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20A14-3)

作品数:5 被引量:184H指数:5
相关作者:金亚征谢瑞芝李少昆高世菊王克如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保护性耕作
  • 1篇冬小麦
  • 1篇玉米
  • 1篇农业
  • 1篇作物
  • 1篇作物生产
  • 1篇稳产
  • 1篇小麦
  • 1篇留高茬
  • 1篇膜覆盖
  • 1篇耐老化
  • 1篇可持续农业
  • 1篇华北平原
  • 1篇耕作
  • 1篇耕作技术
  • 1篇持续农业
  • 1篇春玉
  • 1篇春玉米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北京市农业广...

作者

  • 4篇金亚征
  • 4篇李少昆
  • 4篇谢瑞芝
  • 3篇王克如
  • 3篇高世菊
  • 2篇李小君
  • 1篇冯聚凯
  • 1篇刘武仁
  • 1篇初振东
  • 1篇郑金玉
  • 1篇于青
  • 1篇汤秋香
  • 1篇初震东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被引量:10
2010年
保护性耕作保持和改善土壤结构,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地表径流损失,减少土壤表面的无效蒸发;对土壤具有"降温",和"增温"的双重效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歧最多,研究者在不同作物及不同研究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不同.目前生产中保护性耕作仍存在低温、杂草防治难、播种质量不易保证、耕层变浅、犁底层明显上升、播种机具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制约保护性耕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障碍.
金亚征丁丽梅王兴月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耕作技术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被引量:114
2007年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谢瑞芝李少昆李小君金亚征王克如初震东高世菊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农业作物生产
东北春玉米耐老化膜覆盖及留高茬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对东北地区春玉米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及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和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在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上均表现出较好的态势。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的增产优势明显,与均匀垄传统种植相比,产量增加15.56%,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风蚀量降低562%和303%,田间养分损耗量明显下降。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方式在东北地区是具有推广前景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初振东谢瑞芝李少昆王克如刘武仁郑金玉
关键词:春玉米留高茬保护性耕作
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被引量:54
2008年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免耕研究集中在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秸秆处理和综合型措施的研究以西北地区最多。中国保护性耕作的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但也有10.92%的减产数据见诸于各地的报道,其中黄淮海、华北平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区的减产概率比较高;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减产概率较高;小麦减产概率最高,玉米减产概率最小。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反应不同:小麦在黄淮海、华北平原及西北地区的减产发生频率较高,少耕处理的减产概率最大,但在西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水稻在西南地区减产概率高,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秸秆处理减产概率高,而免耕稳产性能较好。少、免耕和秸秆处理相结合的综合型保护性耕作措施减产概率很低,且在所有区域对所有作物的表现相同,值得重点研究。【结论】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生产条件采用最具生产价值的耕作模式。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稳产丰产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谢瑞芝李少昆金亚征李小君汤秋香王克如高世菊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稳产技术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在华北地区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品种、不同播量、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小麦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小麦3年均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8.3%~25.0%;而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增加播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
金亚征谢瑞芝李少昆冯聚凯于青高世菊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保护性耕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