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502005)

作品数:6 被引量:65H指数:5
相关作者:罗毅李贺丽袁国富薛晓萍李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冬小麦
  • 3篇小麦
  • 2篇地下水
  • 2篇水利用
  • 2篇作物
  • 1篇导水率
  • 1篇地下水利用
  • 1篇冬小麦冠层
  • 1篇氧稳定同位素
  • 1篇遥感估产
  • 1篇入射
  • 1篇水分
  • 1篇水分条件
  • 1篇水文
  • 1篇水文模型
  • 1篇水循环
  • 1篇水蒸发
  • 1篇同位素
  • 1篇土壤
  • 1篇土壤饱和导水...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罗毅
  • 2篇李贺丽
  • 2篇袁国富
  • 1篇赵玉金
  • 1篇来剑斌
  • 1篇赵红
  • 1篇张银辉
  • 1篇孙晓敏
  • 1篇任理
  • 1篇李峰
  • 1篇薛晓萍
  • 1篇张娜
  • 1篇苑晶晶
  • 1篇刘铁刚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冬小麦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的估算方法评价被引量:20
2011年
目前研究估算作物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fAPAR)时多采用冠层光能截获效率(fIPAR)、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Beer-Lambert法则、冠层光谱植被指数等信息。该文以冬小麦为例,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序列(包括冠层LAI、冠层fIPAR和冠层光谱特性等方面)对各种fAPAR估算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评价,以明确各法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内fAPAR与fIPAR值较为接近,而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内二者差异显著;整个研究时段内,利用fIPAR估算的fAPAR结果较好;根据叶面积指数和Beer-Lambert法则估算的fAPAR在抽穗至腊熟期间结果偏小,原因在于该法不能体现穗部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有效吸收;直接借用文献记载的fAPAR~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函数关系估算的fAPAR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及生殖生长季末期均明显偏大。此外,通过将fAPAR与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等常用植被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fAPAR与NDVI的相关关系最强,基于田间数据证实了采用NDVI估算fAPAR的合理性。
李贺丽罗毅薛晓萍赵玉金赵红李峰
关键词:作物冬小麦
基于分布式水文学模型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循环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DEHYDROS进行了河套灌区的水文学过程模拟研究。结合灌区渠系分布特点及水资源利用状况,将灌区划分为11个子流域。应用1986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1991年~2000年间的数据系列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1980年~1990年的数据系列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选取的参数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模型多年模拟的平均结果,蒸散量多年均值为39.0×108m3,渗漏量多年均值为13.0×108m3,系统排水量为77.8×108m3,降水产生径流微弱;灌区多年平均引水量为51.4×108m3,引水通过灌溉渠系和灌溉的方式大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蒸发与基流在地下水排泄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地下水蒸发年均值为15.0×108m3。基流量占总水量支出的比例达到43%,仅次于区域蒸散量,对于维持乌梁素海湿地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灌区的地下水有相当大的开采潜力。
张银辉罗毅
关键词:SWAT水文模型水循环内蒙古河套灌区
双环入渗仪的缓冲指标对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双环入渗仪在测定田间土壤饱和导水率时被广泛采用。本文采用不同直径的双环入渗仪(内环直径分别为20 cm、40 cm、80 cm和120 cm)和不同的内外环直径比,即不同的缓冲指标(0.2、0.33、0.5和0.71),进行了16组定水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了双环入渗仪缓冲指标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环直径较小的入渗仪,其累积入渗过程曲线的分布较分散;随着入渗环直径逐渐增大,分散范围逐渐缩小。另外,随着缓冲指标的逐渐增大,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并没有明显的增大或减小趋势,但内环直径20 cm的入渗仪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波动最大,而80 cm和120 cm内径的双环入渗仪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最稳定,并且始终非常接近。因此,相对于双环入渗仪内环大小或土壤非均质性的影响,双环入渗仪的缓冲指标对于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的影响要小。
来剑斌罗毅任理
关键词:土壤饱和导水率
利用δ^18O信息分析冬小麦对浅埋深地下水的利用被引量:15
2009年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地下水埋深通常较浅,冬小麦生长季存在对地下水的利用,论文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冬小麦对地下水的利用特征。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开展实验,通过分析不同灌溉处理条件下土壤水和植物茎水δ18O值之间的关系,应用同位素线性混合模型估算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地下水的利用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水的18O信息能很好地揭示冬小麦对不同层次土壤水的利用特征,雨养处理、40%田间持水量处理和现行灌溉制度处理下冬小麦在返青后对地下水的利用分别占其总耗水量的28%、22%和4%左右。研究结果显示适度的灌溉有利于促进作物对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稳定利用,而现行的大田灌溉方式则抑制了作物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苑晶晶袁国富罗毅孙晓敏张娜
关键词:氧稳定同位素冬小麦地下水利用根系吸水
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浅层地下水利用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使用蒸渗仪群开展了冬小麦对浅层地下水利用试验,讨论了在降雨、灌溉和不同地下水埋深等多种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对浅层地下水的利用规律,并确定了适宜冬小麦生长的地下水埋深上限和相应的合理灌水量。结果表明,从返青至收获期,在40-150 cm埋深范围内,无灌溉无降雨条件下地下水对作物腾发的贡献率可达到90.0%以上,而降雨和灌溉处理的地下水贡献率减小到54.0%-78.9%。另外,无论是否有降雨影响,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地下水贡献率都降低。试验结果还表明,150 cm是适宜冬小麦生长的地下水埋深上限,每公顷穗数较大是冬小麦产量高于其他埋深处理的主要原因。从返青至灌浆期,在150 cm埋深下,只需在拔节期灌水约60.0 mm,冬小麦产量就可达到8 846 kg/hm2,在无灌水和降雨时产量可达到拔节灌溉处理的80.0%左右。
刘铁刚罗毅袁国富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冬小麦潜水蒸发
作物光能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时空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1972年Monteith提出的光能利用效率模型是当前大多数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模拟研究以及遥感估产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光能利用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参量.鉴于目前作物RUE和HI研究与应用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尺度上作物RUE和HI的研究方法;介绍了当前遥感估产应用中对RUE和HI两个关键参数的处置概况;建议今后研究应在点尺度开展作物RUE和HI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其在区域尺度上定量评估的可行性途径,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物RUE和HI研究在作物实际生产管理中和遥感产量估算方面的应用价值及潜力.
李贺丽罗毅
关键词:光能利用效率遥感估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