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1012)

作品数:23 被引量:129H指数:8
相关作者:于卫东巢纪平李立蔡怡刘娜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热带
  • 4篇热带印度洋
  • 4篇环流
  • 3篇ROSSBY...
  • 3篇赤道
  • 2篇对流层
  • 2篇障碍层
  • 2篇速度势
  • 2篇流层
  • 2篇流函数
  • 2篇孟加拉湾
  • 2篇降水
  • 2篇海温
  • 2篇E1
  • 2篇ENSO
  • 2篇IOD
  • 2篇赤道太平洋
  • 2篇大气环流
  • 1篇地形
  • 1篇地转流

机构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国家海洋环境...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厦门大学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9篇于卫东
  • 5篇巢纪平
  • 4篇李立
  • 4篇蔡怡
  • 3篇陈红霞
  • 3篇刘娜
  • 2篇邱云
  • 2篇潘增弟
  • 2篇郭小钢
  • 2篇冯立成
  • 2篇许金电
  • 2篇宋学家
  • 2篇华锋
  • 2篇万小芳
  • 2篇项宝强
  • 2篇刘琳
  • 2篇潘爱军
  • 1篇袁业立
  • 1篇张人禾
  • 1篇朱大勇

传媒

  • 7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Scienc...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10篇2005
  • 4篇200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与El Nio的关系
2004年
用赤道太平洋长达21a的温度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讨论了在5°S-5°N平均纬向垂直剖面上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的时空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EOF分析第1模态的正/负位相反映了El Nino/La Nina发生前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分布,第2模态的正/负位相反映了El Nino/La Nina鼎盛以及开始衰减时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分布。根据我们对赤道太平洋温跃层核心位置的定义,在El Nino向LaNina转换的过程中,赤道东太平洋温跃层上升了30-40m,而赤道中太平洋温跃层先是上升了40-50m,然后又下降了40-50m,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下降了90m;随着赤道西太平洋暖水的堆积以及东移,温跃层首先在赤道西太平洋加深,El Nino发生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温跃层开始加深,El Nino达到鼎盛时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抬升,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温跃层加深;赤道太平洋垂向温度梯度距平EOF分析第1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与Nino3区的SST距平有非常好的相关,并且超前于Nino3区的SST距平,超前3个月的相关系数高达0.7017,超前6个月的相关系数高达0.6467,因此可以用该量来预测Nino3区的SST距平。
蔡怡宋学家
关键词:EOFE1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协调发展被引量:17
2004年
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和850hPa纬向风距平后指出,正是Walker环流异常把两大洋的海温距平变化联系起来。
巢纪平袁绍宇
关键词:偶极子海-气相互作用
Improvement of the SLP simulation in the coupled AGCM-ocean surface wave model被引量:2
2005年
YU Weidong1, 2, 3, LI Zhaoxin4 & YUAN Yeli3 1.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关键词:气象学
南海东北部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8
2006年
南海东北部(16°~25°N,112°~124°E)存在显著的障碍层分布.障碍层发生概率秋季最大(45.7%),夏季次之(31.1%),春季最小(23.3%).吕宋海峡及其以西的南海东北部中心海域(18°~22°N,112°~120°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约为40.0%,中国台湾海峡南端、台湾岛南端东西两侧、台湾岛以东(22°~24°N,122°~124°E)和吕宋岛东北海域(18°~20°N,122°~124°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分别为19.0%,61.1%,33.3%和80.0%: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层结机制和降水机制分别是南海东北部春季(特别是冬末春初)和夏、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TRMM卫星观测为后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潘爱军万小芳许金电郭小钢v李立
关键词:障碍层降水吕宋海峡
孟加拉湾上层环流研究综述被引量:12
2006年
综述了孟加拉湾上层环流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指出,研究海区环流与季风转换不完全同步。在西南季风期间,南、北海区各有一气旋式环流;在秋季季风过渡期间,出现海湾尺度的气旋式环流;在东北季风期间,气旋式环流减弱北移,南部则为一反气旋式环流控制;春季与秋季的情形相反,整个湾出现一海湾尺度的反气旋式环流。研究海区环流的变异主要受季风、赤道远地作用和浮力通量等复杂外源作用的影响。东印度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与季风转换也不同步,局地风、内部Ekman抽吸、远地沿岸风及赤道远地作用的影响对沿岸流周年变化有重要作用。孟加拉湾上层环流年际变化显著,此年际变化主要受赤道风场的影响。
邱云李立
关键词:孟加拉湾上层环流季风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与热带太平洋之间的对流层遥相关模态及相应的机制解释被引量:6
2005年
