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74092)
- 作品数:10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司马义·努尔拉张建平石伟孟新涛李娟娟更多>>
-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伊犁师范学院乌鲁木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N-丁基吡咯与对苯二胺交替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被引量:1
- 2011年
- 以N,N′-二氯对苯醌二亚胺、N,N′-二氯-2,5-二甲基对苯醌二亚胺与N-丁基-2,5-二溴吡咯的格氏试剂通过二价镍配合物催化法合成了相应的交替共聚物,PNBuPAN和PNBuPDMAN,上述两种聚合物的产率分别为56.8%,52.6%。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循环伏安、凝胶色谱(GPC)等对所得聚合物的基本性能和分子量等进行了表征。聚合物在二甲基甲酰胺中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在451 nm和455 nm处出现。所得聚合物在本征态时基本为绝缘体,而经碘掺杂后则具有了一定的电导率,分别为1.51×10-6S/cm和3.89×10-6S/cm。通过电化学测试得知经碘掺杂以后两种聚合物的电化学活性均有明显的提高。
- 李娟娟石伟张建平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对苯二胺吡咯格氏试剂共聚
- 苯并三氮唑与噻吩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2014年
- 以4,7-二溴-2-十二烷基-1,2,3-苯并三氮唑和带不同碳数烷基的3-烷基噻吩格式试剂为单体,通过Ni(Ⅱ)配合物催化法分别合成了带有丁基、辛基和十二烷基侧链的共聚物,并采用FT-IR、1H-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得共聚物的M n分别为0.57×104,0.59×104和0.49×104g/mol,其M w(g/mol)分别为1.25×104,1.24×104和0.96×104g/mol。所得共聚物在CHCl3、THF等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和成膜性。聚合物在CHCl3溶液中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33,432和415 nm,共聚物在固态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与溶液比较约红移8nm。3种共聚物表现出较好的荧光性能。
- 古丽巴哈尔·达吾提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苯并三氮唑噻吩共聚物
- 5,8-二呋喃基萘基喹喔啉与对苯撑乙炔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被引量:1
- 2012年
- 利用Stille耦合反应合成了新型单体5,8-二呋喃基萘基喹喔啉,溴化后与不同长链烷氧基侧链的对苯撑乙炔共聚,合成了聚[2,5-二(辛氧基)-1,4-苯撑乙炔撑-5,8-二(呋喃基)萘基喹喔啉](PⅠ)和聚[2,5-二(十二烷氧基)-1,4-苯撑乙炔撑-5,8-二(呋喃基)萘基喹喔啉](PⅡ)。通过FT-IR、1 H-NMR等手段对单体和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对聚合物的光、电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单体和共聚物PⅠ、PⅡ在长波处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分别为435、418、423nm,相应的荧光发射峰分别为551、589、579nm。2种共聚物均在1.54V处出现氧化峰,无相应的还原峰。
- 布买日艳·吾布力卡斯木吐尼莎古丽·阿吾提古丽巴哈尔·达吾提阿布力克木·吾布力达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金属配合物催化交替共聚
- 对苯醌二亚胺与吡啶共聚物的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及性能被引量:2
- 2010年
- 在二氯-1,3-双(二苯基磷)丙烷基镍(Ⅱ)存在下,通过N,N′-二氯苯醌二亚胺和2,5-二甲基-N,N′-二氯苯醌二亚胺与2,5-二溴吡啶的格氏(Grignard)试剂共聚,得到了两种新型共轭聚合物。采用FT-IR、^1H-NMR、UV-Vis、XRD、循环伏安、充放电对共聚物进行结构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共聚物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活性,每种聚合物均在-1.0-2.0 V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聚(N,N′-二氯苯醌二亚胺-吡啶)和聚(2,5-二甲基-N,N′-二氯苯醌二亚胺-吡啶)的比电容分别为126 F/g和63 F/g。
- 再拉甫.吾不艾山吐尼莎古丽.阿吾提塔西买买提.吐尔汗张建平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交替共聚
- 基于ZnTMPP一维线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
- 2014年
- 以四(对甲基苯基)卟啉锌(ZnTMPP)配合物为核心配体,选择联吡啶、联苯胺和新合成的Schiff碱-双(4-吡啶甲醛)缩联苯胺为桥联配体合成了3种新型π-π共轭的一维线性配位聚合物。通过FT-IR、1H-NMR、UV-Vis NIR和XRD衍射谱图等对配体及配位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桥联配体的长度及结构对配位聚合物光学性能、电性能和结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Schiff碱-双(4-吡啶甲醛)缩联苯胺为桥联配体合成的配位聚合物在300~1 100 nm有宽吸收带,并且可在低电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满带和空带之间的能隙为0.19 eV;以联吡啶和联苯胺为桥联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结晶度较好。
- 麦麦提依明·马合木提吐尼沙古丽·阿吾提司马义·努尔拉买苏尔·米吉提
