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FFA044)

作品数:14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叶啟发王彦峰钟自彪李玲范晓礼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肝移植
  • 3篇灌注
  • 2篇心脏
  • 2篇心脏死亡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肾移植
  • 2篇受体
  • 2篇术后
  • 2篇器官
  • 2篇自体
  • 2篇自体肝移植
  • 2篇细胞
  • 2篇脑死
  • 2篇脑死亡
  • 2篇静脉
  • 2篇供肾
  • 2篇肝癌
  • 2篇肝静脉
  • 2篇肝移植技术

机构

  • 13篇武汉大学
  • 9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1篇叶啟发
  • 10篇王彦峰
  • 9篇钟自彪
  • 7篇李玲
  • 6篇范晓礼
  • 5篇范林
  • 5篇李弦
  • 2篇明英姿
  • 2篇张毅
  • 2篇熊艳
  • 1篇乔兵兵
  • 1篇涂强
  • 1篇胡龙
  • 1篇叶殷发
  • 1篇张洋
  • 1篇彭贵主
  • 1篇付贞
  • 1篇叶少军
  • 1篇李弦
  • 1篇杜冰

传媒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Neuros...
  • 1篇中医学报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机械灌注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采用机械灌注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及对早期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44例DCD供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机械灌注组(n=10)和静态冷储组(n=34例),比较两组受者DGF发生情况和早期移植物功能。结果两组供、受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机械灌注组无受者发生功能性DGF,而静态冷储组功能性DGF发生率为32.4%(1/3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68,P<0.05);机械灌注组DGF发生率为10%(1/10),静态冷储组DGF发生率为29.4%(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05)。机械灌注过程中肾动脉流量小于60mL/min和阻力系数大于0.5mmHg.mL-1.min-1时,受者发生DGF的概率明显增高。结论机械灌注能有效降低DCD供肾移植受者功能性DGF发生率,是临床维持和修复DCD供肾的重要方法;机械灌注阻力系数和流量可以作为临床评估DCD供肾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判断预后的有益指标。
钟自彪叶啟发范林范晓礼李弦李玲王彦峰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半离体或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适应证探讨(附36例报告)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半离体或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的适应证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36例行半离体或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疾病及解剖适应证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术中2例病人在开放IVC血流后并发心跳骤停,经处理后恢复心跳,其余34例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截至2013年5月,术后34例病人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0(2~8)年。13例良性疾病病人术后复发1例(肝包虫病),行射频消融(RFA)治疗,仍带病存活。23例恶性病变病人中失访2例,术后复发10例,存活13例,最长存活时间为7.5年。结论当肿块位于以下5种解剖结构时可考虑行半离体或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1)肝右静脉、肝中静脉与肝后下腔静脉构成的三角区;(2)肝左静脉、肝中静脉与肝后下腔静脉构成的三角区;(3)肝尾状叶及肝段Ⅳ;(4)门静脉左支、肝中静脉主干与肝后下腔静脉构成的三角区;(5)门静脉右支、肝中静脉主干与肝后下腔静脉构成的三角区。
叶啟发李弦范晓礼王彦峰李玲范林钟自彪
关键词:肝切除自体肝移植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于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与内毒素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98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受者临床资料。根据肺部感染的病原体诊断标准将受者分为细菌组(48例)和非细菌组(50例),比较PCT、内毒素和CRP检测3种方法诊断肾移植术后细菌性肺部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3种方法对确诊肾移植术后并发细菌性肺部感染受者的阳性诊断结果。结果 PCT检测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94.0%;内毒素检测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72.0%;CRP检测灵敏度为52.1%,特异度为58.0%。血清PCT检测细菌组受者阳性结果高于内毒素和CRP检测(χ2=7.36,10.04,P均<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于肾移植术后细菌性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高于内毒素和CRP,可作为肾移植受者是否并发细菌性肺部感染的优选诊断指标。
