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6AA301B58)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邢怡桥陈长征刘增平许菲韩国鸽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注射
  • 6篇玻璃体
  • 5篇体腔
  • 5篇玻璃体腔
  • 4篇眼外肌
  • 4篇眼外肌纤维化
  • 4篇内注射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4篇先天性眼外肌...
  • 4篇黄斑
  • 4篇肌纤维
  • 4篇BEVACI...
  • 3篇视网膜
  • 3篇体腔内
  • 3篇年龄
  • 3篇腔内
  • 3篇腔内注射
  • 3篇网膜
  • 3篇相关性黄斑变...

机构

  • 10篇武汉大学

作者

  • 7篇邢怡桥
  • 6篇陈长征
  • 4篇周炼红
  • 4篇韩国鸽
  • 4篇许菲
  • 4篇刘增平
  • 3篇吴丽
  • 3篇王炯
  • 2篇查云飞
  • 2篇王君怡
  • 2篇刘昌盛
  • 1篇苏钰
  • 1篇叶美红
  • 1篇易莲芳
  • 1篇曹思
  • 1篇郁想想
  • 1篇冯超
  • 1篇易佐慧子
  • 1篇李璐
  • 1篇朱研

传媒

  • 3篇眼科新进展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与曲氨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与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眼科常规检查及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确诊为黄斑水肿,视力≤0.6,黄斑中心凹厚度(CMT)≥250μm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的48只眼纳入观察,两组分别进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Be组16例,1.25 mg,0.05 ml)或TA(TA组32例,4 mg,0.1 ml)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2,3 d及1,2,4,8,12,24周两组及组间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变;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12,24周两组及组间的CMT、黄斑中心容积(CMV)、黄斑区平均中央厚度(AVG)的改变。结果:Be组在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各时间点均具有显著改变(P<0.05),第8周时视力显著提高(BCVA=0.618 8±0.207 3),术后1周有11例视力提高大于3行,占68.75%。TA组在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各时间点(P=0.00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BCVA=0.431 9±0.198 9)、8周(BCVA=0.539 1±0.217 7)、12周(BCVA=0.520 3±0.212 5)时视力基本持平,24周(BCVA=0.360 9±0.184 8)时缓慢下降,术后1周有15例视力提高大于3行,占41.67%。CMT方面,较基线比,Be组在治疗后黄斑水肿厚度明显降低,术后各时间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黄斑水肿程度最低[CMT=(245.437 5±46.740 3)μm]。TA组在治疗后CMT明显降低,术后各时间点(P=0.00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CMV、AVG两组均具有显著改变。各项指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BCVA分别与CMT、CMV、AVG呈负相关。治疗后眼压明显升高仅见于TA组。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及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均可明显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但两者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BCVA分别与CMT、CMV、AVG呈负相关,CMV、AVG也可反映治疗效果,但敏感性不及CMT。
苏钰陈长征李璐郁想想郑红梅李菲
关键词:BEVACIZUMAB曲安奈德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患者的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影像学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研究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家系发病者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个CFEOM家系,家系一临床表现符合CFEOM1,家系二临床表现符合CFEOM3。对两家系共17名患者(家系-3名患者,家系二14名患者,其中男性5名,女性12名,年龄范围8—62岁,平均年龄34.4岁,34只眼)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随机抽取18个正常成人(男女各9人,年龄范围10—59岁,平均年龄35.1岁,36只眼)作为对照。扫描方法:眼眶部行3mm层厚、T1加权MRI扫描;颅内行1mm层厚、3DFIESTA扫描;比较2组眼外肌、眼运动神经、上睑提肌和视神经的变化。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并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扫描显示发病者外直肌(LR)、内直肌(MR)、上直肌(SR)、下直肌(IR)及上斜肌(10)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小,尤以上直肌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R:t=-5.535,P=0.003;MR:t=-7.187,P=0.001;SR:t=-23.749,P=0.001;IR:t=-6.907,P=0.001;IO:t=-5.057,P=0.004);眼运动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的颅内段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49,-11.721,P〈0.05);视神经较细(t=2.292,P=0.025),且均向鼻上方移位;上睑提肌发育不良。结论由眼运动神经异常支配继发眼外肌组织被致密纤维组织代替所致,可能与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发育缺陷有关。CFEOM的病因为神经源性。
吴丽周炼红刘昌盛查云飞王炯邢怡桥
关键词:动眼肌动眼神经展神经系谱
