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601140) 作品数:47 被引量:430 H指数:12 相关作者: 何文杰 韩宏大 黄廷林 崔福义 李圭白 更多>> 相关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冶金工程 更多>>
华北地区微污染水的气浮和沉淀工艺处理 被引量:7 2008年 通过对天津某水厂的中试试验,研究了气浮(DAF)和沉淀工艺对浊度、UV254、CODMn、TOC、THMFP、藻类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合华北地区典型水质的处理工艺。试验规模为5 m3/h。针对华北地区容易出现的夏季高温高藻、冬季低温低浊现象,分别对两种水质进行了混凝气浮和混凝沉淀试验,发现低温低浊期混凝气浮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比沉淀工艺平均高25%,而在其他时期只高出8.4%;高藻期气浮工艺对藻类的去除率平均比沉淀工艺高9.5%;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在各个时期基本一致,气浮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比沉淀工艺平均高5%;气浮工艺对浊度、有机物、藻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7%、40%、94%。中试试验证明气浮工艺适合对华北地区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出水效果好于沉淀工艺。 刘善培 王启山 樊雪红 耿天甲 韩宏大 吴立波关键词:环境工程学 气浮工艺 微污染 低温低浊 扬水曝气器的水质改善功能及提水、充氧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2007年 扬水曝气器是水源水质改善设备,应用于湖泊水库水源地,抑制藻类生长,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了扬水曝气器上升流速数学模型,用于模拟计算扬水曝气器的提水能力。建立了扬水曝气器曝气室的充氧能力数学模型。在实验室实测了扬水曝气器上升流速及其对水体的充氧过程,实测值与模拟计算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提水、充氧能力数学模型。 丛海兵 黄廷林 缪晶广 何文杰 阴沛军关键词:水质改善 提水 充氧 预氧化与气浮工艺联用处理高藻水效果比较 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试验,比较几种预氧化药剂(高锰酸钾、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氯以及臭氧)与气浮工艺连用时对原水浊度、UV254和藻类的去除效果,确定出各预氧化药剂的最佳投量,并筛选出适合处理此类水源水的最佳预氧化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高温高藻水源水处理,氯、高锰酸钾、高锰酸盐复合药剂、臭氧最佳投量分别为1.5、1.0、1.2和1.5mg/L,适合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藻水处理的最佳预氧化药剂是臭氧. 田利 王启山关键词:预氧化 气浮 高锰酸钾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 生物活性炭用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评价 2006年 目的:强化生物活性炭在净化饮用水中的作用,采用人为补充有益微生物的办法来提高活性炭的净化水效果。方法:利用生物技术从原水中、运行的活性炭中等分离出适用于制备生物活性炭微生物菌种,将选育的菌种与要处理的水进行培养处理,然后根据测定微生物对水的净化效果以及微生物的菌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建立活性炭用微生物菌株的评价方法,并对分离的菌种进行评价、鉴定。结果:一些菌株对饮用水中TOC的处理效率达90%以上。培养条件要求低,最适温度20-28℃,在处理水中即可生长。并建立了菌剂的发酵生产工艺。 张晓彦 王进宇 姜天瑞 谷军 李伟光关键词:生物活性炭 微生物 超滤膜净化松花江水数学建模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建模预测超滤膜净化松花江水膜通量,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用中空纤维超滤膜处理松花江水,生产饮用水,研究对比膜进水浊度、操作压力、温度等对膜通量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膜通量.结果超滤膜通量随着膜进水的温度降低而降低,且与原水浊度的对数成反比,增加膜操作压力会提高膜通量,并构建了预测膜通量的数学表达式.结论对于不同的操作压力、温度和膜进水浊度等,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膜通量,其对净水工艺设计膜面积的确定、水泵动力的选择等对提高膜通量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夏圣骥 徐斌 闫东晗 李圭白关键词:超滤 饮用水生产 膜通量 联合预氧化强化去除滤后水颗粒物质的中试研究 2014年 某中试系统进行了高锰酸盐复合剂与氯胺联合预氧化工艺强化去除滤后水中的颗粒物质效果的研究,并与常规过滤滤后水出水颗粒物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常规过滤滤后水中颗粒物质较多,受原水水质变化影响波动较大,联合预氧化工艺对滤后水中的颗粒总数及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物数能够显著去除,波动较小,提高了微生物安全性,进一步改善了滤后水水质. 陈伟仲 温微关键词:联合预氧化 高锰酸盐复合剂 氯胺 颗粒数 水蚤类浮游动物孳生的生物控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06年 对利用滤食性鲢鱼、鳙鱼的生物操纵作用抑制水源水中孳生的剑水蚤类浮游动物进行了探讨.