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0AA065203)

作品数:11 被引量:84H指数:6
相关作者:罗琳范美蓉魏建宏廖育林汤海涛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7篇赤泥
  • 6篇水稻
  • 4篇污染
  • 2篇施用
  • 2篇施用量
  • 2篇配施
  • 2篇猪粪
  • 2篇镉吸收
  • 2篇污染土
  • 2篇污染土壤
  • 2篇
  • 1篇絮凝
  • 1篇絮凝剂
  • 1篇选择性絮凝
  • 1篇冶炼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 1篇生理特性
  • 1篇生物絮凝
  • 1篇生物絮凝剂

机构

  • 10篇湖南农业大学
  • 7篇长沙环境保护...
  • 6篇湖南省农业科...
  • 2篇中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0篇罗琳
  • 7篇范美蓉
  • 6篇魏建宏
  • 6篇廖育林
  • 2篇尹一男
  • 2篇陈心胜
  • 2篇柴立元
  • 2篇陈煦
  • 2篇汤海涛
  • 2篇毛石花
  • 2篇何强
  • 2篇陈雨佳
  • 2篇田杰
  • 2篇胡波
  • 1篇孙玉桃
  • 1篇彭辉辉
  • 1篇闵小波
  • 1篇吴家梅
  • 1篇秦晓波
  • 1篇戴亮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化工环保
  • 1篇有色金属(选...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赤泥施用量对镉污染稻田水稻生长和镉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赤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及其形态和糙米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赤泥施用量能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促进水稻生长,实现水稻增产,与不施赤泥处理相比,0.75%(W/W)赤泥处理的水稻株高、有效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了5.02%、1.12%和6.93%。随着赤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pH值增加,土壤交换态Cd含量逐渐减少,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Cd含量逐渐增加,但对有机结合态Cd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相比不施赤泥处理,1.25%(W/W)赤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Cd含量下降了31.6%(P<0.01),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Cd含量分别增加了16.3%、22.5%和8.7%(P<0.01)。水稻糙米中Cd的含量随赤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当赤泥施用量达到或高于0.5%(W/W)时,糙米Cd含量达到国家粮食卫生标准,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土壤修复效应和糙米品质,在本试验Cd污染程度的稻田土壤上赤泥的适宜施用量为0.75%(W/W)。
范美蓉罗琳廖育林魏建宏田杰胡波
关键词:赤泥镉形态
赤泥对污染土壤中Cd,Pb和Zn形态及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赤泥对污染土壤中Cd,Pb和Zn形态和水稻糙米中Cd,Pb和Zn含量以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赤泥可有效提高土壤pH,改变土壤中Cd,Pb和Zn的形态,显著降低土壤中交换态Cd,Pb和Zn含量以及水稻糙米中的Cd,Pb和Zn含量。当赤泥施用量为12.5 g kg-1土时,土壤中交换态Cd,Pb和Zn的含量分别比空白对照降低了40.81%、25.68%和38.48%;水稻糙米中Cd,Pb和Zn的含量分别比空白对照降低了70.45%、42.46%和29.19%。与空白对照相比,赤泥施用量为5.0 g kg-1土时,水稻株高、穗长及每盆粒重均显著提高。但当赤泥施用量超过10.0 g kg-1土时水稻生长会受到抑制。在赤泥农业应用时应考虑其施用量及潜在的环境风险,以免影响作物生长。
田杰罗琳范美蓉魏建宏胡波刘艳
关键词:赤泥CDPBZN水稻
赤泥与猪粪配施对水稻抗氧化酶系统及镉吸收效果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镉污染稻田土壤赤泥与猪粪配施对水稻抗氧化酶系统及镉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谷产量在一定赤泥/猪粪比施用量范围内增加,但超过一定施用量后反而有所下降。早、晚稻水稻株高、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化趋势与稻谷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赤泥/猪粪比的增加,早、晚稻土壤有效态Cd含量逐渐降低。赤泥与猪粪配施可维持叶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较高生理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从而改善细胞内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关系。随着赤泥/猪粪比的增大,水稻糙米中镉含量逐渐减少。赤泥与猪粪配施对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改良效应,存在一个最适配比(早稻,1.125 0;晚稻,0.625 0)的问题。
范美蓉罗琳廖育林魏建宏陈心胜彭辉辉
关键词:水稻赤泥猪粪抗氧化酶系统
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被引量:6
2012年
从铅冶炼工艺入手,根据铅冶炼整个过程中的重污染环节,对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铅冶炼过程中的重污染环节,采用生命周期法(LCA)确定了从备料至铅锭产出的全过程的评价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污染物质流分析。再结合污染物质流分析结果,提出了铅冶炼污染防控的关键工序,包括冶炼工序、"三废"治理工序。最后,以《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铅锌行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为依据,在遵循针对性、客观性等原则下,构建了目标层、子目标层、指标层三层结构的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子目标层包括环境管理、冶炼工艺与装备、烟气制酸程度、"三废"处理情况、余热利用情况、周边环境整治情况等六大污染防控因子,指标层包含24项具体指标,并给出了每个指标的明确涵义或计算方法。