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后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改变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后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增生性糖尿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视力、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和黄斑神经上皮层厚度(CRT)变化。设计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研究对象8例渗出性AMD患者(9眼)和3例PDR患者(3眼)。方法患者于表面麻醉下给予1.25 mg(0.05m1)贝伐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检查EDTR视力、眼压、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扫描和闪光ERG。主要指标PhNR振幅、视力和CRT。结果治疗前后CRT显著下降(n=12,P=0.008),但PhNR振幅和视力变化不显著(n=12,P=0.153)。CRT与PHNR振幅(r=0.294,P=0.145)、CRT与视力无显著相关性(r=-0.358,P=0.073)。结论玻璃体腔内单次注射贝伐单抗可减轻渗出性AMD和PDR患者的黄斑水肿,但对视功能的改善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梅昌娲陈长征邢怡桥冯超刘增平韩国鸽许菲易莲芳
关键词:贝伐单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明视负向反应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伴鼻窦炎一家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一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伴鼻窦炎家系临床表型,并通过连锁分析对该家系致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临床工作中收集-CFEOM家系(4代41人,16人患病),所有患者进行眼科检查、头颅及眼眶磁共振检查,确定其临床分型及遗传特征;根据该家系显性遗传特征及目前已知的2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的CFEOM的遗传学位点12p11.2-q12(FEOM1)和16q24(FEOM3)选取微卫星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双眼下斜位、眼球运动不同程度受限、被动牵拉实验阳性,伴单眼或双眼上眼睑下垂、下颌上举、头后仰,MRI检查发现该家系所有发病者均伴有鼻窦炎、下鼻甲肥大,少年发病者(Ⅳ1、Ⅳ11)伴有腺样体肥大。系谱分析表明,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临床表现结合遗传特点,该遗传家系为CFEOM3,连锁分析显示,该家系在12号染色体D12S331、D12S59及D12S1668处,LOD值均大于1.0,于D12S1048处获得最大LOD值2.19。结论此家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FEOM3型,致病基因与D12S331、D12S59和D12S1668存在连锁关系。
周炼红吴丽朱研王炯邢怡桥
关键词:动眼肌眼球运动障碍系谱鼻窦炎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期间的视功能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期间的视功能变化。方法对18例(21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存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AMD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每6周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1.25mg(0.05mL),共3次。研究治疗期间患者的EDTRS视力得分、闪光视网膜电图的a、b波振幅值、对比敏感度及视野平均视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的平均视力EDTRS得分提高,第3次注射后第3天较第1次注射前1d平均得分提高5.1分(P=0.001);3次注射前1d,闪光视网膜电图中a、b波振幅值分别为(160.00±47.63)μV、(263.84±65.81)μV;(159.79±55.07)μV、(273.47±92.56)μV;(164.05±57.94)μV、(282.26±96.55)μV;后2次注射前1d数据与第1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及视野平均视敏感度无明显变化。结论湿性AMD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后,治疗期间各项视功能指标稳定,多次注射后EDTRS视力得分有所提高。
刘增平邢怡桥陈长征韩国鸽许菲
关键词:BEVACIZUMAB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功能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压改变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术后早期眼压变化。方法对13例(18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0例,1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例,6眼),所有患者分别在第0周,6周,12周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1.25mg。在注射前后5min,30min,1h,2h进行眼压检查。结果以0周注射为例,5min,30min,1h,2h内眼压分别为(18.7±5.4)mmHg、(18.1±5.3)mmHg、(17.3±5.4)mmHg,与注射前平均眼压(14.6±4.1)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1、3.45、2.63,P值均〈0.05)。而随访的2h平均眼压降为(15.6±5.8)mmHg,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19〉0.5)。在总共48次注射中,注射后眼压监测5min时IOP值高于正常眼压值(IOP〉21mmHg)的百分率为41.7%,30min时高于正常眼压值的百分率为22.9%,而在1h内85.4%,2h内91.7%的眼压测量值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早期眼压(5min)呈现短暂升高后下降,术后2h可作为门诊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早期眼压监测时间点。
韩国鸽陈长征邢怡桥刘增平许菲王君怡王晶
关键词:BEVACIZUMAB视网膜新生血管玻璃体腔内注射眼压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野改变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术后各时间段的视野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方法.收集经间接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存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ARMD患者13例(15只眼),患眼最佳矫正视力均〉0.1.患眼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内注射1.25mg(0.05ml),注射次数为6次,间隔6周至3个月,治疗后随访3~12个月,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6周,3月,6月,12月的平均视觉敏感度(mean visual sensitivity,MS),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缺损变异度(lose variance,Lv)的变化.结果 以0周注射为基准,第24周及48周MS值与注射前MS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91、3.69,P值均〈0.05));第48周MD值与注射前MD值(7.97±3.97)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5,P〈0.05);各组LV值与注射前L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有利于改善湿性ARMD患者黄斑区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视网膜平均敏感度以及平均缺损的改善上;重复4-6次注射后绝大多数湿性ARMD患者的视功能得到改善.
