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001)

作品数:16 被引量:184H指数:9
相关作者:翟保平张孝羲程遐年杨海博陈晓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飞虱
  • 9篇白背飞虱
  • 6篇迁飞
  • 6篇虫源
  • 4篇稻飞虱
  • 4篇水稻
  • 4篇虫源性质
  • 3篇生物学
  • 3篇种群
  • 3篇个例
  • 3篇个例分析
  • 3篇褐飞虱
  • 3篇虫源地
  • 2篇稻区
  • 2篇水稻黑条矮缩...
  • 2篇迁入
  • 2篇种群动态
  • 2篇南方水稻
  • 2篇南方水稻黑条...
  • 2篇灰飞虱

机构

  • 1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广东省农业科...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安徽省潜山县...
  • 1篇信阳市农业科...

作者

  • 13篇翟保平
  • 11篇张孝羲
  • 5篇程遐年
  • 4篇杨海博
  • 3篇刁永刚
  • 3篇罗举
  • 3篇齐国君
  • 3篇陈晓
  • 2篇汪远昆
  • 2篇沈慧梅
  • 2篇胡高
  • 2篇瞿钰锋
  • 2篇赵悦
  • 2篇王丽
  • 2篇张海燕
  • 1篇徐杨洋
  • 1篇刘宇
  • 1篇方源松
  • 1篇傅强
  • 1篇吕利华