在不投加任何饵料的条件下,进行微型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的放养生物量对其生物操纵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适宜生物量的鲢鱼、鳙鱼的放养,可以有效地抑制剑水蚤类浮游动物的孳生,并通过影响水体中营养物质水平和生物群落结构,帮助水体水质的恢复;放养生物量过低难以有效地控制剑水蚤的生长,过高的放养生物量会导致鱼类捕食活动过于剧烈,加速营养物质自下而上的补充,甚至有可能会破坏水中正常的食物链关系. 林涛 崔福义 刘冬梅关键词:滤食性鱼类 剑水蚤 浮游动物 生物操纵 水处理 Using prechloramination to control trihalomethanes formation in River Huang water with high bromide 2008年 An effective technology in controlling trihalomethanes (THMs) formation in the case of large amounts of bromide presenting was proposed, and the water of River Huang seriously polluted by bromide in winter in Tianjin City was studied. The THMs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prechloramination using preformed chloramines and converted chloramines were studied through jar tests. Results show that, in prechloramination process, the formation of THMs by preformed chloramines is very few, while that by converted ehloramines is a little higher. And the formation of THMs, especially Br^- substituted THM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and Cl2:N ratio as well as the decrease of pH. The result obtained in a pilot plant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prechlorination, the prechloramination process can efficiently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THMs, especially the Br^- substituted species. With equal chlorine dosage, the prechloramination can maintain a larger chlorine residue which offece, a larger CT value than prechlorination. 陶辉 陈卫 林涛 刘成 陈杰 李圭白关键词:TRIHALOMETHANES BROMIDE 预氧化对滦河天津段高藻期藻类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为了提高天津高藻期滦河水藻类的去除效果,保证水厂出水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小试静态实验模拟常规混凝沉淀工艺的处理效果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氯(Cl2)、氯氨(NH2Cl)和臭氧(O3)预氧化除藻和除有机物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PPC在预氧化除藻、除有机物以及助凝中均表现了良好的性能,30mg/L的Al2(SO4)3混凝条件下2 mg/L PPC即可有效提高藻类和有机物去除效果,O3次之.PPC和O3预氧化可以明显提高混凝除藻效果,投量为2 mg/L和4 mg/L时比单纯混凝时藻类最高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5%和35%,而Cl2和NH2Cl预氧化除藻效果较差,而且基本没有助凝效果.结论单纯的混凝除藻在经济上并不理想,而在FeCl3、聚合铝、Al2(SO4)3三种混凝剂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氯(Cl2)、氯氨(NH2Cl)和臭氧(O3)中,Al2(SO4)3作为混凝剂与预氧化剂PPC联用能够实现对滦河水天津段的藻类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和对有机物的有效控制. 赵志伟 崔福义 任刚 赵英关键词:预氧化 藻类 助凝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 絮凝方式对藻类絮体形态、强度及气浮的影响 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混凝剂,利用混凝-气浮法处理含有较高浓度铜绿微囊藻(MA)的富藻水,在恒速絮凝和降速絮凝2种方式下,研究PAC-MA絮体的形态及强度对气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及能耗相同的条件下,采用降速絮凝比恒速絮凝处理效果更好:在PAC投加量(以A1203计)为5.6mg/L、快速混合搅拌强度(G)和时间分别为500s^-1和lmin、2级降速絮凝G值分别为100s^-1和20s^-1回流比为10%条件下,当絮凝时间为6-10min时处理效果较好,最佳絮凝时间为8min;不同的絮凝方式对PAC-MA絮体形态及强度有着显著影响,2种絮凝方式形成的絮体形态相似时,降速絮凝形成的絮体强度更大潆体的形态和强度共同影响气浮处理效果. 王玉恒 王启山 吴玉宝 石岩 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