王君怡韩国鸽陈长征邢怡桥刘增平许菲
关键词:BEVACIZUMAB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的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影像学追踪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发病者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病变的特征及是否呈进行性发展,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收集的2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共15例(30眼)成人发病者(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5.6岁)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随机抽取16名(32眼)正常成人(男女各8例,平均年龄34.5岁)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影像学特征。2a后对该15例发病者再次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并与2a前MR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a前发病者5条眼外肌体积(外直肌、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均较正常对照组小(P均<0.05),尤以上直肌明显[2a前发病者上直肌体积为(103.63±16.32)mm3,而正常对照组则为(316.69±15.61)mm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眼运动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的颅内段截面积分别为(0.51±0.08)mm2、(0.55±0.07)mm2,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0±0.21)mm2、(1.30±0.13)mm2,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00)。2a后MRI结果显示发病者眼外肌体积和眼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截面积[动眼神经及外展神经颅内段截面积分别为(0.49±0.09)mm2、(0.55±0.07)mm2]较2a前无明显改变(P均>0.05)。结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的病因为神经源性,由眼运动神经发育缺陷继发眼外肌萎缩所致,成人以后病变呈非进展性。
吴丽周炼红刘昌盛查云飞叶美红王炯
关键词:MRI眼外肌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视神经影像学及视觉诱发电位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congenital fibrosis of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家系发病者视神经形态特征及功能,探讨CFEOM患者视功能缺陷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个CFEOM家系,家系一临床表现符合CFEOM1,家系二临床表现符合CFEOM3。对两家系17例34眼患者(家系一3例患者,家系二14例患者,男5例、女12例,年龄8~62岁,平均34.4岁)作为试验组进行矫正视力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随后对17例患者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随机抽取18个正常人(男女各9人,年龄10~59岁,平均35.1岁,共36眼)作为对照组。扫描方法:眼眶部行3mm层厚、T1加权MRI扫描;颅内行1mm层厚、3DFIESTA扫描;比较2组视神经的变化。结果家系所有患者(除家系二患者Ⅱ-5仅右侧上睑下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先天性双眼上睑下垂、眼球各方向不同程度的运动受限,第一眼位固定于下转位,上转不超过中线等典型的CFEOM临床特征。部分CFEOM患者(家系一患者Ⅲ-1,家系二患者Ⅱ-2、Ⅲ-1、Ⅲ-4、Ⅲ-5、Ⅲ-15、Ⅳ-1)PVEP检查显示有单眼或双眼潜伏时间延长(P100>108ms)或相对延长(双眼潜伏时间差值>8ms),振幅有不同程度降低(N75-P100<10μV)。MRI扫描显示正常对照组眶内段视神经体积为(786.85±95.65)mm3,试验组视神经体积为(731.19±104.38)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2,P=0.025),相对应眼视神经较正常对照组细且向鼻上方移位。结论 CFEOM患者视功能缺陷可能与视神经发育缺陷有关。
吴丽周炼红张俊涛邢怡桥
关键词:眼外肌纤维化视神经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对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眼科常规检查、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20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接受10mg/mL的Ra-nibizumab0.05mL玻璃体腔内注射,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此后根据每月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注射。注射前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底镜检查、FFA和(或)ICGA、OCT检查,注射后每月随访,随访3-12月,每次均行ETDRS视力、眼压、眼底镜及黄斑OCT检查,必要时行FFA和(或)IC-GA检查。对比分析治疗前后ETDRS视力、OCT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眼平均接受(3.65±O.99)次注射,随访终点时视力较治疗前提高(12.65±11.61)字母(t=4.87,P=0.00),黄斑中心凹厚度降低(127.37±108.48)μm(t=5.12,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眼部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视力预后较好,病灶水肿消退明显,安全性高。
易佐慧子戚沆胡静翁铭曹思陈长征
关键词: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CM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