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103201-00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103201-004)
-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潘瑞乐孙桂波林文彬王婷婷王鑫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杨梅总黄酮对H_2O_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杨梅总黄酮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通过H2O2诱导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利用噻唑蓝(MTT)染色法研究杨梅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MDA、LDH、SOD、NO含量的测定研究杨梅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杨梅总黄酮各给药组细胞存活率及SOD、NO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和LDH漏出量显著降低。结论:杨梅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达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 林文彬孙桂波潘瑞乐沈胜楠王婷婷
- 关键词:过氧化氢血管内皮细胞指纹图谱
- 杨梅苷毒性早期评价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毒性早期筛选方法,初步明确化合物杨梅苷是否存在毒性,寻找其毒性靶器官和安全应用范围。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为期1个月的重复给药毒性试验、遗传毒性(Ames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等方法,考察杨梅苷的毒性。结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受杨梅苷溶解性的限制,未能测出半数致死量(LD50)值,杨梅苷1 d内最大给药量为7.2 g/kg·bw。为期1个月的反复给药毒性结果可见杨梅苷对动物行为状态、饮食饮水量及动物的生长均没有明显的影响;血液学结果可见雄性动物各剂量给药组HGB含量明显降低,高剂量给药组RBC亦降低;血液生化学结果显示,杨梅苷给药后引起动物的血糖波动,结合脏器指数的变化、病理组织学结果分析,虽个别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未见明显的生物学意义。遗传毒性结果表明杨梅苷没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杨梅苷在0.225~1.2 g/kg·bw的剂量范围内,对机体未见明显的连续给药毒性反应或遗传毒性。
- 丁涛王鑫刘博温富春纪凤兰孙桂波潘瑞乐徐惠波
- 关键词:杨梅苷急性毒性长期毒性遗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