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CB705707)
-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卢光明王建东张帆周晓军董迎春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东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一五”计划课题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青霉素致痫模型不同脑区T_2弛豫时间变化的初步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青霉素全身给药建立的大鼠癫痫模型在癫痫发作不同时间不同脑区的T2弛豫时间的改变。材料与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腹腔注射青霉素300万U/kg体重×7天,分别于青霉素注射前、注射结束当日及注射后7天行MR成像,并对顶叶运动皮层、颞叶皮层、梨状皮层、齿状回、海马及侧脑室区域进行T2弛豫时间测量。结果青霉素全身给药建立的癫痫模型大鼠的行为表现以强直和阵挛为主。青霉素注射结束当日及注射后7天部分模型大鼠侧脑室区域在T2WI上出现异常信号;T2弛豫时间测量结果显示,青霉素注射结束当日及注射后7天双侧海马CA1区和侧脑室区域的T2弛豫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相对于注射前有明显的差异(P<0.05)。T2WI检测侧脑室区域信号增强,组织学检测证实为侧脑室扩大。结论癫痫模型中脑局部区域出现T2弛豫时间明显变化,这些区域可能是导致癫痫发作或与癫痫发作有关的重要神经生物区域。
- 张帆卢光明柴学藏风超王建东李坤成
- 关键词:癫痫青霉素T2弛豫时间
- 影响扩散张量图像质量和相关参数测量准确性的因素被引量:2
- 2009年
- 扩散张量成像是MR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不仅能在活体上三维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而且能够通过测量相关参数进一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病理过程。但在扩散张量数据采集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图像的质量和参数测量准确性。本文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张帆卢光明李坤成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
- 量子点探针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量子点(QD)作为直径很小的半导体纳米微晶粒,因其独特的光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特别是肿瘤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中介绍了QD独特的光学性质,并从QD标记肿瘤细胞、标记肿瘤标记物及肿瘤新生血管等方面综述了QD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张帆卢光明
- 关键词:量子点肿瘤
- 荧光素酶活体发光技术在肺癌分子影像学研究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肺癌细胞系,并将该肺癌细胞接种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的皮下,构建异种移植动物模型,为下一步进行肺癌进展、转移以及药物敏感性等相关的分子影像学研究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利用表达重组荧光素酶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enti-Luc)感染人肺癌细胞系NCI-H460,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肺癌细胞,将该细胞接种于SCID小鼠的皮下。肿瘤细胞接种2周后,利用生物发光成像系统及MRI对肿瘤进行检测,确定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验证。结果接种肺癌细胞的4只SCID小鼠中,均生长出肿瘤。生物发光检测和MRI的结果相符,病理证实小鼠皮下肿块为癌组织。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肺癌细胞系及异种移植动物模型。荧光素酶活体发光是一种进行肿瘤分子影像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 王建东张帆黄惠莲藏风超赵艳娥张禄卿李朝军田捷滕皋军何玉龙周晓军卢光明
- 关键词:荧光素酶肺癌分子影像学
- 累及全身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累及全身多处淋巴结的FDCS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及EBV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病变累及全身多处淋巴结,伴随全身荨麻疹和关节肿痛。瘤组织排列成束状、席纹状。瘤细胞胞膜欠清,胞质淡伊红染,胞核卵圆形,有异型,核膜清晰,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2~4个/10HPF。瘤组织中散在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clusterin、SMA和vimentin弥漫(+),CD21+35和S-100局部(+),CD1a、desmin、CK8/18和CD68(-)。EBER原位杂交(-)。结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罕见的起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
- 董迎春吴波刘志王建东盛蓁周航波周晓军
- 关键词: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淋巴结免疫组化
- 受体酪氨酸激酶EphB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受体酪氨酸激酶Eph基因家族在神经和脉管系统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能参与某些肿瘤的发生、进展和预后。本研究探讨该家族成员EphB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reverse-transcriptase PCR)测定61例胃癌组织标本(包括来源于同一患者的正常黏膜和癌组织)和5株胃癌细胞的EphB1mRNA。并应用抗EphB1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对其中58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探讨EphB1蛋白在正常黏膜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内定位。结果:EphB1mRNA在胃癌细胞株中呈现不同程度表达。与正常黏膜相比,69%(42/61)的患者胃癌组织EphB1mRNA表达上调,15%(9/61)的患者表达下调,16%(10/61)的患者标本中表达既不上调也不下调。EphB1mRNA表达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分别为0.006,0.04和0.039),而与其他临床病理指标无关。EphB1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不完全一致。EphB1蛋白在45%(26/58)的患者标本中表达下调,在17%(10/58)的患者中上调,其余标本中表达既不上调也不下调。肿瘤细胞EphB1蛋白丢失与胃壁侵犯深度、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39,0.001和0.008)。结论:在胃癌进展过程中,EphB1可能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它有可能成为胃癌预后的新标志物及基因治疗的新靶标。
- 王建东李国立董迎春盛蓁马恒辉卢光明周晓军
- 关键词:受体酪氨酸激酶胃癌实时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