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CNU09A01016)

作品数:16 被引量:93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振梁小翠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能源
  • 5篇生态足迹
  • 4篇能源消费
  • 3篇生态
  • 3篇生态压力
  • 3篇基尼系数
  • 2篇生活用能
  • 2篇生态承载力
  • 2篇碳排放
  • 2篇农村
  • 2篇化石能源
  • 2篇环境容量
  • 2篇活用
  • 1篇行业环境
  • 1篇选择偏好
  • 1篇氧化碳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载力
  • 1篇沼气
  • 1篇中国能源

机构

  • 15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杨振
  • 1篇梁小翠

传媒

  • 2篇甘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能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科技导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7篇2011
  • 8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区域发展与生态压力时空差异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研究区域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时空差异特征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人地矛盾问题。本文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压力的表征指标,在测算各省区典型年份生态压力的基础上,分析1980年以来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生态压力的动态变化、空间溢出及空间均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区域人均生态压力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明显梯度,高水平区域的生态压力较大,低水平区域生态压力增长幅度较大;②生态压力空间溢出效应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较大差距,随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大,低水平区域的生态空间处于"被掠夺"的境地;③区域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空间关联特征明显,总体上处于"高度均衡"与"相对均衡"状态,但生态基尼系数有明显上升趋势,由区域发展差异引致的生态占用不公平倾向令人担忧。文章提示,高水平区域应该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中低水平区域(或资源输出区)进行合理的补偿,以降低各区域在生态空间占用方面存在的不均等性。
杨振
关键词:生态压力
基于人口的COD、SO_2排放基尼系数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对各类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是国家环境政策的必然趋势,科学评价区际排污权分配方案的合理性是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各省区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配方案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人口的Gini系数法定量评价该方案的合理性。评价结果表明,以人口存量为参考标准,COD排放权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1643,处于高度平均区间内;SO2排放权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2277,处于相对平均区间内。总体上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影响两种污染物排放权分配合理性的关键因子不尽相同,影响强度也存在显著差别。
杨振
关键词:人口排污权基尼系数
我国能源经济效率变动与初始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借鉴区域经济收敛性理论,研究我国能源经济效率变动与初始发展水平的关系。以1991~2008年为研究时段,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1991~2002年我国省际之间的能源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初始经济落后地区的能源经济效率增加速度普遍快于发达地区;2002~2008年能源经济效率变化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成正比,发散趋势明显;1991~2008年全时段能源经济效率变化则与经济初始发展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振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效率收敛性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化石能源地面积变化研究
2010年
本研究拓展了传统的化石能源地概念,提出一种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的化石能源地面积估算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中国1980~2006年各种能源消费项目的化石能源地面积进行估算,并利用基于协整理论的误差修正模型对工业化演进与化石能源地面积变动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1980~2006年各种能源消费项目的化石能源地I型与II型面积均呈波动增长态势,且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与工业化演进特点相对应的波动性特征;(2)工业化发展与化石能源地面积变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当工业化水平变动1%时,化石能源地面积相应地同向变化4.515 4%;(3)工业化发展与化石能源地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机制,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30.59%的比率对本年度的化石能源地面积变动进行反向修正。
杨振
关键词:生态足迹
火电行业环境压力空间均衡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生命周期法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火电燃料消耗产生的CO2,CH4,SO2,NOx和烟尘排放量及相应的生态足迹,发现我国火电行业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CO2和NOx排放,二者合计比重达91.72%;各省区环境压力差异较大,环境压力与环境容量在空间上呈高度不均衡分布格局,不均衡因子多为东部发达城市或经济大省。研究结果为制订区域差别化的火电污染减排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振
关键词:火电行业生命周期环境压力环境容量
中国省际生态压力空间均衡研究
2010年
在估算各省区生态压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基尼系数和空间均衡指数考察中国省际生态压力空间均衡状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中国2000年和2008年的生态基尼系数分别为0.2771和0.3779,生态压力空间相对均衡,但生态压力与生态承载力在地理空间上的总体偏差有所扩大;中西部地区多属于人地和谐型空间模式,生态压力空间不均衡因子以东部发达省市居多;生态压力与生态承载力相对关系的区域差异是中国人地关系地域分异的基本成因。从生态压力空间均衡格局出发,制定区域差别化的生态经济政策是协调中国人地关系矛盾的重要思路。
杨振
关键词:生态压力生态承载力基尼系数人地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脱钩潜力评价被引量:9
2011年
在分析我国1990~200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变化的基础上,利用IPAT模型测算各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临界值与脱钩潜力,并探讨其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各省区能源消费强度空间趋同趋势明显,但脱钩潜力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发展水平对脱钩潜力具有较大影响,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是增强脱钩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为国家和区域制定相应的能源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振
关键词:经济发展能源消费IPAT模型
基于SP调查的农村户用沼气选择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实地调查农户在未来一定假设条件下的沼气选择意向,获取所谓的意向调查数据SP(Stated Preference Survey Data,SP);构建了基于SP数据和效用最大化理论的非集计模型(二元Logit模型),定量分析农村户用沼气选择偏好与农户属性、沼气属性之间的关联特征;利用所建模型对农户选择行为进行预测的准确率为82.78%,农户属性或沼气属性的任何改变都会影响户用沼气的选择结果,但各因素的影响强度与影响方向不尽相同.研究结果为编制区域沼气开发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振
关键词:SP调查非集计模型选择偏好
火电燃料消费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评估被引量:12
2011年
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燃料的火电生产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定量评估火电燃料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估算火电燃料燃烧及运输、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基础上,利用成分法计算相应的生态足迹,定量评估火电燃料消费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1kW.h火电的燃料消费过程中排放的CO2、CH4、NOx、SO2、烟尘分别为1.07kg、9.93×10-3 kg、6.46×10-3kg、2.60×10-3 kg、2.02×10-2 kg;全国火电燃料消费占用的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50 674.44万hm2,增加到2007年的123 842.08万hm2,年均增长13.62%;CO2和NOx的生态足迹平均比重高达83.6%,是影响资源环境的主要因子,SO2、烟尘与CH4三者合计仅16.4%,对资源环境的冲击相对较小。
杨振
关键词:排放清单资源环境生态足迹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改进的主成分回归分析技术考察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和经济因素对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以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为代表的人口因素和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耗结构及碳排放强度为代表的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键决定因子。研究结果为国家制订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振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主成分回归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