尹一男柴立元孙宁
关键词: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
南荻对土壤铅污染的耐性与吸收积累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pb2+胁迫下南荻整个生长发育周期的生长、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根系固定重金属含量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1)种植南荻植物的土壤pH值随着月份的变化呈减小趋势;(2)种植南荻的土壤中铅随植物的生长逐渐减少;(3)南荻对重金属铅的积累顺序为:根>叶>茎,对土壤中重金属的修复机理主要是通过根系固定作用。
毛石花罗琳陈雨佳何强
关键词:铅污染耐性
微细粒人造硫化锌矿的选择性絮凝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人造硫化锌矿为冶炼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中和渣经水热硫化合成后生成的一类硫化物。由于其粒度细,表面自由能高,各组分互相团聚,很难用浮选的方法进行分离。试验采用选择性絮凝的方法,在酸性条件下,用六偏磷酸钠作为分散剂,用糯米淀粉作为絮凝剂,能使硫化锌矿锌的品位由14%提高至28%左右,回收率达到90%。通过絮凝前后硫化矿的XRD图谱对比分析发现絮凝后的硫化矿中,硫化锌的特征峰较絮凝前高且尖锐,可知絮凝后的硫化锌更加接近天然闪锌矿,为后续提取作业创造了条件。
何强罗琳陈雨佳毛石花佘磊戴亮
关键词:分散剂选择性絮凝正交试验
利用铬渣制备重铬酸钠被引量:2
2012年
研究了采用焙烧—硫酸酸化法利用铬渣制备重铬酸钠的工艺。通过L16(44)正交实验得出铬渣焙烧—浸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1 000℃,m(碳酸钠)∶m(铬渣)=0.18,液固比4,焙烧时间8 h。在此条件下Cr(Ⅵ)回收率为99.3%。硫酸酸化制备重铬酸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液pH为6.6,酸化液pH为3.5,浓缩液中重铬酸钠质量分数为83.1%。此条件下制备的产品重铬酸钠结晶率为44.5%,纯度为99.5%,符合GB1611—92《工业重铬酸钠》的一等品质量标准。处理1 t铬渣可制备重铬酸钠约120 kg,增加收入660元。
余学罗琳李巧巧
关键词:铬渣重铬酸钠焙烧浸出综合利用
赤泥与猪粪配施对水稻生理特性和镉吸收效果的影响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镉污染稻田土壤上赤泥与猪粪配施对水稻生长、水稻生理特性和镉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谷产量在一定赤泥/猪粪比施用量范围内增加,但超过一定施用量后反而有所下降。早、晚稻水稻株高、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
廖育林罗琳陈煦范美蓉魏建宏
关键词:赤泥猪粪水稻生理特性
文献传递
不同改良剂对镉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8
2012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赤泥、石灰和海泡石对Cd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和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赤泥、石灰和海泡石均能有效促进土壤交换态Cd的稳定,有利于Cd的固定,其中以赤泥对Cd的钝化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赤泥处理的水稻增产幅度较大,为11.41%,海泡石处理的水稻产量略有提高,石灰处理的水稻产量略有下降;不同改良剂均能增加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其中以施赤泥处理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提高6.63%、8.59%、6.93%、11.95%、5.42%;不同改良剂处理水稻剑叶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添加赤泥更能缓解Cd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范美蓉罗琳廖育林魏建宏孙玉桃汤海涛
关键词:水稻赤泥海泡石镉污染土壤光合特性
赤泥施用量在铅锌矿区土壤-水稻系统中的改良效应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盆栽试验,在铅锌矿区水稻土上研究了赤泥对土壤Pb、Zn和Cd的改良效果、水稻产量及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低量的0.25%(W/W)赤泥能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和稻谷产量的增加。稻谷产量随赤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施0.25%(W/W)、0.5%(W/W)、0.75%(W/W)处理的稻谷产量较不施赤泥处理提高了12.04%、6.25%和4.40%。施赤泥对降低作物体内Pb、Zn和Cd的含量有明显效果,均以赤泥施用量较高的1.25%(W/W)处理效果最好,降幅分别达33.77%、9.84%和15.40%,但糙米中的Pb和Cd的含量仍未达食品卫生标准(Pb 0.4 mg kg-1,GB14935-1994;Cd 0.2 mg kg-1,GB15201-95),锌含量低于50 mg kg-1,达到食品卫生标准(Zn 50 mg kg-1,GB13106-1991)。Pb、Zn和Cd三种重金属元素在水稻植株中的富集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叶>糙米>壳,随着赤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重金属Pb、Zn和Cd的富集能力降低。三种重金属的迁移能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d>Zn>Pb。
魏建宏范美蓉廖育林罗琳汤海涛陈煦
关键词:赤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