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1005)

作品数:13 被引量:357H指数:10
相关作者:高晓清朱德琴汤懋苍黄荣辉陈光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3篇地球系统
  • 2篇地磁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气候变化趋势
  • 2篇气候系统
  • 2篇气旋
  • 2篇热带
  • 2篇热带气旋
  • 2篇值模拟
  • 1篇地磁场
  • 1篇地球
  • 1篇地热涡
  • 1篇冻土
  • 1篇对称化
  • 1篇多年冻土
  • 1篇植被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高晓清
  • 4篇朱德琴
  • 2篇柳艳香
  • 2篇董文杰
  • 2篇吴统文
  • 2篇汤懋苍
  • 2篇高荣
  • 1篇陈光华
  • 1篇季国良
  • 1篇杨文
  • 1篇李韧
  • 1篇郭裕福
  • 1篇颜京辉
  • 1篇韦志刚
  • 1篇姚济敏
  • 1篇陈文
  • 1篇马京津
  • 1篇黄荣辉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2篇Advanc...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Journa...
  • 1篇干旱气象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NTERCOMPARISON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MULATED BY AOGCMS FROM THE IPCC-DDC被引量:3
2005年
Simulations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rainfall over China are assessed from 5 coupled AOGCMs from the Data Distribution Center (DDC)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in Climate Change (IPCC) under the IPCC-Special Report in Emission Scenarios (SRES) A2 and B2 scenario. We examined their ability in simulating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from 1951 to 1990. Th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mid-1960’s and the late 1970’s is given respectively to check the capability of the models, especially in reproducing the rainfall jump in North China.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simulated by the models in the 1990’s and the average of 2001-2020 in the future under the scenario A2 and B2.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urrent AOGCMs is not good enough in simulating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ummer rainfall simulated by most of the models cannot reproduce the observation in North China. Higher resolution models are suggested to well simulate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regional scale.
鲍名黄荣辉
华北地区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研究
本文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发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模式系统(GOALS4.0)探讨了华北地区未来3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为了说明GOALS4.0模式对于未来30年模拟预估结果的可性度,首先评估分析了GOALS4...
柳艳香吴统文郭裕福颜京辉
文献传递
西北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被引量:74
2006年
研究1959-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暖池热状况的联系。结果发现暖池次表层海温与生成的台风个数具有显著相关,当暖池处于热状态时,台风偏少,生成热带风暴的位置偏向于靠近大陆的西北侧,且以西行路径为主,因此对我国的影响较为频繁。而暖池处于冷状态时,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东南侧的台风较为频繁,西北向移动至日本东南侧易于发生东北的转向。另外,对暖池冷暖状态年的环流合成发现,海表温度不是影响热带气旋年际数量异常的主要因子,而是由大气环流所引发的动力因素起决定作用。当暖池暖状态时,季风槽东端位置偏西北,对应于低层涡度和高层散度为正距平,引发中层垂直上升运动异常,有利于热带气旋在西北侧海域生成。此时500 hPa风场以东风距平为主,且西北太平洋南北侧分别为西风和东风垂直切变距平。而暖池处于冷状态时,东亚季风槽东扩,使得西北太平洋东南侧产生有利于气旋生成的环流背景,同时东亚大槽加强,中层西南风易引导热带气旋东北转向,西北太平洋南北侧分别为东风和西风垂直切变距平。
陈光华黄荣辉
关键词:暖池热带气旋
青藏高原土壤冻结始日和终日的年际变化被引量:37
2003年
利用青藏高原 1981— 1999年青海和西藏 5 8个气象站观测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 ,分析了冻结始日、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始日的分布基本一致 ,都是由北向南逐渐推迟的 ;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也比较一致 ,呈现南北早、中部晚的特点 .在 2 0世纪 80年代高原土壤冻结多偏早 ,解冻多偏晚 ,冻结日数偏多 ;而 90年代正好相反 ,冻结多偏晚 ,解冻多偏早 ,冻结日数偏少 ;冻结始日有明显的 3~ 4a周期变化 ,冻结终日有明显的准 7a周期变化 ;1981年、1982年为冻结早、解冻晚年 ,1983年、1990年为冻结晚、解冻晚年 ,1993年、1999年为冻结晚、解冻早年 .
