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24119001)

作品数:22 被引量:110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春生洪涛宋凯陈昊朱仕杰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脏
  • 9篇心脏移植
  • 6篇术后
  • 6篇细胞
  • 5篇动脉
  • 5篇移植术
  • 5篇肝移植
  • 4篇血管
  • 4篇缺血
  • 3篇心肌
  • 3篇心脏移植术
  • 3篇移植术后
  • 3篇移植物
  • 3篇原位
  • 3篇原位心脏
  • 3篇原位心脏移植
  • 3篇紫杉
  • 3篇紫杉醇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心肌保护

机构

  • 20篇复旦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王春生
  • 9篇洪涛
  • 8篇宋凯
  • 6篇陈昊
  • 5篇杨兆华
  • 5篇朱仕杰
  • 4篇姜桢
  • 4篇郑佳予
  • 3篇杨守国
  • 3篇樊嘉
  • 3篇邱双健
  • 3篇吴志全
  • 3篇刘琛
  • 3篇周俭
  • 3篇王玉琦
  • 2篇司马辉
  • 2篇曾真
  • 2篇王鑫
  • 2篇邵卓
  • 2篇张海斌

传媒

  • 5篇复旦学报(医...
  • 4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塑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磷酸二酯酶V抑制剂西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塑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体重220~230 g,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肺动脉高压组(P组)、盐酸西地那非25 mg·kg^(-1)(S1组)、盐酸西地那非50 mg·kg^(-1)组(S2组)。P组、S1组、S2组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1)(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ml),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S1组、S2组注射野百合碱后2周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盐酸西地那非,每天1次,给药时间持续6周。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后处死大鼠,计算右心室壁重量与左心室+室间隔之和的比值(右心室肥厚指数),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计算肺小动脉管壁与管腔厚度的比值(管壁/管腔比),用RT-PCR方法测定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肺组织总ERK_1/ERK_2、磷酸化ERK_1/ERK_2及MKPl水平。结果野百合碱可导致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及肺小动脉管壁/管腔比增加,并可增加肺组织VEGF mRNA、磷酸化ERK_1/ERK_2、MKP1水平,但是对MAP无影响,西地那非除增加肺组织MKP1水平外,可减弱野百合碱诱发的上述改变。结论西地那非可减轻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血管重塑,其机制与下调肺组织VEGF、ERK_1/ERK_2磷酸化水平有关。
曾真姜桢王春生
关键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肺动脉
13例原位心脏移植术中长时间心肌缺血的心肌保护和术后近期效果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总结分析 13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中心肌缺血时间大于 2 4 0min的心肌保护技术和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0年 5月~ 2 0 0 4年 9月连续为 79例患者进行原位心脏移植术 ,其中 13例心肌缺血时间大于 2 4 0min。本组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手术按标准法行原位心脏移植手术 2例 ,行双腔静脉吻合法移植手术 11例。心肌缺血时间在 2 4 0~ 383min ,平均 (312± 4 2 )min。供心的保护方法包括在主动脉阻断时经主动脉根部灌注晶体停搏液 ,在取下心脏后 ,再次灌注UW液 ,并置于UW液中保存。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获完整随访 ,随访时间 1个月~ 3年 ,平均 8.2个月 ,术后无死亡 ,所有病人心功能均恢复至I~II级。结论 :我们所采取的心脏获取和心肌保护方法 ,加之合适的供体、受体选择 ,双腔静脉吻合技术 ,以及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处理 ,长时间心肌缺血的病人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洪涛宋凯王春生陈昊徐德民赵强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肌保护术后原位心脏移植术UW液
肝移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6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临床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67例接受肝移植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肝细胞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89.96%、65.59%,1年、2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7.51%、62.49%;单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水平、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肿瘤累及肝脏左右两叶、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是影响无瘤存活率的重要因素,Cox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和门静脉癌栓是影响无瘤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有效方法,肿瘤直径>5cm和门静脉癌栓严重影响患者的无瘤存活率。
