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11-1932)

作品数:9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赵黎明李雪朱晓梅王一玫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华夏职业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文化
  • 4篇《东方杂志》
  • 2篇译介
  • 2篇派对
  • 2篇五四前后
  • 2篇革命论
  • 2篇汉字
  • 1篇代文
  • 1篇东方文化
  • 1篇东方文化派
  • 1篇杜亚泉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学派
  • 1篇颜李学派
  • 1篇语文
  • 1篇语文知识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改造
  • 1篇知识

机构

  • 6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荆楚理工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华夏职业学院

作者

  • 7篇赵黎明
  • 1篇李雪
  • 1篇朱晓梅
  • 1篇王一玫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论坛
  • 1篇普洱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汉字革命”派语文知识的“选择性错误”——以“东方文化派”对“汉字革命”论的批判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近代语文运动特别是五四"汉字革命"运动,是一场"将语文还给大众"和"语文现代化"的文化革新运动,其对中国语文乃至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立下的功绩,理应得到充分肯定。然而,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运动中也时常出现有意无意的"知识性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言文一致"的错误认识、将文白之争比附为拉丁方言之争、将教育落后之责诿过于汉字等方面。"东方文化"派曾一一指出上述错误之所在。这些常识性错谬,反映了"汉字革命"论者的"意图伦理"。如今重新检视这些问题,有利于对新文化运动得失的深度反思。
朱晓梅赵黎明
关键词:语文知识
符号的随意性:“汉字革命”论的理论偏失——从东方文化派对“汉字革命”论的批判谈起
2014年
近代中国发生了至少三次旨在废除汉字的"汉字革命"运动。这些运动的发生有其特定语境与时代需求,但也有明显的理论偏失,其最主要者是盲目运用"符号的任意性"理论。错误理解语言文字的工具属性,把符号的任意性推到了随意性的极端,此其一误;机械套用进化论,将线性进化论简单编织进语文演化过程,此其二误;滥用科学标准,用自然"科学"的尺度,剪裁人文领域里的语言文字,此其三误。三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其对符号—工具性的认识错谬,因此,现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对"汉字革命"论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一面。反顾这段历史,有利于我们对中国语文乃至中国文化的未来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
赵黎明
关键词:唯科学主义
五四前后《东方杂志》对“文化罗素”的译介被引量:4
2018年
1920年罗素应邀访华,开始为期一年的讲学之旅。《东方杂志》借此大做文章,把一位西方哲学家演绎为探寻中国文化出路的扩音器。基于罗素文化志趣与《东方杂志》编者的巨大交集,"东方"文人群体一直关心的问题,如东西文化关系、中国国民性、"德、赛先生"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前途等,都交付罗素,并借罗素之口再次迂回表达。迎接罗素是一次寻找思想外援的自觉文化活动,也是一次中西文化对话的重要文化事件。《东方杂志》对罗素的译介,还是当时知识分子"无限制尽量输入"西学,并做"绝对的自由研究"文化试验的一部分,意义十分深远。
赵黎明
关键词:《东方杂志》译介中西文化国民性
五四前后《东方杂志》对“文化杜威”的译介
2016年
1919年杜威访华,《东方杂志》借此进行了隆重的文化演绎。首先是以清初颜李学派与之相比附,将杜氏实用主义哲学看成是"发明"自身传统的一种手段;其次是在向中国读者介绍实用主义"科学哲学"之际,试图用"实验的方法"检视涌进中国的各种"主义"的真伪;再次是借杜威对中国文化之"同情的理解",间接回应"全盘西化"等激进观点,重拾对"东方文化"、"中国道路"的自信。《东方杂志》对杜威的跟踪报道、深度介绍、广泛翻译、重点解读,无一不透露出丰富的文化意味,无一不打上鲜明的态度烙印。
赵黎明
关键词:实用主义颜李学派哲学改造
论《东方杂志》改版后文化态度的变化
2017年
1919年《东方杂志》改版,明确表示放弃"特别国情之说",并"顺应世界之潮流",文化态度逐渐向《新青年》靠拢,刊物随之迎来了"新生"。编辑态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文化"调和论"的放弃,对"西洋文化破产论"的批判,以及对新旧文化关系的再次厘清。尽管杂志表示要丢弃古今中西关系的"调和论",要进行"一心一意地现代化",但又通过诸位"西哲"之口,抨击西方文化弊端、礼赞中国文化优越性,显示出明显的历史惯性和复杂的文化心态。
赵黎明
关键词:改版文化态度中西关系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被引量:4
2021年
萧红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作家,凭借极高的文学天赋、深切的人文情怀及传奇人生,以女性独有的视角,抒发着对旧中国底层女性的关怀及对灵魂和人性的拷问,表达了对旧社会的忧伤及悲悯。《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将个人体验与社会民俗有机地融合起来,以“陌生化”的创作视角,诠释出全新的人文理念和思想哲理,使作品在情节叙述与人物刻画的过程中,多了层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凸显了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使作品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更加多元。
李雪
关键词:《呼兰河传》女性悲剧意识
“中庸”思维与杜亚泉的“新文化运动”
2015年
杜亚泉的"新文化"愿景,是中庸思维在文化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他运用物理学的力量"对抗"原理,解释中庸之道的合理性,认为所谓"新文化"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的"中和"之后的"第三种文化"。在他那里,文化调节有以A补B、以A济B、AB相因三种类型,分别适用于东与西、精神与物质、古与今三种关系;在这三组关系中,主客体不能颠倒,主体应该为"我"、为"今",客体应该为"西"、为"古"。他还提出"协力主义"、"接续主义"和"多元主义",作为处理文化问题的基本原则。杜亚泉的文化探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其思维也充满辩证和理性因素,但同时存在缺乏"时中"、"权变"等不少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赵黎明
关键词:杜亚泉中庸思维新文化运动
《东方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2015年
一、文学批评倡导的时代语境《东方杂志》倡导文学批评,是一种非常自觉的文化行为。早在1919年改版之前,编者(署名“君实”)即专门撰文,倡导广义的批评。文章站在文化出版角度,以欧洲“文明各国”为殷鉴,呼唤职业批评家的出现,“恒有一部分之学者,专门从事于出版物之批评。一新书甫出,报章杂志中批评之文字,纷至沓来,目不暇给。
赵黎明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东方杂志》文化行为时代语境报章杂志批评家
1920年代“文化泰戈尔”在中国接受中的“两歧”现象
2015年
1924年,"文化使者"泰戈尔访华并进行一系列演讲,在中国人文思想界掀起了不小波澜,因而出现"欢迎"与"不欢迎"两种迥异的文化现象。欢迎者之"欢迎",是因为泰氏对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批判、对中西文化"调和"的见解等,迎合了中国人文主义者的"阅读期待";不欢迎者的"不欢迎",则出于多种原因,有反对其抽象之爱的,有反对其发售"玄学"的,更有不认同其对西方文化的非科学定位和对东方文化盲目乐观的。"文化泰戈尔"在1920年代中国接受中的"两歧"现象,反映了当时思想界关于"中国文化出路"两种叙述模式的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将中西文化关系的讨论引向深入。
王一玫赵黎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