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11078)
- 作品数:4 被引量:35H指数:3
- 相关作者:曾丽曾文邓文喻穆小萍周才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胞菌耐药性分析及耐消毒剂基因检测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PRPa)的分布和耐药性,以及携带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l的情况。方法临床标本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23株IMPRPa的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l进行PCR扩增。结果本院IMPRPa主要来自新生儿科病房,其检出率为36.96%,高于儿科门诊及儿科病房(P<0.05);IMPRPa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广谱青霉素类、头孢类以及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等几乎全部耐药;23株IMPRPa有19株qacE△1-sull基因阳性,携带率为82.6%。结论 IMPRPa早产儿易感,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l携带率较高,存在抗消毒剂的可能性。
- 曾丽曾文邓文喻周才
- 关键词:亚胺培南消毒剂
- 2010年我院5种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对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微生物实验室2010年分离的5种临床最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感染性疾病送检标本和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及调整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分析临床送检标本资料,所有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经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系统(VITEK-2compact)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细菌培养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常见菌的检出率在儿科系列病房均超过30%;在导管和支气管冲洗液等检出率平均达27.66%以上。常见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达14.9%,但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病原菌检出率高,儿科系列病房应重视病原菌检测;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常见。及时掌握病原菌及耐药性,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 曾丽邓文喻曾文穆小萍
-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性药敏试验
-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临床关系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临床关系,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86例在医院进行诊治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血清免疫活性甲状旁腺素(iPTH)、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血清钙及血磷水平,使用全自动血液检测仪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86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有70例患者存在高磷血症占81.4%;13例患者血清钙水平较低占15.11%,20例患者血清钙水平偏高占23.26%;且有23例占26.74%患者服用含钙磷结合剂或活性维生素D,比较低血钙和血钙正常患者的相关指标发现,低血钙患者的CO2CP低于血钙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iPTH<100ng/L占17.44%,多数是慢性肾小管疾病患者;40例患者iPTH>300ng/L占46.51%,大部分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现,矫正后血钙水平与患者的iPTH呈负相关。结论终末期肾脏病感染患者中高血磷症发生率高,且有50.00%患者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高,患者的矫正后血钙水平除了与服用含钙磷结合剂或活性维生素D外,可能与酸中毒有一定关联。
- 匡彬方倩瑜钟云良沈彩英陈建繁
- 关键词:终末期肾脏病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
- 预见性护理方案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中作用研究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并研究预见性护理方案在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为相关性感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进行置管的患者286例分为试验组143例和对照组143例。对照组在置管期间给予常规方式护理,试验组除了常规护理外,还按照设置的预见性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在试验过程中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相关性感染诊断,并记录感染的患者数量和患者的各种易感因素的指标值。结果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为置管方案、身体素质、白细胞水平。试验组患者中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2.8%,对照组患者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方案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预防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的实际意义。
- 刘小玲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