周俭樊嘉吴志全邱双健黄晓武王征孙健肖永胜贺轶峰杨国欢宋康袁周汤钊猷王玉琦
关键词:肝移植肝细胞药物疗法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0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MSCs和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反应体系总量250μl。以SD大鼠的脾T淋巴细胞为刺激细胞,以W istar大鼠的脾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分为6组。组Ⅰ:对照组,1×105刺激细胞和1×105反应细胞共同培养;组Ⅱ:1×105反应细胞与1×104SD大鼠的MSCs共同培养;组Ⅲ:1×105刺激细胞和1×105反应细胞并加入1×104SD大鼠的MSCs共同培养;组Ⅳ:细胞种类及数量同组Ⅲ,另加1-甲基色氨酸(1-MT)(终浓度1 mol/L);组Ⅴ:细胞种类及数量同组Ⅲ,另加植物刺激素(终浓度2μg/m l);组Ⅵ:每孔加入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各1×105及MSC 1×103。混合培养120 h,结束培养前13 h,每孔加入3H-TdR 20μl,以液闪测定仪测定各组的每分钟脉冲数。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SCs和MLR共培养体系中色氨酸含量。结果:MSCs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增殖,并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同时MSCs和MLR共培养体系中色氨酸含量明显降低。1-MT可以阻断这一作用。结论:MSCs在体外可抑制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参与了这种免疫抑制作用。
王海涛王春生
关键词:免疫应答
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141例被引量:32
2006年
目的 分析总结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 为14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施行原位心脏移植术,原发病包括扩张性性心肌病118例,肥厚性心肌病2例,限制性心肌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4例,瓣膜性心肌病3例,其它病因3例。供心冷缺血时间为(191.0±28.5)min,供心卵圆孔未闭者9例,大室间隔缺损者1例,冠状动脉开口异常者1例。9例卵圆孔未闭的供心,先行卵圆孔缝闭术,然后再行移植;1例大室间隔缺损的供心,先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然后再行移植;1例冠状动脉开口异常的供心,复跳后心肌收缩乏力,遂施行右冠状动脉松解术,其后复跳良好。120例行双腔静脉吻合法原位心脏移植术,19例行标准Stanford原位心脏移植术,2例行全心脏移植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3.0±4.5)min,吻合时间为(41.5±5.5)min。术后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激素及霉酚酸酯预防排斥反应,28例患者同时应用达利珠单抗1~5剂。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7.9%,术后随访1~65个月,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90.8%、84.6%、81.4%,术后1年内的主要死因是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移植物功能衰竭及心脏肿瘤转移,术后中远期的主要死因是急性排斥反应、感染、肾功能衰竭及移植心脏冠状动脉硬化。术后并发症以急性排斥反应、感染、肾功能异常、移植心脏功能衰竭多见。结论 终末期心脏病行原位心脏移植的临床疗效良好;远期需注意对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及移植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的监测及治疗。
王春生陈昊洪涛赵强丁文军宋凯赖颢赵东杨守国胡克俭
关键词:心脏移植心脏病
肝移植中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处理
2008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的手术技巧和肝动脉早期栓塞后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3年4月至2006年3月159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和3例活体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的经验,比较不同口径的肝动脉吻合时间;早期动脉栓塞后施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直径≥3mm动脉(120例)的平均吻合时间明显短于直径<3mm的动脉(42例,P<0.05);3例活体肝移植动脉重建时间分别是89min、120min和34min。2例(1.2%)术后早期并发肝动脉栓塞(HAT),1例介入溶栓治疗后肝动脉恢复血流,1例溶栓失败,急诊施行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术后肝动脉恢复血流。结论小口径肝动脉重建难度大,活体肝移植应采用显微外科重建,合理的吻合技术可减少术后HAT的发生;早期HAT需合理选择治疗措施。
杨宁杨广顺卢军华张海斌李齐根王鑫司马辉邵卓
关键词:肝动脉重建肝移植肝动脉栓塞溶栓
