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09099)
- 作品数:11 被引量:63H指数:4
- 相关作者:姚超吴凤芹汪信陈天虎王茂华更多>>
- 相关机构:常州大学化工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凹凸棒石/硅酸铝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010年
- 以凹凸棒石、硅酸钠和硫酸铝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凹凸棒石/硅酸铝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硅酸铝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白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m(硅酸铝)∶m(凹凸棒石)=1.5,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70℃。在此条件下,所制得凹凸棒石/硅酸铝纳米复合材料与凹凸棒石相比,白度由31.3%增加到85%。通过FTIR,XRD,TEM,BET等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凹凸棒石表面形成了连续的硅酸铝包覆层,硅酸铝与凹凸棒石以化学键结合并且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于凹凸棒石表面,所制得的复合材料比表面积、BJH孔容、BJH平均孔径都减小。
- 姚超左士祥杜郢汪信陈天虎
- 关键词:凹凸棒石硅酸铝纳米复合材料白度
- 凹凸棒石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脲醛树脂中的应用被引量:18
- 2011年
- 利用凹凸棒石的多孔和棒状的特殊晶体结构,在合成脲醛树脂过程中加入凹凸棒石,以达到有效改善脲醛树脂的整体应用性能。研究了凹凸棒石经硅烷偶联剂KH-792表面改性前后对脲醛树脂复合材料中游离甲醛含量、剪切强度、耐水性的影响,确定了改性凹凸棒石的用量。并通过分散性实验、Fourier变换红外、热重-差热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对改性前后的凹凸棒石和制备的脲醛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凹凸棒石合适的用量为纯甲醛和尿素总质量的7.5%,在此条件下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游离甲醛含量降至1%以下,与纯脲醛树脂相比其剪切强度提高了一倍,并提高了脲醛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耐热性和交联度;有约4.5%的KH-792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于凹凸棒石表面;与来改性凹凸棒石相比,改性凹凸棒石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 姚超左士祥杜郢汪信陈天虎
- 关键词:凹凸棒石表面改性耐水性剪切强度复合材料
- 硬脂酸对纳米TiO_2有机表面修饰方法的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报道了一种利用硬脂酸对纳米TiO2进行有机表面修饰的新方法,主要包括纳米TiO2水分散液的制备和把纳米TiO2粒子由水分散液中转移到溶有硬脂酸的甲苯溶液中两个过程。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分析(TG-DTA)、透射电镜(TEM)、粒度分布、紫外-可见光谱和分散性实验等对所得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说明硬脂酸以双齿配位的方式化学键合在纳米TiO2表面。表面元素分析和热分析数据表明,在纳米TiO2表面的硬脂酸化学修饰层的均匀性和致密性通过本方法得以改善。透射电镜、粒度分布、紫外-可见透过率光谱和分散性实验结果说明,本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点,有机表面修饰后的纳米TiO2具有分散性好、团聚粒径小、粒度分布窄、可见光透过率高和紫外线屏蔽能力强的优点。
- 贡宝仁姚超陈群王茂华魏科年
- 关键词:纳米TIO2硬脂酸蒸馏有机表面修饰
- 纳米二氧化硅/凹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吸附性能被引量:3
- 2012年
- 以硅酸钠为主要原料,用硫酸调节pH,通过液相沉淀法在凹土单晶表面原位生成纳米粒状二氧化硅,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凹土复合粉体。利用XRD、TEM、TG-DTG、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方法对复合粉体进行表征。XRD表明,二氧化硅以非晶态的形式包覆在凹土表面,防止了凹土的团聚。TEM照片显示,包覆后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径减小,粒度分布均匀,表面光滑。
- 张国庆尹振燕王丽赵彦军李秀娟姚超
- 关键词:比表面孔径分布
- 聚苯胺/凹凸棒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首先以纳米凹凸棒石(ATP)为核体,盐酸为一次掺杂剂,原位合成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HCl-PANI/ATP),然后在氨水溶液中脱杂,再以磺基水杨酸(SSA)为二次掺杂剂,制备了磺基水杨酸掺杂聚苯胺/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SSA(HCl)-PANI/ATP)。利用热分析(TG-DTA),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粒度分布和电导率测试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HCl-PANI/ATP相比,二次掺杂将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从10Ω·cm降到2Ω·cm,导电稳定性从90℃提高到120℃,平均粒径从383.8nm降到261.6nm;与传统掺杂工艺相比较,SSA的使用量大约降低了33.3%。
- 王磊磊姚超吴凤芹汪信陈天虎
- 关键词:聚苯胺凹凸棒石
