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BS2012HZ030)

作品数:4 被引量:88H指数:4
相关作者:吴强王俊金显仕孙鹏飞单秀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群落
  • 2篇优势种
  • 2篇鱼类
  • 2篇鱼类群落
  • 2篇类群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多样性
  • 1篇营养生态
  • 1篇营养生态位
  • 1篇鱼礁
  • 1篇增殖
  • 1篇三疣梭子蟹
  • 1篇生态容量
  • 1篇生态位
  • 1篇生态位宽度
  • 1篇生态位重叠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梭子蟹
  • 1篇群落变化

机构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山东省海洋资...

作者

  • 2篇王俊
  • 2篇吴强
  • 1篇陈云龙
  • 1篇陈瑞盛
  • 1篇单秀娟
  • 1篇袁伟
  • 1篇孙坚强
  • 1篇林群
  • 1篇孙鹏飞
  • 1篇金显仕
  • 1篇李忠义
  • 1篇任彬彬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被引量:13
2015年
为研究莱州湾金城海域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2009—2012年对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9次调查,研究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类相似性、生物量、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门30科35种,其中鱼礁区30种,对照区27种.调查海域站点按照鱼礁投放与否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群落,造成群落分组的首要贡献种为浮游生物食者.鱼礁区与对照区种类相似性由鱼礁投放后第一年的37.5%提高到第二年的58.6%.鱼礁区底栖动物生物量由第一年的1.00 g·m-2增加到第二年的1.55 g·m-2,差异显著;丰度由540 ind·m-2增至622 ind·m-2.鱼礁区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鱼礁投放后鱼礁区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降低.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表明,鱼礁投放后第二年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较第一年更为明显,说明人工鱼礁投放早期(1~2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处于一个被扰动状态.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任彬彬袁伟孙坚强陈瑞盛王俊
关键词: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
莱州湾鱼类群落优势种生态位被引量:28
2018年
根据2011年5月、8月、10月和12月莱州湾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年调查共捕获鱼类49种,各季节优势种种类数分别为春季3种,夏季5种,秋季3种,冬季4种。夏、冬季优势种的丛生指数较低,春、秋季较高;冬、春季优势种的平均拥挤度较低,夏、秋季较高。基于欧氏距离的优势种丰度聚类结果同优势度排序结果吻合。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分别是影响第一轴和第二轴的主要种类。绯鱼衔(Callionymus beniteguri)、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是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最高的种类(>2)。时空生态位显著重叠(>0.6)的种类有7组,其中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重叠值最高(0.798)。δ^(13)C值变幅(CR)最大的种类为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δ^(15)N值变幅(NR)最大的种类为青鳞小沙丁鱼;青鳞小沙丁鱼和鱼祭生态位总面积超过20,皮氏叫姑鱼生态位总面积最小(1.38)且与其他优势种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等级聚类、排序、PCA和优势种排序结果较一致,而与时空生态位宽度分析结果差异较大,表明莱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受洄游鱼类的影响较大。时空生态位宽度较高的种类主要为集群特征不明显的周年定居种(绯鱼衔、鲬、短吻红舌鳎等底层鱼类),而季节洄游种(青鳞小沙丁鱼、鱼祭、赤鼻棱鳀等中上层鱼类)因时间生态位宽度较低导致时空生态位宽度较低。时空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分析表明,生态位重叠导致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并不是导致莱州湾鱼类群落结构现状的决定性因素,而更多可能是人为干扰形成的。
李凡徐炳庆吕振波王田田
关键词:营养生态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三疣梭子蟹增殖容量估算被引量:18
2015年
增殖放流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生态系统与放流种类能流格局的变化研究,是进行增殖容量评估的研究基础.根据2012和2013年黄河口邻近海域的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黄河口邻近海域6、8、10月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3个月份该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变化,初步评估了三疣梭子蟹的增殖容量.结果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在营养级Ⅰ-Ⅲ之间进行,营养级Ⅳ以及以上的能量流动较小.6月第Ⅰ营养级整合系统流动的比例最高,8月最低.第Ⅱ营养级整合系统流动的比例8月最高,6月最低.三疣梭子蟹相对能量流动和绝对能量流动均是第Ⅲ营养级最高,三疣梭子蟹的营养级3月平均为3.28.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6月最高、8月最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3个月份分别为5.49、2.47、3.01,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分别为47.61、33.30、29.78,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FCI:0.03-0.06),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处于脆弱的不稳定期.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为7.3%-11.5%;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8月和10月有所下降,3个月份分别为3.23、2.97和2.82;总捕捞效率8月最高,6月最低.在黄河口邻近海域8月Ecopath模型基础上,初步评估三疣梭子蟹的增殖容量为1.5115 t·km^-2.
林群王俊李忠义吴强
关键词:ECOPATH模型三疣梭子蟹生态容量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被引量:30
2014年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9个航次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于11目、34科、53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7种),其次是鲉形目(7种)和鲽形目(6种)。春季优势种包括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鲱衔(Callionymus benitegur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矛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和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0.8%;夏季包括矛尾鰕虎鱼、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鲱衔和短吻红舌鳎,占总渔获量的68.1%;秋季包括矛尾鰕虎鱼、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鳀(Engraulis japonic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斑鰶、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复鰕虎鱼,占总渔获量的87.1%。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以秋季最高(22.63kg/h),其次是夏季(16.75kg/h),春季最低(1.29kg/h)。春季(5月)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0.69kg/h,为1959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春季(5月)的0.3%、0.3%、1.7%和541.2%,鱼类资源量虽有所回升,但总体呈大幅下降的趋势。鱼类种类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夏季较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但是以渔获尾数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夏季最大,春季最小,以渔获量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则相反,且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表层盐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
孙鹏飞单秀娟吴强陈云龙金显仕
关键词:鱼类群落优势种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