黄芪甲甙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远期MCP-1表达的作用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 观察黄芪甲甙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IRI)远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 1,MCP 1)的作用。 方法 采用Sprague Dawley大鼠右侧肾切除 ,左侧肾动脉夹闭 6 0min肾缺血后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分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I) ,实验组 (AstragalosideIV ,Astr)和假手术组 (Sham) ,观察肾IRI大鼠术后 4、12和 2 4周血清肌酐 (Cr)、尿蛋白、肾组织的病理、胶原染色及MCP 1的变化。结果 IRI组尿总蛋白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增加 ,皮髓质交界处胶原染色增强且在术后 2 4周肾间质中胶原增加 ,同时的MCP 1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术后 12和 2 4周 ,Astr组上述改变较IRI组明显减轻 (P <0 .0 5 ) ,虽然略高于Sham组但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黄芪甲甙通过下调MCP
于芹超朱同玉张永康张立关建明
关键词:MCP-1黄芪甲甙远期肾缺血再灌注损伤髓质
22例原位心脏移植术中长时间心肌缺血的心肌保护和术后近期效果被引量:5
2005年
洪涛王春生宋凯陈昊杨守国
关键词:心肌缺血原位心脏移植心肌保护长时间术后心脏移植手术
ERK1/ERK2磷酸化在西地那非抑制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2007年
目的探讨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44/蛋白激酶-42(ERK1/ERK2)磷酸化在西地那非抑制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细胞培养到3~5代后用于实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组(P组)、西地那非干预组(PS1组和PS2组),P组细胞用20 ng/ml PDGF孵育,PS1组和PS2组在加入PDGF前20 min分别加入24、96μmol/L西地那非。于加入PDGF后1 h测定ERK1/ERK2磷酸化水平;于加入PDGF后24 h掺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计算5-BrdU阳性细胞百分率,反映细胞DNA合成水平,并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于加入PDGF后3 d测定细胞增殖程度。结果与C组比较,P组、PS1组和PS2组ERK1/ERK2磷酸化水平、PCNA表达、5-BrdU阳性细胞百分率及细胞增殖率增加(P<0.05或0.01),PS1组和PS2组ERK1/ERK2磷酸化水平、PCNA表达、5-BrdU阳性细胞百分率及细胞增殖率低于P组(P<0.05或0.01),各组间总ERK1/ERK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地那非通过抑制ERK1/ERK2的磷酸化,下调PCNA的表达,抑制了DNA的合成,从而抑制了PDGF诱导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李冰冰姜桢王春生
关键词: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肺动脉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CR3 mRNA表达与大鼠心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趋化因子受体CXCR3mRNA动态变化与大鼠心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Wistar和SD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建立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按移植前后处理方法不同随机分3组:A组为SD大鼠同基因移植对照组,移植前后未作处理;B组为Wistar-SD急性排斥组,移植前后未作处理;C组为Wistar-SD异基因移植治疗组,移植日开始给予环胞素A(CsA)5mg/kg/d腹腔注射×14d。术后第1、3、5、7d分批处死,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BMC的CXCR3mR-NA表达,并对心肌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每组留5只用于观察生存期。结果A组大鼠移植心存活时间均大于100d,B、C组分别为(7.40±1.14)d、(24.00±2.35)d,C组较B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A组较B、C组存活时间更长(P<0.01)。A组各时间点均未发生排斥反应,PBMC的CXCR3mRNA呈低水平表达;B组术后PBMC的CXCR3mRNA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术后5d PBMC的CXCR3mRNA表达上调至峰值4.30±0.82;C组经环胞素A治疗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各时间点PBMC的CXCR3mRNA表达明显低于B组,术后7d达到峰值1.50±0.76,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t=7.08,P<0.01)。结论PBMC的CXCR3mRNA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提示可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或者观察抗排斥反应疗效的指标。
朱仕杰王春生杨守国杨兆华陈昊洪涛
关键词:急性排斥反应趋化因子受体实时定量PCR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