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无)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乔焕江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审美
  • 1篇审美价值
  • 1篇网络文学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结构
  • 1篇文化研究
  • 1篇文学
  • 1篇后新时期
  • 1篇范式
  • 1篇范式转换

机构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2篇乔焕江

传媒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从网络文学到类型文学:理论的困境与范式转换被引量:3
2015年
自1990年代末起,“网络文学”开始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热词。与那些从守护传统文学之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的立场出发对网络文学的尖锐批评相比,文学理论界更乐于从文学的可能性角度发现甚至预见网络文学的革命性意义。人们一度热衷于讨论网络写作中出现的交互性、去中心、狂欢化、民间性等特征,谈论超文本所喻示的美好前景,
乔焕江
关键词:范式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审美价值
“后新时期”与日常生活的结构性位置被引量:1
2013年
"后新时期"这一概念,是1990年代初学界对新时期之后中国文学的命名。本文通过对这一概念的话语考古指出:与其说这一概念是基于对文学事实的描述,不如说是某种价值预期的表达。正是在这种专注于文学主体地位及其自律性的想象性话语中,"后新时期"理论悖离了当代社会文化的基本面,体现出历史意识的缺失。如果说,1990年代之后的当代文学实践的确显示出迥异于新时期文学的某些特征,但这并非人文精神的断裂或文学内在规律的中断所能解释的,而是缘于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在文化格局中的兴起。作为1990年代以来不同文化意图争相接合的要素,更作为平民文化诉求的主阵地,日常生活及其文化兴起或可作为对"后新时期"文学加以整体性描述的关键要素。
乔焕江
关键词:文化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