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04ZQ026-018)

作品数:19 被引量:231H指数:7
相关作者:张世熔李婷干文芝代英毛竹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土壤
  • 5篇影响因素
  • 4篇速效
  • 4篇成都平原
  • 3篇氮素
  • 3篇速效钾
  • 3篇土壤钾
  • 3篇土壤钾素
  • 3篇全钾
  • 3篇钾素
  • 2篇养分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有机
  • 2篇丘陵
  • 2篇丘陵区
  • 2篇区域分布特征
  • 2篇全氮
  • 2篇轮作

机构

  • 20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康定民族师范...

作者

  • 19篇张世熔
  • 15篇李婷
  • 4篇干文芝
  • 4篇杨洲
  • 4篇吴若玉
  • 3篇李怡
  • 3篇代英
  • 3篇毛竹
  • 3篇吴德勇
  • 3篇张林
  • 2篇邓良基
  • 2篇刘英华
  • 2篇陈肖
  • 2篇魏甦
  • 2篇林晓利
  • 2篇黄双双
  • 2篇陈红琳
  • 2篇黄建元
  • 2篇肖鹏飞
  • 2篇黄丽琴

传媒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环境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资源环境与发...

年份

  • 1篇2008
  • 10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都平原土壤pH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1
2006年
在ArcGIS9.0软件系统平台上,利用1982年172个样点和2002年的117个样点分析成都平原土壤pH值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平原样点间表层(0~20cm)土壤pH值由1982年的6.95±0.90降低到2002年的6.70±0.78,平均降低了3.60%。但从全区来看,平原内仍有占研究区面积53.71%的土壤其pH值增加,仅46.29%的土壤其pH值减少;其中都江堰——彭州一线、邛崃和蒲江的交界处以及成都、龙泉驿和双流的接壤处土壤pH值增加;中部变幅较小;金堂、蒲江等局部地区土壤pH值急剧下降,局部地区下降幅度达1.0个单位。该区土壤pH值变化明显受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措施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李婷张世熔干文芝
关键词:土壤PH影响因素成都平原
流沙河流域不同生态恢复程度下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根据野外调查的数据分析,对流沙河流域干旱河谷不同生态恢复程度下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样方中分布的植物共33科61属66种。在林地中,共有植物24科41属45种。但是不同恢复程度中的物种组成有显著差异:I级恢复程度中有11科17属17种,Ⅱ级恢复程度中有13科21属21种,Ⅲ级恢复程度中有18科27属31种;主要物种为松科、蔷薇科、马桑科、禾本科、菊科植物;物种丰富度依次为Ⅲ级>Ⅱ级>Ⅰ级;生物量的变化特点为对照(0.31t/hm2)<Ⅰ级(5.66t/hm2)<Ⅱ级(200.29t/hm2)<Ⅲ级(307.06t/hm2)。在园地中,共有植物19科37属37种;物种丰富度变化不明显,梨树始终在样方中占主导;生物量的变化:Ⅲ级(217.67t/hm2)>Ⅱ级(72.60t/hm2)>Ⅰ级(39.71t/hm2)>对照(0.21t/hm2);果树产量变化Ⅰ级(31t/hm2)<Ⅱ级(54t/hm2)<Ⅲ级(195t/hm2)。
刘永恩张世熔胡超林晓利
关键词:生态恢复干旱河谷群落特征物种组成
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分析了人口密集的川中丘陵乡村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S)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SOCD和SOCS平均值分别为5.58kg/m^2和75.77×10^5g,SOCD随丘体高度的降低向四周逐渐增大,SOCS主要分布于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中。0—30cm土层和土体深度内,SOCD以冬水田最高,裸岩最低:SOCS则以丘脚旱地和轮作水田最高,裸岩最低。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对SOCD、SOCS影响明显。
傅陈君张世熔杨洲吴若玉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地形土地利用
雀儿山西南坡植被碳贮量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ASTER卫星图像,建立波段亮度值与植被碳密度间的回归方程,对横断山区西北部的雀儿山西南坡四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灌木、草)的植被碳贮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雀儿山西南坡365.85km^2范围内,植被碳贮量共计2.05×10^6t。区内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团块状分布,其高值区(125—250t/h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的俄产至春龙段和南部的金沙江沿岸的格乌、折松渡等地区;中等区域(60—125t/hm^2)从北部的俄产至南部的岗托沿色曲河均有分布;而低值区(1—60t/hm^2)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北部的贡布堆、上压吧和更庆以南的色曲河河谷内,并在南部的岗托至申龙迭段金沙江沿岸形成一个狭长区域。在其影响因素上,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密度差异较大,而海拔、坡向和坡度对研究区内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植被碳密度影响较南部干旱河谷地区明显。
张林张世熔李婷余琼李怡
关键词:碳密度影响因素
基于ASTER影像的高山峡谷区主要地类自动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针对高山峡谷地区遥感图像变异较大的特点,通过分析高山峡谷区的光谱结构特征,利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资料,结合综合阈值法,设定合适的阈值,得到分类单体图的二值化图像,并最终在ArcGIS9.0平台上进行单体图像的合成与输出。与传统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结果相比,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物异谱”、“异谱同物”等现象对分类结果带来的影响,提高了高山峡谷区地表覆盖分类的精度,得到了试验区较为可靠的遥感分类图像。
