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基金(D0605046040191)
- 作品数:7 被引量:132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琼韩烈保辜再元宋桂龙张春霞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绿之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长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狼窝沟小流域废弃煤窑生态修复技术初探
- 2007年
- 针对狼窝沟小流域山坡面积大、山高、坡陡和煤窑废弃后煤炭乱挖滥采现象仍较严重等状况,采取整地并客土、完善排水系统、工程和植被护坡、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的目的,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张春霞赵方莹赵廷宁周心澄
- 关键词:排水护坡植被恢复
- 盐肤木种子硬实与萌发特性研究被引量:26
- 2008年
- 采用光照交替(8h/16h)、全光照、全黑暗并结合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盐肤木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其发芽率、发芽势,探讨盐肤木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盐肤木种皮对种子的吸胀有明显的机械阻碍作用,在光照交替条件下,盐肤木硬实种浓硫酸处理30min效果最好,在25℃温度下发芽率达88.33%;温水处理以85℃的最好,在25℃温度下发芽率达53.33%。
- 王琼宋桂龙
- 关键词:盐肤木硬实种子光照发芽率
- 废弃采石场人工生态恢复限制性因子评价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废弃采石场人工生态恢复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其限制性因子是人工生态恢复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论述了废弃采石场人工生态恢复限制性因子选择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废弃采石场人工生态恢复限制性因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还详细介绍了AHP法(层次分析法)评价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限制性因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从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废弃采石场生态治理影响最大的因子,首先是土壤有效深度,其次为土壤有机质,然后依次为坡度、年降雨量、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含量、地表破坏程度、土壤硬度、灌溉条件、改造难易程度和土壤pH值。
- 王琼辜再元韩烈保
- 关键词: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 水土保持灌木-荆条的种子萌发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对优良水土保持灌木-荆条的种子形态、吸水特性及萌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荆条种子球形,千粒重(9.78±0.05)g,种子吸水约需要4 h就能达到水分饱和状态。荆条经赤霉素处理后,发芽整齐,其中200 mg/kg的赤霉素溶液对提高种子发芽率效果最好,平均发芽率为69.3%。
- 张春霞赵方莹张慧琴
- 关键词:荆条恒温箱发芽率
- 不同立地条件下荆条根系分布规律被引量:37
- 2009年
- 根系分布特征有着特殊的生态意义,它反映出植物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功能.采用土钻法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常见的灌木-荆条的根系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荆条根系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径级(d≤1mm/d>1mm)的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呈指数减少;不同立地条件下根系密度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从土壤表层到深层逐次递减,在各土层中,0—60cm土层中分布的根系密度所占的比重最大;而根系密度的垂直分布,也均表现为随着距离树干的距离增大逐次递减,0—40cm土层中分布的根系密度所占的比重最大.阴坡立地上的根系密度和生物量均小于阳坡立地,≤1mm的根系分布深度要大于>1mm根系,有利于刺槐对深层土壤中水分、养分的吸收,适应干旱环境.
- 韩烈保王琼王晓蓓辜再元杜永吉宋桂龙
- 关键词:根系生物量根系分布
- 5种野生护坡植物的抗旱综合性评价被引量:33
- 2008年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5种野生护坡植物木豆(Cajanuscajan Millsp.)、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多花木兰(Indigofers amblyatha Craib)、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以及黄荆(Vitex negundo L.)的抗旱形态、生理表现.选择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糖含量、相对水分亏损以及离体叶片保水力作为研究抗旱适应性评价指标,在研究生理指标与抗旱性关系的基础上,采用隶属函数法对5种野生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抗旱能力为黄荆(多花木兰(盐肤木(木豆(山毛豆,这一结果与5种植物的实际表现相一致.
- 王琼宋桂龙韩烈保辜再元
- 关键词:木豆山毛豆盐肤木黄荆干旱胁迫抗旱性
- 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被引量:22
- 2009年
- 以浙江省舟山市的废弃采石场为例,在对植被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废弃地自然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种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由单一的物种组成结构逐渐发展为复杂的物种组成结构,并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在近50 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在样方中共出现20科40属42种植物,其中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在整个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D)、丰富度指数(Ma,Pa)和均匀度指数(Jp,Ea)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至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匀度指数(Jp,Ea)在15-<25 a达到峰值,而多样性指数(H′,D)和丰富度指数(Ma,Pa)的峰值则出现在25-<40 a.根据不同恢复年限群落物种种类的演替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可大致将研究区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划分为初级演替期(<9 a)、初级交替期(9<15 a)、高级交替期(15-<25 a)、高速恢复期(25-<40 a)以及恢复稳定期(40-50 a)5个演替阶段.
- 王琼辜再元史春华常智慧韩烈保
- 关键词: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物种多样性群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