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09B07-2)
- 作品数:8 被引量:188H指数:6
- 相关作者:禹雪中欧阳志云郑华冯时陈法霖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管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03
- 2013年
- 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这些服务功能的可持续供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认知走向管理实践面临着严峻挑战,包括:定量测度、多种服务功能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尺度关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政策设计的结合。针对这些难点,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度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祉的关系;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规划;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补偿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管理实践,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的理论研究;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结果表达的多样性;增加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等领域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结果如何运用到管理决策中,促进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 郑华李屹峰欧阳志云罗跃初
- 国内外水电环境及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比较被引量:10
- 2013年
- 概要介绍瑞士绿色水电认证、美国低影响水电认证以及IHA水电可持续性评估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应用情况,对国内现有水电开发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归纳。对国内外水电环境及可持续性评价进行的比较和分析表明,我国已经建立了系统的水电开发技术标准体系,涵盖了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绿色水电和水电可持续性的理念一致,内容全面且与国际接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些标准还处于前沿地位,但水电工程运行期环境标准、水电开发社会管理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 贾宝真禹雪中
- 关键词:环境影响
- 绿色小水电评价的作用、内容及标准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绿色小水电评价是从环境、社会、经济和安全四个方面,对处于运行阶段的小水电站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小水电站以经济、政策或技术方面的激励。在分析国际水电环境认证制度、水电可持续性评估规范和我国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水电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实施技术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核心的绿色小水电评价,从而发挥行业引导作用,促进实现小水电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本文分析了绿色小水电评价的含义和作用,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四个方面分析了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且探讨了评价基线和标准阈值两个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
- 禹雪中冯时贾宝真
- 流域水电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被引量:3
- 2013年
- 本文以流域为研究尺度,基于流域水电发展的系统特征,分析了流域水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发展协调度"和"发展能力"体现流域水电发展可持续性的"效果"和"过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和管理等内容,依据整体性和关键性原则,建立了5级层次的流域水电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指标特征确定评价基准线,提出了定量化为主的评价标准,采用多属性评价和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最后以即将完成梯级建设的乌江流域水电开发为例,进行了方法的应用和分析。
- 赵蓉禹雪中冯时
- 关键词:指标体系乌江流域
- 澜沧江流域近51年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被引量:7
- 2012年
- 基于澜沧江流域1960~2010年3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比阈值法定义了不同站点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应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和严重干旱频率等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极端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呈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极端降水事件整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各指标均呈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德钦站以南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为干湿事件发生较频繁的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在气候的长期变化过程中还存在突变现象。
- 史婉丽禹雪中冯时廖文根
- 关键词:澜沧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MANN-KENDALL检验
- 南方红壤区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6
- 2013年
-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 王芸欧阳志云郑华陈法霖陈圣宾曾静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植物群落多样性植物区系分析
- 澜沧江流域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基于澜沧江流域10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年、月湿润指数,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统计了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进而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澜沧江流域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上游向中下游多年平均湿润指数逐渐增加,上游和中游的湿润指数呈增加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澜沧江流域经历了相对冷干-冷湿-冷干-暖湿-暖干五个阶段,暖干化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冬季和春季为暖干化趋势最明显的季节;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气温和潜在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湿润指数、气温和潜在蒸发量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2.095mm/(10a)、0.006/(10a)、0.276℃/(10a)、6.231mm/(10a);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下游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0 3次/a),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为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发的年代;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为影响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的主要气象要素。
- 史婉丽禹雪中廖文根
- 关键词:湿润指数气象要素澜沧江流域
- 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我国南方红壤区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2008—2009年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和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粒径构成、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优于两种人工林.综合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微生物性状得到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综合质量指数(1.20±0.10)显著高于马尾松人工林(0.59±0.03)和湿地松人工林(0.59±0.06),而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我国南方红壤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
- 王芸欧阳志云郑华曾静陈法霖张凯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土壤质量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