李怡张世熔李婷刘宇张林
关键词:ASTER遥感
汉源铅锌矿区植物对Pb和Zn的积累及耐性研究被引量:46
2007年
采取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源3个典型矿区内17种优势植物中Pb和Zn的吸收富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种植物对Pb和Zn的吸收有较大差异,其中:星毛角柱花、籽粒苋的地上部分和曼陀罗的地下部分对Pb的积累较好,积累含量分别为331.63、226.44和253.13mg·kg-1;新樟的地下部分和银柳的地上部分对Zn的积累能力较强,积累含量分别达到1068.40和823.32mg·kg-1;蔗茅的地下部分以及大乌泡的地上部分对Pb和Zn均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其Pb积累含量分别达到455.75和673.52mg·kg-1,其Zn含量为1317.62和893.34mg·kg-1。同时,籽粒苋、卷柏、蜈蚣草、冬青对Pb和Zn以及新樟对Pb的生物迁移系数均大于1,尤以新樟对Pb和卷柏对Zn的生物迁移系数最为突出,分别高达15.88和8.44。虽然所有植物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临界含量要求,但其部分体内已形成耐性,成为Pb和Zn耐性植物,其中蔗茅、大乌泡、新樟、籽粒苋和曼陀罗5种植物,可以作为潜在的Pb和Zn污染修复物种。
陈红琳张世熔李婷代英毛竹
关键词:植物PBZN耐性
基于RS和GIS的川中丘陵区景观格局研究——以云合镇为例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数据,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地势起伏的加剧和人类活动强度减弱,浅丘、中丘和高丘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1437、1.3598和1.4367;优势度依次为0.8022、0.5861和0.5092;分维数依次是1.2652、1.3019和1.3272;破碎度则分别为53.9488、60.1556和54.4666。其景观格局主要受气候、地貌、坡度、人类活动和居民点分布的控制和影响。
杨洲张世熔吴若玉李婷陈肖吴德勇
关键词:RSGIS川中丘陵区
成都平原区土壤速效磷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1
2005年
根据1982年173个样点和2002年117个样点的分析数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成都平原耕层(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平原耕层土壤样点间速效磷平均含量由1982年的7.1 mg/kg增至2002年的14.3 mg/kg,平均增加了103.40%.20年间由于受区域间农业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颗粒组成差异的影响,占平原耕地面积75.86%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且区域增加幅度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82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砂粒(2~0.02 mm)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粉粒(0.02~0.002 mm)之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土壤粘粒(<0.002 mm)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砂粒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粉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粘粒之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肖鹏飞张世熔黄丽琴李婷干文芝吴德勇
关键词:成都平原土壤速效磷
基于ASTER影像的流沙河流域不同植被指数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ASTER卫星影像解译,在ERDAS IMAGINE8.7软件平台上研究了流沙河流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对不同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的反应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总体反应结果较好,但在地表植被长势良好的地区存在植被指数被压缩的现象;比值植被指数对于植被覆盖差和植被覆盖好的地区其反应效果均较差;差值植被指数对地表覆盖信息反应详尽,尤其对园地信息反应准确。对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覆盖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在不同盖度下植被长势情况、覆盖几何特征、叶子排列空间等不同,这均将通过地物的辐射值直接影响植被指数;而云区主要通过遮挡地表植被,导致植被指数的遥感取值和真实值存在偏差。
代晓能张世熔李婷张青青林晓利
关键词:ASTER影像植被指数影响因素
ASTER数据对雀儿山区土地覆盖分类的有效性评价
2008年
用ASTER卫星的可见光-近红外(VNIR)的3个波段、短波红外(SWIR)6个波段和热红外(TIR)的5个波段对四川西部雀儿山区土地利用覆盖进行分类,并结合地面实地调查数据对不同波段分类效果进行了数量精度分析和空间分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地面实地调查的统计数据比较,用经过几何纠正后全部14个波段组合(方法1)的分类精度达83.9%以上;用波段1、2、3、4、6、9、10和13(方法2)的分类精度介于76.6%~92.6%;用波段1、3、6、8、12和14(方法3)的分类精度介于85.6%~97.5%;仅用可见光-近红外3个波段和波段4、6和9的短波红外波段组合(方法4)的分类效果极差。因此,在雀儿山这种相对高差极大的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必须采用能灵敏探测地表温度差异的热红外波段数据。
黄建元张世熔李婷干文芝吴德勇
关键词:ASTER光谱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