范林叶啟发钟自彪明英姿叶少军王彦峰
关键词:肾移植肺部感染血清降钙素原内毒素C反应蛋白
脑死亡供体肾损伤的相关分子研究进展
2014年
脑死亡供体(DBD)捐献供肾作为一种特殊供体,用此供体行肾移植过程前后肾脏所受损伤的程度、机制、通路等势必与活体及尸体供体肾移植有不同之处。在分子水平,如补体成分、Toll样受体等的表达,对再灌注损伤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近年来DBD肾损伤中涉及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洋叶啟发王彦峰李玲胡龙付贞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补体TOLL样受体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及内镜治疗(附32例报道)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及内镜在肝移植并发症中的治疗。方法笔者所在单位1995年9月至2010年3月期间共施行尸体肝移植516例,将其分为2个阶段,即1995~2001年的技术摸索阶段和2001~2010年的技术成熟阶段。第1阶段125例,有17例(13.60%)发生胆道并发症;第2阶段391例,有15例(3.84%)发生胆道并发症。对这32例患者行内镜诊治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单纯胆瘘5例,单纯胆管结石2例,单纯胆管狭窄11例,胆管狭窄伴结石9例,胆管狭窄合并胆瘘2例,胆管扭曲2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1例。针对不同的胆道并发症,采取了胆管扩张、乳头切开取石、胆道支架置放、鼻胆管引流等不同的治疗方式,32例患者共行内镜治疗56例次,治疗成功27例(84.38%);发生内镜相关并发症4例(12.50%)。结论内镜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
范林涂强乔兵兵熊艳李弦叶啟发
关键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病因内镜治疗
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对心脏死亡器官捐赠供肾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供者短缺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为扩大供者来源,卫生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但研究表明,DCD供肾移植物的近、远期效果均不佳,因此,国内外移植中心更加重视器官的保存技术。目前,实验和临床均证实,与静态冷储相比,低温机械灌注能降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的发生率,并能提高移植肾的1年和3年存活率。对于肾脏低温机械灌注是否携氧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将就。肾脏低温氧合机械灌注的基础及其临床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刘忠忠叶啟发王彦峰熊艳钟自彪
关键词:器官捐赠心脏死亡灌注供肾氧合
微小RNA-202可通过转录后下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的表达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202是否通过转录后下调癌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的表达而抑制人肝癌细胞(HCC)的增殖.方法 培养HCC细胞株QGY-7703、HepG2;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MYC和LEF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LRP6、Cyclin D1、MYC、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磷酸化Rb蛋白的表达;通过转染小干扰RNA (siRNA)抑制肝细胞癌(HCC)细胞LRP6的表达;构建pGL3-LRP6-3'端非编码区域(3'-UTR)-荧光素酶质粒转染HCC细胞作荧光素酶检测;采用噻唑蓝(MTT)法、克隆形成实验及贴壁不依赖性生长能力测定法检测HCC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在QGY-7703、HepG2两种细胞株均显示,过表达miR-202可以下调LRP6的表达,而抑制miR-202可以上调LRP6的表达(P<0.05);miR-202的过表达可以降低pGL3-LRP6-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中荧光素酶的活性,而抑制miR-202则可以增加其荧光素酶的活性(P<0.05);miR-202可以显著下调受Wnt/β-catenin调控的下游基因Cyclin D1、MYC和LEF1的表达,抑制miR-202则可以显著上调这些基因的表达(P<0.05);在miR-202过表达的HCC细胞,Cyclin D1、MYC、LEF1和磷酸化Rb蛋白的表达也显著下调,而抑制miR-202的表达,则可以上调这些蛋白的表达(P<0.05);miR-202的表达与LRP6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0.575,P<0.05);通过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沉默miR-202抑制组或阴性对照转染组细胞的LRP6,可以降低HCC细胞的生长速度和增殖(P<0.05);贴壁不依赖性生长能力测定也显示,LRP6抑制对miR-202抑制组HCC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 在HCC细胞,LRP6mRNA是miR-202的直接作用靶点;在miR-202发挥抑制HCC细胞增殖的作用中,LRP6抑制是必不可少的;LRP6可以作为HCC的潜在治疗靶点.
