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40061) 作品数:6 被引量:20 H指数:2 相关作者: 彭芳 卢卫中 秦洪武 更多>> 相关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济南大学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更多>>
图形—背景的概念化与汉语语序 被引量:1 2013年 在语言基本表达方式上,汉语中既存在着"图形先于背景"的概念显现原则,又有"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强趋势。前者遵循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是一种动态视点;后者体现汉语对同一事物不同识解而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一种静态视点。语言结构是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汉语语言结构反映了汉民族的语言心理:客观世界的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应该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彭芳关键词:概念化 汉语语序 生成词库理论下英语动词pour的语义解读 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传统的词典释义往往无法对某些语言使用的实例进行充分的描述,本文运用生成词库理论的相关假设,探讨英语动词pour的动态语义并对语言使用的实例进行阐释。本文考察了英语动词pour的4种句法结构以及句法组合成分的语义匹配。研究发现,通过论元选择生成机制,动词和介词选择与之匹配的论元;组合名词的物性结构促成动词的逻辑多义,甚至影响动词的句法表现:如动词pour的"创造"义、"物质发散"义、"发射"义等的产生,以及对[N1 V N2]结构和中动结构的影响;动词与其组合论元的语义融合性需考虑组合成分优先作用次序。 彭芳关键词:物性结构 Pour和“倒”的词汇语义及其运动事件表达 2018年 英汉语位移动词pour和"倒"融合了位移、使因和容器概念。基于语料统计发现:(1)英汉语致使移动句是基本运动事件表达句,英汉语双宾句、英语pour full句、汉语"倒满"句体现了副事件融合的扩展模式。(2)英汉语的终点路径均呈优势分布。(3)位移终点INTO在英语双宾句缺省表达,而汉语使用"给"表达位移目标TO和位移终点INTO;汉语双宾结构中,"给X"在动词前呈优势分布。(4)英语用full表达"内部充满"的结果语义,而汉语用"满"编码"表面布满"和"内部充满"的概念语义;在表达"内部充满"的结果路径语义时,英汉语主体-背景均逆序表达。 彭芳 于红关键词:POUR 动词意义 英汉语致使运动事件的词汇化 被引量:1 2014年 致使运动事件是运动事件和使因事件构成的事件复合体。英汉语致使运动事件在动词语义融合和句子建构的表现为:英汉语动词词库大小相似,词汇化模式以[使因+运动]为主;英语以致使位移句式表达,汉语主要以致使运动"把"字句和连动句为主。英语关注事件的过程,突显位移主体与背景的空间变化关系,汉语则关注主体受到的影响,突显主体位移的终点或方向。事件框架概念在英语中呈现一个运动场景,在汉语中多个运动场景连续呈现,汉语对运动概念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具体。 彭芳关键词:词汇化模式 汉语熟语的转喻迁移及其英译策略——以《生死疲劳》的葛浩文英译为例 被引量:14 2016年 本文将熟语的字面义到引申义的规约化过程看作一种转喻迁移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概念转喻理论,分析了葛浩文对《生死疲劳》中采用的熟语进行翻译处理的方法,挖掘了熟语英译背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何种不同的转喻思维。研究表明:1)译者只有充分考虑到熟语内部语义的转喻迁移,才能实现对等的语言转换;2)葛浩文在《生死疲劳》英译过程中对熟语的处理带有一定的译者主体性色彩,其转喻思维方式影响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 刘庚 卢卫中关键词:熟语 理想化认知模型 倒置动结式的事件语义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从事件语义视角考察和分析汉语倒置动结式的句法构成和释义机制。研究指出,倒置动结式的原型结构为[NP1+V1-V2+NP2],而从语义上看是使因—结果(CE-RE)结构。NP1关联一个使因事件,NP2则同时关联使因和结果事件。事件结构可以解释有些句法表层的题元虽然不是事件,但须要满足事件语义要求。NP1属性结构中的施事角色或功能角色为NP1被解读为使因事件提供可能性。使因事件有不同的表层实现方式:可以实现为事件参与者NP,也可以实现为充分赋值的事件,即表层使用VP或S编码使因事件。 彭芳 秦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