利用GISST和NECP/NCAR再分析数据, 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Indian Ocean Dipole, IOD)和太平洋之间在对流层上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 通过对IOD变化指数时间序列和整个南半球对流层重力位势异常场之间的相关分析, 首先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 结果显示: 在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层存在明显和IOD变化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 该中心和热带印度洋之间由一列明显的大气遥相关波列结构连接起来, 该波列结构从热带印度洋出发, 向东南方向发展进入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亚热带海域, 最终到达热带太平洋. 其次, 利用行星波能量传播理论对两者之间的遥相关进行了机制解释, 发现从热带印度洋出发的纬向波数为1~3的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路径和遥相关波列路径定性相符. 另外, 对大气行星波在半球尺度上能量传播的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 它和太平洋对流层异常对IOD的响应时间尺度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 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是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和热带太平洋之间对流层遥相关的一种可能的联系方式.
刘娜陈红霞陈显尧陈显尧潘增弟
关键词:IOD热带太平洋遥相关热带印度洋对流层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ENSO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用1955年1月—2001年12月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再分析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资料,讨论了热带太平洋ENSO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以及与印度洋偶极子(Dipole)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垂直最大温度距平曲面(MTAL)上,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分布存在着与热带太平洋ENSO密切相关的Dipole现象,其中最大的相关在太平洋ENSO超前印度洋Dipole一个月。但是,热带印度洋Dipole的分布与Saij定义的位置略有不同,为东北西南向,它们分别在6°—10°S、65°—75°E(西印度洋)和2°—6°N、85°—95°E(东印度洋),它是赤道印度洋的一个主要海温距平系统。另外,在热带印度洋东北部与ENSO相关的海温距平是一个上下不一致的系统,该海温距平并没有伸展到海面,从海面到20—50m的浅薄水层,则为与赤道西南印度洋相同符号的海温距平分布。因此在海面,海温距平不存在与ENSO有关的Dipole现象,赤道印度洋Dipole只存在于次表层以下,这是赤道印度洋Dipole与ENSO不同之处。这种赤道东北印度洋表层与赤道西南印度洋表层同符号的海温距平现象,有可能是海气热力过程如感热过程造成的。热带印度洋Dipole的周期要小于ElNin^o,一般为1—6a。
蔡怡李海张人禾
关键词:EOF分析
海洋模式中Boussinesq近似误差讨论被引量:5
2005年
根据全球增暖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数值试验方案,用BoussinesqPOP海洋模式和改进的非BoussinesqPOP海洋模式定量讨论了Bousiinesq近似在海洋模式计算中的误差。结果发现,在只有热力驱动的热力环流背景下,由热膨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上是基本均匀的,在所给的初始边界条件下,这种由Boussinesq近似引起的最大海平面误差可以达到59%,在BoussinesqPOP模式中,热源中心处的海面高度要远小于由非Boussinesq模式计算的海面高度,而其周围有虚假的海面高度下降;在只有加热引起的热盐环流过程中,当模式作了Boussinesq假设以后,计算的经向和纬向垂直环流都会产生虚假的加强,虽然这种误差只是在1%左右;在Bousiinesq近似假定下,热量经向通量在赤道上垂直剖面的积分误差比质量经向通量在赤道上垂直剖面的积分误差大一个量级;非Boussinesq模式计算的气压梯度所做功的垂向分布在3000m以下是有波动的,而Boussinesq模式计算的气压梯度所做功的垂向分布在3000m以下基本上是均匀的,它的误差在10%以上。
蔡怡宋学家于卫东
关键词:海平面
A dynamic view of the tropospheric teleconnection between IOD and the Pacific Ocean
2005年
The tropospher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be-tween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and the Pacific Ocean was studied using GISST and NECP/NCAR reanalysis data. Results show that a structure of Rossby wave train extends from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over southern subtropical regions of Australia and Pacific Ocean to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where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IOD and geo- potential height (GH) anomaly of Pacific Ocean exists. En-ergy propagating pathways of the planetary wave with wave numbers 1―3 are qualitatively in agreement with the Rossby wave train, which implies that the energy propagation of the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ro-pospheric teleconnection between IOD and tropical Pacific Ocean.
LIU NaCHEN HongxiaCHEN XianyaoPAN ZengdiTAO Yi
关键词:对流层ROSSBY波行星波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季节变化及其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式被引量:3
2005年
首先通过对英国大气科学数据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和Levitus随深度变化的海温资料的分析,给出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季节变化的详细描述。另外,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中的风场数据,采取将水平风场分量分解为无辐散分量和无旋分量的方法,分析了相应于暖池季节变化的大气环流形式。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第一,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位置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暖池面积在北半球的5月和9月达到两个极大值;无论就海表面温度还是深度而言,该暖池分别存在一或两个强度中心。第二,尽管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间被南亚大陆所间隔,但是暖池上空对流层大气运动对于暖池的季节变化却是作为一个整体响应的。
刘娜项宝强陈红霞华锋潘增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