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S0508)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省民黄振林邹晓春邹红梅更多>>
相关机构:东华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牡丹亭
  • 5篇《牡丹亭》
  • 4篇汤显祖
  • 3篇传播学
  • 2篇剧作
  • 2篇昆山腔
  • 2篇改编
  • 1篇演出
  • 1篇折子戏
  • 1篇中国戏曲
  • 1篇中国戏曲研究
  • 1篇审美
  • 1篇审美意识
  • 1篇腔调
  • 1篇文本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传播
  • 1篇戏剧
  • 1篇戏剧文本
  • 1篇戏曲

机构

  • 6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学院

作者

  • 5篇王省民
  • 2篇黄振林
  • 1篇邹红梅
  • 1篇邹晓春

传媒

  • 2篇四川戏剧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民族艺术
  • 1篇艺术百家
  • 1篇厦门教育学院...
  • 1篇东华理工学院...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被引量:1
2006年
王省民
关键词:戏剧文本《牡丹亭》汤显祖文化传播明清时期
改编在戏剧传播中的价值——从汤显祖对《牡丹亭》改本的批评谈起被引量:1
2007年
戏剧的传播,主要不是通过书面阅读的途径,而是通过搬上舞台.由演员表演给广大观众欣赏。要使戏剧能搬上舞台,就必须改编剧本,使剧本适应演出的需要,改编是演出传播的起点。剧本改编往往是在一定的戏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改编的过程往往是改编者戏曲观念由抽象到形象.由意识到物质的过程.经过改编的新剧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戏曲改编者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倾向。改编是《牡丹亭》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关剧本改,编的各种争议,贯穿于《牡丹亭》的整个传播历史.一直延续至今。
王省民邹晓春
关键词:《牡丹亭》改编剧本汤显祖审美意识
晚明江西的戏曲面貌与汤显祖剧作的腔调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认真描述了晚明江西、特别是临川地区声腔变化的基本面貌,对青阳、海盐、昆山等重要声腔在江西的流变情况作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就众说纷纭的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黄振林
关键词:中国戏曲研究汤显祖海盐腔昆山腔
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牡丹亭》的演出被引量:3
2007年
《牡丹亭》早已家喻户晓,有关的研究著作比比皆是,而从传播的角度去研究的却少见。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来观照《牡丹亭》,重新审视《牡丹亭》演出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认识这一戏剧名著。
王省民
关键词:《牡丹亭》演出
《牡丹亭》在民俗文化中的传播被引量:1
2008年
《牡丹亭》的传播资料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尤其是在民俗文化中的传播,不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考察《牡丹亭》的传播情况,初步评估民俗文化在《牡丹亭》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王省民邹红梅
关键词:《牡丹亭》民俗文化
新昆山腔的曲律规范与汤显祖剧作的“失律"被引量:4
2005年
经过魏良辅的改造,新昆山腔具备了“磨调”的唱法和“转喉”的发声技巧,并对曲唱的字声提出了规范要求。而沈璟又在曲谱上对它进行更为苛刻的限定,反使之成为传奇的束缚,限制了剧作家的才情。对唱腔曲牌的“犯律”并不始于汤显祖,只是平仄和押韵的不谐,不方便以吴语为基础的昆腔“转喉”的唱法,因此被吴中文人指责为“失律”。
黄振林
关键词:汤显祖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对《牡丹亭》改编的传播学解读被引量:5
2008年
全本戏和折子戏是明清戏曲在舞台演出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康乾盛世实现了转换。本文以《牡丹亭》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对其改编形式进行传播学的解读,并探讨两种改编形式的转换与明清戏曲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明清戏曲发展的情况。
王省民
关键词:改编折子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