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C0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C031)

作品数:7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黎煜陈墨启之边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3篇艺术

主题

  • 7篇口述
  • 6篇口述历史
  • 2篇当下
  • 2篇电影
  • 2篇中国电影
  • 2篇史料
  • 2篇文本
  • 1篇电影人
  • 1篇电影史
  • 1篇独白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真实
  • 1篇心态
  • 1篇修辞
  • 1篇修辞学
  • 1篇影人
  • 1篇杂谈
  • 1篇中国电影人
  • 1篇中国电影史

机构

  • 7篇中国电影艺术...

作者

  • 3篇黎煜
  • 2篇陈墨
  • 1篇启之
  • 1篇边静

传媒

  • 6篇当代电影
  • 1篇电影文学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对话过去、当下、现在:口述与历史撰写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立足于将口述视为对话史料,考察其对话本性对历史撰写的意义。"对话"赋予口述与生俱来的微观撰史特征。"对话"为使用口述史料的宏观撰史者提供"现在"与"过去"、"当下"三种声音的交流。"对话"让口述中的"伪"、"误"、"虚"、"隐"等"不真实"信息对历史撰写有了丰富的意义。
黎煜
关键词:口述历史史料当下
“心灵考古”:口述历史的方法与模式探索被引量:14
2010年
口述历史是通过采访人与受访人的对话,通过受访人的回忆与陈述,重建过去专业经历、社会生活、个人心灵的历史。口述历史工作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历史知识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采访过程中需涉及对记忆与遗忘机制的了解,对个人心理"乔哈里窗口"的探索,以及对受访人自我运作机制与个性和心理测评等多项心理学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口述历史工作是一项需要采访人与受访人密切合作的心理工程,此工程可称"心灵考古"。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和借鉴,对口述历史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思考,对口述历史方法模式的探索,本文尝试从心灵考古角度对口述历史工作进行理论思考与构想。
陈墨
史学之谜:真实性、口述历史与人被引量:25
2011年
口述历史的真实性,一直是一个问题。这一问题有多种表象,可在心理—社会—时间的多维结构中找出不同原因,口述历史工作者须针对这些表象与原因找出相应的矫正方法或补救措施。但,口述历史涉及个人记忆及对历史的反思与评价,必然会出现信息的虚实、正误交融现象。口述历史的最大弱点和困难源自个人口述,而口述历史的最大优势也正在于此。口述历史不仅提供客观事实,还能提供个性化及多样化的主观信息和心理真实,若善加利用,便能让后人窥见历史的堂奥,从而接近并揭示史学之谜。
陈墨
关键词:心理真实
对话过去、当下、未来:口述与历史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试图借用巴赫金文艺美学的对话理论与卡尔的历史学观点,考察口述历史作为对话史料,对于历史的贡献。笔者倾向于如下定义口述历史:由采访人与受访人通过现场平等对话的形式,共同完成"当下"与"过去"、"未来"的精神碰撞,并由声像设备记录下来的史料。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察口述与历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并为历史撰写提供多声部的想象力。
黎煜
关键词:口述历史史料独白当下
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杂谈被引量:3
2011年
口述史的内涵包含史料搜集保存方法、口述史料、口述研究、口述史理论多个层面。现代口述史的崛起是20世纪西方史学新的治史观念与研究方法拓展的产物,是史学现代化与民主化的体现。口述史的人民性特征与人民史观不尽然相同,它意味着更有社会意识、更民主的史学发展方向。口述史的方法论特征有:口述史的基础是人类的记忆、口述史是一种会话叙事、口述史方法具有广泛性和创造性。
边静
关键词:口述史涵义方法论特征
口述历史研究:受访者的心态被引量:6
2010年
口述历史是采访者与受访者共同完成的。受访者的心态直接关系到口述历史工作的成败。因此,了解、把握受访者的心态是主访者的重要一课。在心理学中,“心态”一般指的是群体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心态,不是某一个受访者独有的,而是某些受访者共有的心理特征。美国的口述史学家将受访者分为“开怀畅谈”“表面抗拒”“欺瞒不说”“操控”“报导不实”等五类。而我的口述历史经验告诉我,此间的受访者表现出了职显的中国特色。
启之
关键词:口述历史心理学心态双重文本中国电影史
从口述话语到出版文本:口述历史修辞学——结合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项目被引量:6
2011年
口述历史修辞学是口述史学与修辞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访谈时的口头话语修辞与出版文本整理过程中的书面语言修辞两个部分。此文主要关注后者,即如何恰当使用口述历史修辞方法将口头语转换为书面语,同时自省口述历史修辞学的困境,并展望其未来。
黎煜
关键词:口述历史修辞学口头语文本消极修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