,反应器对NH4+-N的去除率由65.23%下降到38.77%。
赵霞冯辉霞雒和明陈忠林姜峰赵阳丽
关键词:SBR颗粒污泥物理性能除污效能
碳氮比对聚氨酯生物膜反应器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研究了聚氨酯生物膜反应器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中的应用,考察碳氮比(15∶1、10∶1、5∶1和1.8∶1)对聚氨酯脱氮系统脱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处理效果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经过100 d的运行,当进水碳氮比从15依次下降到10、5和1.8,亚硝酸氮累积率由56.1%逐次上升到62.3%、72.3%和83.2%.在进水碳氮比为10时,系统取得最佳处理效果,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9.1%和91.0%.进水碳氮比在15、10、5和1.8时,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均同时发生在聚氨酯生物膜系统内,随着进水碳氮比的降低,同时硝化反硝化效率逐渐降低.生物膜的功能微生物分析表明,在碳氮比15时,生物膜的微生物多样性要显著高于其他工况.生物膜上的优势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分别以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spira sp.)和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 sp.)为主,而反硝化细菌则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占据优势.
谭冲刘颖杰王薇邱珊马放
关键词:碳氮比短程硝化反硝化聚氨酯群落分析同时硝化反硝化
混合碳源制备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模型被引量:6
2014年
为实现混合底物的高效定向转化,以产絮菌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F2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单一碳源及不同初始浓度对菌体生长、絮凝效能及絮凝剂产量的变化规律,采用BP算法构建絮凝效能及产量预测神经网络.产絮菌F2利用葡萄糖时的絮凝效能和产量分别为88.98%和2.20 g·L-1,过低的初始浓度将影响产量,不低于7.5 g·L-1为佳.以D-(+)-葡萄糖、D-半乳糖和D-甘露糖3种单糖为混合碳源,构建网络结构为3-5-2的产絮效能及絮凝剂产量预测模型,对两个输出层的预测误差范围均在4%以内,预测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浓度的最优解为6.59 g·L-1、1.32 g·L-1、3.57 g·L-1,经验证混合碳源发酵产絮可使絮凝效能和产量比单一葡萄糖发酵时分别提高6.87%和26.82%,本文为产絮菌F2利用含糖有机质废液发酵产絮凝剂提供数据参考.
王金娜杨基先王继华李昂马放吴丹王樱凝
关键词:生物絮凝剂混合碳源BP神经网络
Ni-YSZ阳极添加Ag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研究在Ni-YSZ阳极添加银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性能的影响,采用化学镀银法在电池阳极镀银,在750℃分别以氢气和甲烷为燃料气,测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测试前后的阳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电池在阳极镀银后,极化电阻减小,放电性能和抗积碳能力提高。化学镀银法镀银10min的电池在750℃以氢气为燃料气时,最大功率密度为511.7 mW·cm-2,比未镀银电池增加31.8%,以甲烷为燃料气时,以200mA·cm-2恒流稳定运行24h后,有少量积碳,相比恒流前最大功率密度降低0.8%。
吴晓燕张军左微王静晖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化学镀银积碳甲烷
MFC-MBR耦合系统运行效果被引量:3
2013年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而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能有效降解污泥中的胞外生物有机质(EBOM)并回收电能。将MFC与MBR联用,建立了一套能够有效抑制膜污染同时回收电能的新系统———MFC-MBR耦合系统,MBR的剩余污泥经MFC处理后回流。以传统MBR为对照,对耦合系统中污水处理效果、膜污染情况和污泥混合液的性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耦合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没有明显恶化,COD去除率为94%,NH4+-N的去除率为92%。耦合系统能够有效减缓膜污染的发生,清洗周期延长了28%。污泥混合液的MLVSS/MLSS稳定在80%~88%,系统内几乎没有无机颗粒积累。松散结合态胞外聚合物(LB-EPS)降低了48%,使污泥混合液性质得到改善。较低的污泥比阻(2.69×1012m/kg)和标准化毛细吸水时间(1.67 s.L/g MLSS),证明耦合系统污泥混合液脱水性能提高了。
王翠娜田禹苏欣颖李慧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泥回流膜污染
发酵生物制氢领域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2013年
氢气以其清洁、无污染、热值高的特征和广泛的来源,被认为是未来的良好能源载体。自然条件中,很多微生物可以利用有机底物或者水和光能代谢产生氢气。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这些微生物的产氢能力,更有利于生物制氢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和推广。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工程手段在发酵法生物制氢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并对该技术将来在生物制氢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以预测分析。
赵鑫刘一威刘文宗郎咸明全燮
关键词:生物制氢基因工程技术氢化酶基因工程菌株
正渗透中驱动溶质反渗模型的建立与实验验证被引量:2
2015年
正渗透过程能够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求驱动溶质反向扩散的通量非常小。为了深入了解正渗透过程中驱动溶质反渗对膜分离过程的影响,以现有的浓差极化模型为基础,建立正渗透过程不同操作模式下驱动溶质的反渗通量以及膜通量的数学模型。为证明模型的准确性,以Na Cl为驱动液做一组序批式实验,测出不同初始渗透压下的水通量和反渗通量,将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比较,发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高度吻合。
吴晴田禹
关键词:数学建模
冻融对中国高纬度地区湿地水环境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明确冻融作用对中国东北部高纬度地区森林沼泽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土壤养分及湿地水中各项指标的影响.以中国小兴安岭乌伊岭国家湿地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分析和现场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冻融周期影响下的湿地水及两种类型湿地土壤中元素的变化规律.结果得出冻融循环对中国高纬度湿地水化学成分及土壤养分均有较大的影响,森林沼泽湿地水的氨氮、总磷、总氮分别增加了20.2%、38%、29.4%,灌丛沼泽湿地水的氨氮、总磷、总氮分别增加了27.6%、38.4%、34%;森林沼泽湿地枯枝落叶层中TN的含量下降了11.02%、TP下降了11.5%、有机质增加了25.23%;说明冻融对促进湿地有机物的积累,为湿地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任伊滨任南琪李志强
关键词:冻融作用水环境土壤养分高纬度地区沼泽湿地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