- 凹凸棒石/稻壳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阳离子黄X-GL的吸附性能被引量:4
- 2011年
- 以凹凸棒石和稻壳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了凹凸棒石/稻壳活性炭(ATP/RHAC)复合材料,研究了凹凸棒石与稻壳质量比、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凹凸棒石与稻壳质量比为1∶1、浸渍比为2∶1、活化温度为500℃、活化时间为1 h时制备的复合材料吸附性能较好,对阳离子黄X-GL的吸附量为176.49 mg/g。X-射线衍射、比表面和扫描电镜等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孔结构为微孔型,比表面积为471.61m2/g,总孔容为0.35 cm3/g。
- 秦泽勇姚超魏科年王茂华刘文杰尹琳傅成义
- 关键词:凹凸棒石稻壳复合材料
- 凹凸棒土/丁苯胶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2
- 2012年
- 以凹凸棒土(AT)和丁苯胶乳(SBR)为原料,通过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氯化钠、乙醇等絮凝,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凹凸棒土/丁苯胶乳复合材料。研究了各种添加剂对凹凸棒土和丁苯胶乳混合液絮凝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添加剂类型、用量对凹凸棒土/丁苯胶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混合液最佳絮凝条件。结果表明: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混合液絮凝效果最好,同时凹凸棒土经硅烷偶联剂KH590改性后有利于提高凹凸棒土在丁苯胶乳基体中的分散性及复合材料中的结合橡胶量,从而提高凹凸棒土/丁苯胶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张国庆李秀娟尹振燕姚超
- 关键词:纳米凹凸棒土复合材料丁苯胶乳力学性能
- 直接耐酸性枣红在脱硅稻壳活性炭上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被引量:18
- 2011年
- 以稻壳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了脱硅稻壳活性炭。探讨了浸渍比、磷酸浓度、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活化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脱硅稻壳活性炭的合适工艺条件为:浸渍比为2∶1、磷酸浓度为50%、活化温度为500℃、活化时间为1 h。通过X射线衍射、比表面、Fourier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脱硅稻壳活性炭进行了表征,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了脱硅稻壳活性炭对水溶液中直接耐酸性枣红的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脱硅稻壳活性炭对直接耐酸性枣红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焓变为61.31 kJ.mol-1,吸附自由能变为-39.99^-28.71 kJ.mol-1,吸附熵变为297 J.mol-1.K-1,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脱硅稻壳活性炭对直接耐酸性枣红的吸附动力学符合颗粒内扩散方程,测得其表观活化能为33.34 kJ.mol-1。
- 姚超秦泽勇吴凤芹李锦春王茂华魏科年
- 关键词:稻壳活性炭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
- 二氧化硅/凹土纳米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以硅酸钠为主要原料,用硫酸调pH值,通过液相沉淀法制备二氧化硅/凹土纳米复合粉体。以它为补强剂,采用机械共混法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MVQ)进行填充,制备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MVQ材料。利用XRD、FTIR、TEM、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方法对复合粉体进行表征。XRD分析表明,二氧化硅以非晶态的形式负载在纳米凹土表面。通过TEM分析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凹土的团聚。氮气吸附脱附曲线表明,在凹土表面存在无晶型的二氧化硅粒子,同时凹土分散体之间也存在二氧化硅的聚集体,粒径大约在6~8 nm,复合材料可以作为硅橡胶的补强剂。
- 张国庆孔小华贾成莉李鑫李秀娟姚超
- 关键词:比表面孔径分布
- 聚吡咯/凹凸棒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被引量:2
- 2011年
-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聚吡咯/凹凸棒石(PPy/ATP)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吡咯(Py)用量为m(Py):m(ATP)=0.32,过硫酸铵(APS)与Py的摩尔比为1.1,十二烷基磺酸钠(DSNa)与Py的摩尔比为0.27,15℃下反应2h得到的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可达26Ω·cm。通过热重-热差分析、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TEM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测试表明:聚吡咯/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与纯聚吡咯相比明显提高,聚吡咯以非晶态形式包覆在凹凸棒石单晶的表面,它们之间没有新键生成,存在的是物理作用。
- 李恒姚超吴凤芹丁永红李峰徐斌海
- 关键词:聚吡咯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