- 关键词:联吡啶SCHIFF碱
- 对苯醌二亚胺与3,4-乙撑二氧噻吩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2013年
- 以N,N′-二氯对苯醌二亚胺、2,5-二甲基-N,N′-二氯对苯醌二亚胺与2,5-二溴-3,4-乙撑二氧噻吩为单体,1,3-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镍(Ⅱ)为催化剂,采用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了聚(N,N′-对苯醌二亚胺-3,4-乙撑二氧噻吩)和聚(2,5-二甲基-N,N′-对苯醌二亚胺-3,4-乙撑二氧噻吩)两种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X射线衍射(XRD)、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和循环伏安(CV)等测试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共聚物在CF3COOH(TFA)溶液中的UV-Vis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在500 nm和511 nm处;氧化还原峰出现在-0.2 V-0.8 V之间;通过碘掺杂后共聚物的电化学窗口拓宽,电化学活性提高。
- 孟新涛吐尼莎古丽.阿吾提买苏尔.米吉提张建平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格氏试剂
- 2,5-二甲基对苯醌二亚胺与烷氧基苯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表征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在1,3-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镍(Ⅱ)存在的条件下,合成了2,5-二甲基对苯醌二亚胺与不同碳数的碘代烷氧基苯的3种共聚物。通过FT-IR、1 H-NMR、UV-Vis、循环伏安(CV)、XRD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3种共聚物在三氟乙酸(TFA)溶液中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在517、576、651nm处;该类共聚物均在-0.2~0.8V出现两对氧化还原峰;共聚物的规整度较高,衍射峰的位置在19.6°~23.5°。
- 孟新涛利晓东石伟张建平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格氏试剂
- 联苯醌二亚胺与对苯乙炔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被引量:1
- 2014年
- 以PdCl2(PPh3)2/CuI为催化剂,分别通过N,N′-二氯联苯醌二亚胺和3,3′-二甲基-N,N'-二氯联苯醌二亚胺与1,4-二炔基-2,5-二癸氧基苯共聚,得到共轭聚合物聚[联苯醌二亚胺-co-2,5-二癸氧基-1,4-苯撑乙炔](PBz-PPE)和聚[3,3′-二甲基联苯醌二亚胺-co-2,5-二癸氧基-1,4-苯撑乙炔](PDMBz-PPE)。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等测试手段对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四氢呋喃和三氟乙酸溶液中,此类共聚物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为410 nm和540 nm;在四氢呋喃中荧光发射峰均为485 nm;相对分子质量均在10000左右;通过循环伏安测试得知,本征态的2种共聚物均有1对氧化还原峰(分别为Epa=0.51 V,Epc=0.41 V和Epa=0.48 V,Epc=0.30 V),经碘掺杂以后2种共聚物的电化学活性均有明显提高,且有2对氧化还原峰。
- 张建平孟新涛苏阳石伟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共聚物
- 对苯醌二亚胺与对苯乙炔共聚物的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与表征被引量:2
- 2011年
- 在金属配合物的存在下,通过N,N′-二氯对苯醌二亚胺与1,4-二炔基-2,5-二(烷氧基)苯共聚,得到了一系列新型交替共聚物聚[N,N′-对苯醌二亚胺-1,4-二炔基-2,5-二(烷氧基)苯](PAn-PPE)。采用FT-IR、1H-NMR、GPC、XRD、UV-Vis、PL、TGA等测试手段对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四氢呋喃和三氟乙酸溶液中,此类共聚物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约为440 nm和490 nm;其荧光激发峰为450 nm,相应的发射峰为475 nm;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热稳定性。
- 张建平石伟吐尼莎古丽·阿吾提李娟娟再拉甫·吾不艾山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交替共聚
- 5,8-二(3,4-乙撑二氧噻基)-萘基喹喔啉与对苯乙炔交替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被引量:1
- 2010年
- 合成了一种新单体5,8-二(5′-溴-3,4-乙撑二氧噻基)-萘基喹喔啉,并通过Sonogashira偶合反应将此单体与带有不同长链烷氧基的对苯乙炔进行交替共聚,得到了聚[(2,5-二庚氧基-1,4-苯撑)乙炔撑-5,8-二(3,4-乙撑二氧噻基)-萘基喹喔啉](PI)和聚[(2,5-二十二烷氧基-1,4-苯撑)乙炔撑-5,8-二(3,4-乙撑二氧噻基)-萘基喹喔啉](PII)。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和热重分析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PI和PII有相似的光学特性,均在490 nm处出现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在613 nm处出现荧光最大发射峰;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活性较好;在-1.0~2.0 V出现电致变色现象,颜色由红色变为深蓝色。
- 茹克亚木·买提斯迪克希尔艾力·买买提依明司马义·努尔拉
- 关键词:电荷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