传媒

  • 14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3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水稻“两迁”害虫越冬情况调查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解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及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3种迁飞性害虫越冬情况的新动态,于2008、2010、2011年1月底和2月底至3月初,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报处组织南方十余省基层植保部门参照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调查规范(GB/T 15794-1995和GB/T 15793-1995)调查了这3种迁飞性害虫的越冬情况。结果初步表明这3种迁飞性害虫的越冬北界与已报道的北界相比均没有明显的北移。通过这3年1月份温度距平与1978—1981年1月份温度距平的比较,除2010年属暖冬年份外,另2年均为冷冬年份,故这3年的越冬数据不能反映全球气象变暖对迁飞性昆虫的真实影响。
罗举刘宇龚一飞程遐年傅强胡高
关键词: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越冬全球变暖
稻飞虱暴发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被引量:80
2011年
2009年以来,稻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区域性暴发和它们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的大面积流行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而对这种新的毁灭性病毒病却知之甚少。为此,亟需解决稻飞虱区域性迁飞规律、虫毒互作、毒源寻踪等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宏微观结合及多尺度多途径的综合研究,探索稻飞虱发生与SRBSDV流行的互作机制(虫病地方性消长关系、两者在微观水平上的互作等),明确稻飞虱远距离传毒的行为与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迁飞与病原摄带及传毒的关系),阐释各稻区飞虱与病毒的源库关联机制,揭示稻飞虱与SRBSDV区域性灾变的触发因子与调控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翟保平周国辉陶小荣陈晓沈慧梅
关键词: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迁飞规律
稻飞虱: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问题被引量:48
2011年
稻飞虱对日本水稻的危害已有数百年历史,日本人对稻飞虱的研究也超过了一个世纪,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热带稻区为治理稻飞虱也已努力了近40年。本文综述了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对稻飞虱的研究与治理,提出了我国稻飞虱研究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稻飞虱的问题首先是个国际问题,我们的虫源在境外,因此必须走出国门掌握一手虫情;同时需要逐步扩大国际合作,尽早转变思路,以国际眼光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飞虱问题。
翟保平
关键词:稻飞虱
Y58S系列组合产量、品质及抗性的综合表现被引量:1
2015年
为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配合力强、米质优的实用型两系不育系,以近年来新育成的22个Y58S组合为对象,对其产量、品质及病虫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产量为8978.7 kg/hm2,所有品质指标均达到《优质稻谷》3级标准的组合占40.9%,感稻瘟病和褐飞虱。因此,Y58S系列组合产量水平较高,稻米品质较优,主要病虫抗性相对较差。
扶定王青林赵万兵霍二伟马汉云沈光辉全瑞兰
关键词:Y58S
山东济宁灰飞虱春季种群动态及迁飞特性被引量:13
2011年
通过灯诱和田间系统调查以及长翅型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山东济宁灰飞虱Laodelphaxs triatellus(Fallén)在灯下、麦田和秧田的种群消长动态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析了2009年6月7日迁入峰和2010年6月15日迁出峰的天气学背景,并运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模拟了这2个时期灰飞虱的迁飞路径。结果表明:(1)2009年6月7日、8日,2010年6月3日至7日为济宁灰飞虱的迁入高峰期;2009年6月2日至4日、9日,2010年6月8日,6月15日至18日为济宁灰飞虱的迁出高峰期。(2)回推轨迹分析显示2009年6月7日迁入济宁的灰飞虱的虫源地主要为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和泗洪县及丹阳市,而顺推轨迹分析显示2010年6月15日济宁灰飞虱迁出可能降落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连市与丹东市交界及朝鲜江原道。(3)降雨是导致灰飞虱迁入或迁出降落的最主要因子,灰飞虱降落于降水区的边缘。
张海燕刁永刚杨海博赵悦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灰飞虱种群动态虫源性质
江西上犹2009、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通过灯下诱虫情况调查、毒源地分析、轨迹模拟、ArcGIS技术以及天气学背景分析,阐释了2009、2010年江西省上犹县发现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的供毒源地情况,以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携毒的传递路径。结果显示:(1)通过对白背飞虱迁入上犹的虫源地与经鉴定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域的叠加分析,明确了传入上犹的毒源地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境内。(2)西南低空急流及偏南气流是白背飞虱将我国南方的病毒远距离传送到上犹县境内的动力源。(3)白背飞虱随下沉气流和降雨在上犹境内的集中降落是SRBSDV在当地暴发的触发条件。
赵悦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的迁飞生物学:起飞与迁出被引量:15
2011年
2001—2002年在苏州吴中区2个生长季节的田间观察和罩笼试验表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7月上旬以前迁入苏州,并在当地繁殖2代。从8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有少量向外迁飞,9月份大田出现外迁高峰。田间白背飞虱起飞比率约为50%~65%,迁出峰期的每日迁出率约为80%。8月下旬白背飞虱一般已不构成危害。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白背飞虱8月份很少迁出而在迁入地大量滞留形成增殖代和主害代,危害时间大大延长,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发生规律有了很大的不同。轨迹分析表明,8月中下旬从苏州迁出的个体中,40%可以到达江淮稻区,另有大约40%进入黄海和东海海域,若有强西南低空急流出现时则可跨海到达韩国和日本。9月份则主要是迁往我国的南方稻区,但很少可以直达岭南地区。
罗举汪远昆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的迁飞生物学:江苏苏州个例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对苏州市吴中区1984—2002年灯诱数据的分析表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灯下始见期一般在6月上旬,而主迁峰日则一般出现在7月上旬。1996年后,始见期有提前的趋势。对18年灯诱虫量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田间迁入代虫量与6月份的灯诱虫量相关,田间第1代虫量与迁入代虫量相关,第2代则只与田间第1代和8月份的诱虫量相关。对1986—2002年吴中区白背飞虱田间虫量的分析表明,白背飞虱在田间一般要完成2个世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会出现第3代,表现出低迁入率(平均百穴21头)、高增殖倍数(G1/G0在30~200倍左右)和高峰值密度(16年平均百穴3200头)的种群特征。此间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的比率不高,迁入后便像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那样形成了滞留本地的增殖代(7月20日到8月10日)和以本地滞留为害与部分迁出个体混合而成的主害代(8月15日到9月5日),直到8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其长翅型比率才会有大幅回升开始回迁,呈现出翅型长-短-长的变化模式。
汪远昆罗举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白背飞虱种群动态
白背飞虱的迁飞生物学:安徽徽州个例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通过水稻田罩笼试验研究了白背飞虱起飞迁出与世代、田间成虫密度的关系以及降水对起飞的影响,采用系统田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系统解剖分析了各代翅型分化、迁出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以及各世代虫源性质。结果表明:(1)早中稻田白背飞虱起飞迁出以第2、3代为主,后期迁出较少;(2)白背飞虱起飞迁出数量与田间成虫密度有关;(3)降水影响白背飞虱的起飞;(4)白背飞虱各世代以长翅型为主,世代间翅型分化模式不同于褐飞虱,表现为"长—长—长";(5)白背飞虱起飞与水稻生育期关系不大;(6)白背飞虱虫源性质分为基本迁入型、部分迁入滞留与部分迁出型、基本迁出型。
刁永刚张国杨海博瞿钰锋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白背飞虱水稻生育期翅型分化虫源性质
白背飞虱的迁飞生物学:安徽潜山个例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8—2010年潜山混作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2005年以来的灯诱及田间普查资料分析了造成不同年份白背飞虱种群消长态势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第3、4代白背飞虱分别在8月初和9月上中旬有2个发生高峰期,其中第3代主害单季中稻,第4代主害双季晚稻。(2)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田白背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有所不同,中稻田四(2)代后期、五(3)代前期属于本地滞留、部分迁出,五(3)代后期属于大部迁出、少量滞留为害;而晚稻田五(3)代后期为基本迁入型,六(4)代前期为本地繁殖、少量迁出型,六(4)代后期大部迁出。(3)前期迁入虫量会影响田间2、3代种群数量,中稻田第3代滞留虫量的多少是影响双晚田后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而降雨、温度等气象因子则是影响主害代(第3代)种群迁出与滞留的关键因子。
杨帆郑大兵赵运王丽徐杨洋齐国君徐劲峰吴彩玲张孝羲程遐年翟保平
关键词:白背飞虱卵巢发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