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J4100005)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党志郭楚玲蓝舟琳朱超飞薛秀玲更多>>
相关机构:教育部华南理工大学华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溢油
  • 1篇玉米秸
  • 1篇玉米秸秆
  • 1篇鞘氨醇单胞菌
  • 1篇吸附剂
  • 1篇细胞
  • 1篇流式细胞
  • 1篇流式细胞术
  • 1篇绿色木霉
  • 1篇木霉
  • 1篇秸秆
  • 1篇降解
  • 1篇固态发酵
  • 1篇光谱
  • 1篇红外
  • 1篇红外光
  • 1篇红外光谱
  • 1篇发酵
  • 1篇傅里叶红外光...
  • 1篇改性玉米秸秆

机构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华侨大学

作者

  • 2篇郭楚玲
  • 2篇党志
  • 1篇杨琛
  • 1篇彭丹
  • 1篇薛秀玲
  • 1篇朱超飞
  • 1篇蓝舟琳
  • 1篇张梦露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利用流式细胞术研究鞘氨醇单胞菌GY2B降解菲过程中细菌表面特性的变化被引量:6
2014年
微生物与污染物接触是生物降解的第一步,为进一步了解降解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对降解菌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条件下鞘氨醇单胞菌GY2B(Sphingomonas sp.GY2B)降解菲的研究,并结合Propidium Iodide(PI)染料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底物及污染物浓度对GY2B菌体细胞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菲的降解,PI染色的GY2B菌株细胞增多,说明细菌膜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通透性不断增强.污染物浓度越高,降解菌的膜完整性的破坏越为严重.60 h时,300 mg·L-1浓度条件下,染色细胞/未被染色细胞的比值可达12.44,而在100 mg·L-1和1.2 mg·L-1浓度条件下,比值分别为1.95和1.11.同时降解过程中细菌细胞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死亡、受损和完整细胞的区分以及Zeta电位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细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术与染料结合分析降解过程中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变化,从单细胞水平上了解细菌降解污染物过程中其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有助于更好地研究GY2B对菲的降解机制.
张梦露党志伍凤姬梁旭军郭楚玲郭楚玲杨琛
关键词:鞘氨醇单胞菌流式细胞术傅里叶红外光谱Ζ电位
绿色木霉改性玉米秸秆溢油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利用绿色木霉对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发酵,通过单因素改性实验(改性时间、固液比和改性温度)制备溢油吸附剂TCS(Trichoderma viride modified corn stalk),并模拟溢油环境测定TCS的吸油量.研究表明,25℃下,改性6 d、固液比1∶4时,制得的TCS吸油量最大,达到13.84 g.g-1,相对原材料RCS(Raw corn stalk,吸油量为6.58 g.g-1)提高了110.33%.对RCS和TCS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显示制得的TCS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表明玉米秸秆纤维素组分被部分降解;X射线衍射分析(XRD)得到改性后的材料结晶度降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分测定进一步表明生物改性降低了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含量,这些均说明改性后材料吸油量增加的原因.吸附动力学及保油性能测试表明,TCS具有快速的吸油速率,80 r.min-1条件下振荡1 h后即达到吸附平衡;且在吸附饱和后滴淌10 min仍能保持最初吸油量的74.87%,具有良好的保油性能.
蓝舟琳彭丹郭楚玲朱超飞薛秀玲党志
关键词:玉米秸秆绿色木霉固态发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