高荣韦志刚董文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冻结年际变化多年冻土
区域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
<正>植被覆盖作为陆地表面的重要特征,其变化可以改变地表反照率、粗糙度高度、土壤湿度等地表属性,从而对陆气间的交换产生重要影响。在IGBP、WCRP和IHDP三大国际研究计划中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的环境和气候效应都被列为研...
高荣董文杰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华北地区夏季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的分析被引量:60
2006年
利用NOAA HYSPLIT_4水汽轨迹模型及1948-2003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的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结果表明,华北夏季水汽轨迹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0-1970年代,华北地区850 hPa上的水汽主要是从南方输送来的,从1970年代开始水汽输送方向变以偏西为主,1980年代至今则以西北为主.另外,华北地区在1960-1964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存在最大值,1965年以后水汽输送通量值开始变小,1977年后水汽输送通量值较小且保持稳定.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轨迹的变化主要和东亚夏季风的逐渐减弱有关.华北地区1950-2000年代夏季(6~8月)逐月水汽输送轨迹变化特征明显.
马京津高晓清
关键词:水汽气候变化
五道梁地区总辐射的年际变化被引量:18
2005年
利用实测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及地气温差资料,建立了月平均地气温差与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回归方程,并用该回归方程计算了五道梁地区1980-1993年共14年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分析了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年际变化,发现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具有较明显的6~7年的振荡周期.20世纪后10年年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李韧季国良杨文
关键词:总辐射年际变化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Locking of the El Nino Event Onset Phase to Boreal Spring被引量:1
2005年
The mechanism of the locking of the E1 Nino event onset phase to boreal spring (from April to June) in an intermediate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ITCZ is the mechanism of the locking in the model. From January to March of the E1 Nino year, the western wind anomaly over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can excite the downwelling Kelvin wave that propagates eastward to the eastern and middle Pacific by April to June. From April to December of the year before the E1 Nifio year, the eastern wind anomaly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forces the downwelling Rossby waves that modulate the ENSO cycle. The modul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at the western boundary modulate the tim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ool to the warm phase to September of the year before the E1 Nifio year and cause the strongest downwelling Kelvin wave from the reflected Rossby waves at the western boundary to arrive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by April to June of the E1 Nino year.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se two kinds of downwelling Kelvin waves causes the El Nino event to tend to occur from April to June.
严邦良
从地球系统的观点看气候突变被引量:10
2004年
在地球的气候史中,经历了许多次气候突变事件。这些突变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与进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如何科学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变化,尤其是气候突变,是人类寻求对策,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己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文中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对气候突变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气候突变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大气圈,而应该对地球系统的整体变化进行研究。
高晓清朱德琴姚济敏
关键词:地球系统气候系统气候变化气候突变
华北地区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发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 4.0),引入了大气中真实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对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为了检验GOALS 4.0模式对于未来30年华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分析评估了GOALS 4.0模式对当代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全球和北半球温度偏低以及80年代开始的增温现象,也较好地模拟了华北地区近50年来的两个重要气候冷(1950—1976年)、暖(1977—2000年)时期,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相关为0.34(达到了0.05信度),华北地区的冬季温度变化幅度介于中国大陆东、西部之间。模式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经历的丰枯时期转变模拟也比较理想。在此基础上,根据IPCC提供的大气温室气体未来排放情景,进一步模拟预估了华北地区未来3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将会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华北是中国大陆增温最显著、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到2030年华北地区冬季的增温幅度相对多年平均(1961—1990年)上升2.5℃左右。未来30年的夏季,由于华北地区处于明显的水汽辐合区,偏南气流较强,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增加,使得中国大陆的降水格局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呈现出南少北多的分布型态,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会明显增多,南方地区降水则有所减少。
柳艳香吴统文郭裕福颜京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