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5014)

作品数:7 被引量:114H指数:6
相关作者:文继芬何金海谭言科韩桂荣吴国雄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南京气象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环流
  • 3篇暴雨
  • 2篇热带
  • 2篇降水
  • 2篇大气环流
  • 1篇低涡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数值
  • 1篇中尺度数值模...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模拟
  • 1篇气候模式
  • 1篇区域气候
  • 1篇区域气候模式
  • 1篇热带印度洋
  • 1篇热带印度洋偶...
  • 1篇涡度
  • 1篇涡度方程
  • 1篇西南低涡

机构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贵州省人工影...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气象中心...

作者

  • 2篇何金海
  • 2篇文继芬
  • 2篇谭言科
  • 1篇张瑰
  • 1篇董文娟
  • 1篇张铭
  • 1篇吴国雄
  • 1篇胡邦辉
  • 1篇徐海明
  • 1篇王兰宁
  • 1篇李东辉
  • 1篇韩桂荣

传媒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1998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被引量:26
2007年
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异常对该地区降水异常有重要影响,而低频降水又是季风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研究揭示了1998年降水异常及其低频变化等观测事实,分析讨论了大尺度环流的4个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二度梅,10~20d低频振荡具有普遍性,而30~50d的地域性较为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异常、欧亚大陆中高纬度持续阻塞高压、高空西风带急流轴线活动异常及二次季风涌的出现及其相互配合是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主要影响系统。
周兵文继芬
关键词:环流异常
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被引量:17
2006年
2004年9月上旬渝北川东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局地洪涝灾害。应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结合多卫星微波反演的降水资料及高分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西南低涡等主要影响系统的分析,揭示暴雨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探讨高层非地转平流风分量与暴雨落区的关系,比较第1暴雨阶段(9月2日)和第2暴雨阶段(9月3日)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差异,发现前者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后者则为显著的对流性降水。北方弱干冷空气和南方水汽输送在西南低涡暴雨持续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周兵文继芬
关键词:西南低涡大暴雨非绝热加热
孟加拉湾深对流加热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7
2006年
利用40年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ReynoldsSST资料和R42L9GOALS模式,研究孟加拉湾深对流加热对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东岸季风于26候开始爆发,其深对流加热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表明,其激发的东传Rossby波在中高纬度地区具有相当正压结构。数值试验证实孟加拉湾降水增多,其东侧南海到长江以南区域降水明显减少。分析发现季风环流强度指数极小值和Walker环流强度指数极大值的出现对SSTA转折均具超前性,因此,季风环流的变化对预报ElNino减弱或LaNina结束及SSTA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周兵吴国雄梁潇云
关键词:孟加拉湾
暴雨过程对副热带高压变动的影响被引量:11
2004年
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暴雨期间经圈环流观测事实 ,指出在考虑垂直运动日变化之后 ,可清晰地看到暴雨次级环流下沉支的存在。全型涡度方程对暴雨个例的计算发现 ,非绝热加热中心西侧高空激发出负涡度 ,东侧为正涡度 ;在低层则刚好相反。
周兵何金海徐海明
关键词:暴雨过程分析副热带高压环流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演变机制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OGCM)进行了改进。分析了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a积分结果,以此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表面异常东风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是偶极子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学原因,其表面异常东风转换为异常西风所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调整是偶极子消亡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交换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偶极子模态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垂直输送作用是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偶极子模态发生和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
李东辉张铭张瑰谭言科
关键词: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海洋环流模式海温距平
气候嵌套模式的进展及双向嵌套模式对降水的模拟
2004年
区域气候模式发展的回顾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在近 2 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将它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嵌套是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单向嵌套是目前区域气候研究的主要手段 ,对区域气候的模拟和预测有明显的改进 ,加深了人们对区域气候变化的认识 ;双向嵌套能够体现不同尺度大气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尽管实现的难度很大 ,但模拟的结果明显优于单向嵌套。利用一个双向嵌套模式进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它能够成功模拟我国南方的降水。
董文娟王兰宁谭言科胡邦辉
关键词:气候模拟区域气候模式
高空西风急流对长江中下游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27
2003年
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在控制试验(CTL)的基础上,研究高空西风急流强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和雨带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试验对高低空急流位置、降水强度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式敏感性试验中高空西风急流增强(SJet)/减弱(WJet)的方法是合理的、可行的;SJet和WJet两者对低层环流和雨带及降水强度的影响过程不同,前者有利于加强低空急流,降水在CTL雨带的南侧会增强,在北侧会减弱,雨带位置南撤;后者则相反,雨带位置向北推进;SJet所引起的暴雨中心位置偏南,WJet所引起的暴雨中心位置偏北。
周兵韩桂荣何金海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暴雨中尺度数值模式降水强度大气环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