张毅钟自彪叶启发陈根严碧波
关键词:增殖
低温机械灌注对肝脏热缺血损伤修复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低温机械灌注(MP)对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心脏死亡大鼠供肝保存及修复的影响。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冷保存(CS)组及低温机械灌注(MP)组,每组50只;各组实验鼠肝脏分别行0、15、30、45、60min的热缺血损伤。将MP组的阻力指数值、肝糖原及丙二醛(MDA)值纳入研究。结果(1)热缺血30min阻力指数(RI)为(0.14±0.06)mmng/(ml·min)(1mmHg=0.133kPa),经机械灌注后可与缺血0mi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缺血45min时RI为(0.29±0.09)mmHg/(ml·min),不能经机械灌注降低阻力(P〈0.05);(2)缺血30min以内,肝脏宏观形态及微观形态上未见明显改变,缺血45min后肝细胞坏死明显;(3)MP组肝糖原含量低于C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着热缺血时间延长,MP组丙二醛(MDA)逐渐增高,在缺血30min时,cs组MDA为(0.17±0.02)nmol/mg蛋白,MP组MDA为(O.22±0.03)nmol/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对热缺血30min以内的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热缺血30min造成的肝损伤行MP时,可加重组织内氧化损伤,但能减轻炎性损伤。
李弦王伟曾宪鹏胡晓燕王彦峰李玲叶啟发
关键词:肝糖原丙二醛供肝
家兔脑死亡后肝损伤机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家兔脑死亡后肝损伤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脑死亡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脑死亡组采用颅骨钻孔置管,缓慢间断颅内加压至脑死亡;假手术组颅骨钻孔置管,不加压。两组分别于术后2、6、8 h各处死10只,留取血标本及肝组织标本,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各时间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脑死亡组家兔术后8 h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为(83±7)U/L,较术后6 h的(52±4)U/L明显升高(LSD-t=29.65,P<0.05)。随着时间延长,脑死亡组家兔肝脏水肿及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逐渐加重,术后8 h时出现中性粒细胞微脓肿,肝细胞受损不明显;而假手术组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脑死亡组术后8 h血清IL-1β为(46±5)mg/L,较假手术组的(33±4)m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4,P<0.05)。脑死亡组术后2、6、8 h不同时间点血清TNF-α为(35.3±4.0)mg/L、(43.4±6.9)mg/L、(49.3±5.4)mg/L,均较对应假手术组的(25.4±3.1)mg/L、(24.2±7.1)mg/L、(25.4±2.0)m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9,3.369,7.224;P<0.05)。结论脑死亡组家兔在术后8 h内肝功能及形态学无明显变化,术后8 h开始出现中性粒细胞微脓肿及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可能与免疫损伤有关。对于家兔脑死亡供体,宜8 h内行肝移植手术治疗。
钟自彪叶啟发范晓礼李玲王彦峰
关键词:脑死亡肝功能试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肝移植
肝静脉分型与肝移植技术规范实践中的常见弊端及对策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肝静脉分型及肝移植技术规范实践中的常见弊端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自2000年5月至2007年8月实施的共248例成人肝移植病例资料。将248例受者肝静脉进行解剖分型(I、Ⅱ、Ⅲ、Ⅳ-A、IV-B、V型)。以背驮式肝移植为基本技术,并根据肝静脉分型分别实施了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结果对136例I型(左、中肝静脉合干型)患者实施经典背驮式肝移植。其中6例肝静脉分离失败,34例发生即期(14例,9.85%)、急性(18例,12.67%)、慢性(2例,1.40%)布-加综合征者,后经手术矫正、降低门静脉压疗法和肝后下腔静脉放置下腔静脉支架处理后,肝静脉回流受阻均得到改善。对54例Ⅱ型(右、中肝静脉合干型)患者均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术,无肝静脉回流受阻。其中2例肝静脉被肿瘤包绕改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对14例Ⅲ型(三支肝静脉合干型)患者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术最理想,无肝静脉回流受阻。对16例Ⅳ-A型(三支肝静脉同轴型)患者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2例成型失败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Ⅳ-B型(三支肝静脉非同轴型)18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各9例。V型(肝段型,无三支恒定的肝静脉)4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各2例。在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中有3例发生布-加综合征,术后1—3月分别实施肝后下腔静脉置放下腔静脉支架术,术后布-加综合征症状缓解。结论按肝静脉分型可科学地规范肝移植技术。I型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由于肝静脉回流偏左,易扭曲,故即期、急性、慢性布-加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Ⅱ、Ⅲ型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则无肝静脉回流受阻;III型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最理想。Ⅳ-A型可行经典背驮式
叶啟发范林明英姿王彦峰钟自彪李弦成柯范晓礼
关键词:肝移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