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56702)
- 作品数:31 被引量:234H指数:10
- 相关作者:周运超张珍明黄先飞田潇王世杰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土壤中微塑料来源、污染现状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22年
- 塑料制品因成本低、可塑性好、耐用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土壤环境中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颗粒小、化学稳定性强、难降解、吸附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全球学者广泛关注。近年来,农业耕作通过地膜栽种、污水灌溉、污泥利用和有机肥栽培等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其中残留的微塑料改变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浓度分布,对土壤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文章系统阐述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来源及途径、污染现状、生态效应等污染问题,展望未来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研究方向与重点,以期为全面了解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机理和寻求解决微塑料污染提供思路。
- 肖进男张珍明张家春
- 关键词:污染现状生态效应迁移土壤环境
- 贵州省后寨河小流域地形因子、人为干扰与石漠化定量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为定量研究喀斯特区域地形因子、人为干扰和石漠化之间的关系。基于网格法和实地观测,建立后寨河流域石漠化信息数据库并分析。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石漠化面积为14.43 km2,不同利用类型石漠化面积呈以下规律:荒地>坡耕地>乔木林地>耕地>灌木林地>灌草地>草地>弃耕地>园地>乔灌木林地>水田>经果林地;流域内岩石裸露率和土壤厚度主要受到坡度、坡位和人为干扰的制约,而人为干扰具有主观性,主要在岩石裸露率低、土壤较厚和坡度较缓的区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荒地和弃耕地占据了石漠化面积的32.64%,且存在较大潜在石漠化的风险。回归模型发现人为干扰程度对岩石裸露率(负效应-0.286)和土壤厚度(正效应0.264)的直接效应最大,坡向对岩石裸露率(正效应0.067)和土壤厚度(负效应-0.054)的直接效应最小。认清地形因子、人为干扰和石漠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利于喀斯特小流域石漠化治理。
- 白云星周运超
- 关键词:石漠化土地利用影响因素
-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7
- 2013年
- 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地区贫富差距明显,要实现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刻不容缓。然而,中国西南地区被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所占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据此,本文在总结与分析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人-资源-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喀斯特区域改进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八条建议。
- 阮玉龙连宾安艳玲唐源王世杰尹祚莹
-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 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流域重金属分布、形态及迁移规律研究
- 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的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非常关键。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了环境管理措施,水库周边产排污工矿企业陆续关闭,但是由于残留的尾矿、矿渣含有大量重金属,对饮用水仍造成潜在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投运后,密云水库...
- 丁淮剑
- 关键词:重金属
- 文献传递
- 黔中高原坡耕地植物篱物种选择被引量:1
- 2016年
- 通过在红枫湖上游坡耕地设置30个植物篱径流小区,探讨了9种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应和养分拦截效应。结果表明,灰毛豆[Tephrosia purpurea(L.)Pers.]植物篱的保水效应最好,相对径流拦截率为91.75%;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植物篱的保土效应最好,相对泥沙拦截率为69.25%。灰毛豆植物篱对坡耕地氮、磷的拦截效应最为明显,其中氮相对拦截量为283.03 g/hm^2,相对拦截率为70.08%;磷相对拦截量为185.92 g/hm^2,相对拦截率为80.21%。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植物篱对坡耕地钾的拦截效应最为明显,钾相对拦截量为135.11 g/hm^2,相对拦截率为86.08%;灰毛豆次之,钾相对拦截量为125.13 g/hm^2,相对拦截率为79.72%。9种植物篱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和养分拦截作用,可作为黔中高原坡耕地植物篱物种应用。
- 田潇周运超蔡先立马礼平刘晓芸
- 关键词:植物篱养分坡耕地
- PLFA技术在喀斯特区域土壤有机碳动力学研究中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 <正>土壤碳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着是在生物驱动下的一种动力学过程。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物种等对于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是不可忽略的环节。然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杜家颖涂成龙盛茂银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印江槽谷型喀斯特地区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以印江槽谷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11种植被类型(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天然纯林、天然混交林、疏林、竹林、经果林、灌木林、石山地、宜林地、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区域植被固碳速率、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预测了理论最大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印江研究区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为,乔木层(25.06t/hm2)>灌木层(3.51t/hm2)>草本层(1.10t/hm2),其平均固碳速率为10.63t/(hm2·a),植被碳储量为172.23×103 t,植被理论最大固碳潜力为94.02t/hm2。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和估计印江槽谷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森林的碳汇功能,以及提高碳储量有重要意义。
- 钟银星周运超李祖驹
- 关键词:植被碳储量固碳潜力
-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分布异质性被引量:16
- 2017年
- 为阐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2 755个详细调查的剖面样地和23 536个土壤样品,定量研究了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碳储量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后寨河小流域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分别为25.07g/kg和5.23kg/m^2,剖面土壤(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0.71g/kg和10.21kg/m^2,两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10cm土层深度有机碳储量为1.48×10~8 kg,20cm土层深度有机碳储量为2.65×10~8 kg,3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3.43×10~8 kg,100cm土层深度有机碳储量5.39×10~8 kg。各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块金值C_0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0—100cm的块金值C_0最大。4种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为中部低,四周高,南部最低的趋势。海拔、坡度、岩石裸露率和石砾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
- 张珍明周运超黄先飞田潇
- 关键词: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密度空间异质性小流域
- 石漠化皆伐迹地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动态变化特征
- 2018年
- 为探讨石漠化皆伐迹地物种多样性及掌握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运用定时定位的方法,跟踪监测皆伐迹地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⑴迹地的物种多样性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1)水平方向上。乔、灌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乔、灌、草三层的群落均匀度指数随更新进程呈上升趋势,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却呈下降趋势;(2)垂直方向上。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群落均匀度指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⑵迹地上乔木层物种种类增加,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的种类减少;⑶迹地以伐前物种为主,伴有入侵种产生,但大部分物种逐渐减少至消失,包括伐前的优势种,同时也出现稳定更新的物种,如圆果化香、鼠李属,因而形成以光皮桦、花椒、铁线莲为优势种的群落空间结构;⑷迹地上的云南鼠刺和栎属类物种选择以树桩萌蘖的繁殖方式来维持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 刘娟周运超蔡先立李会石燕京
- 关键词:石漠化皆伐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种群
- 恶臭假单胞菌对碳酸钙的诱导矿化作用被引量:10
- 2013年
- 本文研究一株分离自白云岩表面的恶臭假单胞菌DCB13菌株对CaCO3的诱导矿化作用.将恶臭假单胞菌DCB13菌株接种到修改后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CaCl2 2g、玻璃粉2g、蒸馏水1L、pH6.5~7.5)中培养7d,每24h取培养基上清液10mL,离心后用于测定培养液pH值、碳酸酐酶(CA)活性、HCO3^-及Ca^2+浓度,借助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分析培养7d后培养液沉淀物中是否有CaCO3生成;用不同CaCl2浓度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该菌,培养7d后用称量法测定CaCO3的生成量,并计算Ca^2+固定为CaCO3的转化率.实验结果表明,接人恶臭假单胞菌能提高该培养液的pH值,培养液中HCO3^-及Ca^2+浓度随培养时间有显著下降的趋势,XRD、TEM均检测出培养液底部沉淀物中有生物成因CaCO3生成,Ca^2+固定为CaCO3的转化率可达25%以上.该研究结果对碳酸盐的微生物诱导合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 韩金鑫连宾唐源刘世荣龚国洪
- 关键词:恶臭假单胞菌碳酸钙生物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