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371)
- 作品数:3 被引量:35H指数:3
- 相关作者:郑伟高浩刘诚张甲珅邵佳丽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东北北部温带森林和干草地土壤养分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4年
-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的重要场所,其养分变化与全球陆地碳循环密切相关。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保证,而土壤各养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理解土壤养分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本研究以东北北部自东向西沿降水量梯度变化纬度带上的温带森林与干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数据和野外土壤实测数据,分析了纬度带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全氮、碳氮比、速效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年降水量、年均温、土壤pH值)的关系。研究纬度带上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植被类型从温带森林过渡到干草原,与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对应,植被生物量也自东向西呈现从高到低的分布梯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个研究带上来说,降水量与土壤pH值是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沿纬度带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壤pH值逐渐增加,而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速效磷含量逐渐减少。但如果将森林和草地分别讨论则发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环境控制因素有较大差别。对于草地生态系统而言,降水量和土壤pH值仍然是其土壤养分含量的控制因子,但森林生态系统由于所处区域降水量充足,降水量不再是其土壤养分的控制因子,降水量只与森林土壤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还发现森林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与温度呈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说明温度对东北北部温带森林的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王芳宋明华黄玫张甲珅
- 关键词:土壤养分温带森林环境因子
- 多源卫星遥感农作物秸秆焚烧过火区面积估算方法被引量:20
- 2015年
- 秸秆焚烧过火区面积是秸秆焚烧影响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针对卫星遥感秸秆焚烧过火面积估算中因作物秸秆焚烧后农田翻耕速度较快,对卫星观测频次要求高,且由于下垫面多种类型混杂,对卫星空间分辨率要求高的双重问题,提出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高观测频次和高分一号数据高空间分辨率特点,基于卫星遥感图像光谱分析和混合像元分解技术的多源卫星遥感农作物秸秆焚烧过火区面积估算方法。使用该方法对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和正阳县进行了秸秆焚烧面积估算,并采用高分一号数据进行了验证,平均精度达到94%以上,说明该文提出的方法既解决了秸秆焚烧过火区监测的高时效需求问题,又保证了过火区面积估算精度。
- 陈洁郑伟高浩邵佳丽刘诚
- 关键词:遥感风云三号秸秆焚烧
- 基于不同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林火排放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基于30 m、500 m和1 km空间分辨率的TM、MODIS和AVHRR卫星遥感数据,估算2006年大兴安岭一次森林火灾的排放量,并评估空间分辨率对排放量估算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空间分辨率卫星估算的火烧迹地面积差异为4.3%~13.8%,随着空间分辨率降低,遥感估算火烧迹地面积逐渐减小。不同空间分辨率卫星估算的二氧化碳(CO_2)、一氧化碳(CO)、甲烷(CH_4)、非甲烷总烃(NMHC)、氮氧化物(NO_x)、二氧化硫(SO_2)、可吸入颗粒物(PM_(2.5))、黑炭(BC)、有机碳(OC)的排放量分别为1.01×10~6~1.64×10~6t、6.07×10~4~9.58×10~4t、2.91×10~3~4.51×10~3t、4.61×10~3~7.18×10~3t、1.83×10~3~3.01×10~3t、5.00×10~2~7.79×10~2t、7.82×10~3~12.1×10~3t、3.10×10~2~5.02×10~2t、4.79×10~3~7.46×10~3t。空间分辨率对排放的估算有明显的影响,30 m对比500 m、1 km分辨率,500 m对比1 km分辨率卫星的排放差异分别为25.5%~29.6%,35.4%~39.2%和13.1%~13.7%。因此,未来基于卫星遥感估算林火排放时须考虑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 高浩张甲珅郑伟刘诚
- 关键词:卫星遥感森林火灾空间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