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07ZA059)
- 作品数:20 被引量:499H指数:9
- 相关作者:郑子成李廷轩张锡洲何淑勤余海英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坡面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08年
- 地表糙度作为反映地表微地貌形态和物理性状的指标,影响着地表的水文学和水力学的特性。同时,它还与降雨、地表凹陷处蓄水量、下渗、风等关系十分密切。然而,关于地表糙度在侵蚀过程中详细的定量信息极其有限,故在研究中出现一些相悖的结果。因此,在大量分析国内外地表糙度研究的基础上,从地表糙度的概念、地表糙度的特征及其在溅蚀、面蚀与细沟侵蚀过程中的研究方面出发,客观地评价了该领域研究状况,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郑子成何淑勤吴发启
- 关键词:地表糙度水蚀过程
- 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活性评价被引量:9
- 2010年
- 研究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活性能及时准确反映免耕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探求最佳免耕年限。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调查了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免耕年限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旱作和水作后,免耕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常规每年翻耕的耕作方式,微生物量磷则相反。随着免耕年限延长,旱作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作后,则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微生物量磷在不同免耕年限间无显著差异。②主成分分析表明,旱作后免耕土壤微生物活性高于常规每年翻耕,水作后则相反。随着免耕年限延长,免耕土壤微生物活性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旱作后免耕7—8 a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水作后免耕5—6 a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
- 张锡洲周建新郑子成李廷轩余海英熊鸿焰
- 关键词:水旱轮作免耕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
- 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基于重庆市北碚区l990-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结构数量分析方法,就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05年,多样性指数、多样化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集中化指数却呈减少的趋势,几个系数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基本一致;(2)北碚区土地利用各指数表明其土地利用结构更加趋于平均化和多样化;(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表现为: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他农用地>耕地>未利用地。
- 何淑勤郑子成陈华峰
-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景观生态学
- 基于“3414”试验的川中丘陵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109
- 2011年
- 【目的】旨在建立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和不同分级范围推荐施肥量,为川中丘陵区合理施用化肥、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养分丰缺指标法,对川中丘陵区2006年水稻"3414"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以相对产量75%、80%、85%、90%和95%划分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并分别以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和线性加平台模型对各试验点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选择最优模型计算最佳施肥量。【结果】确定了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量:当川中丘陵区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处于低等级(AN<100 kg.hm-2、AP<5 mg.kg-1、AK<30 mg.kg-1)时,氮(N)、磷(P2O5)、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170—220 kg.hm-2、100—120 kg.hm-2、140—170 kg.hm-2;较低等级(AN 100—140 mg.kg-1、AP 5—10 mg.kg-1、AK 30—50 mg.kg-1)时,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40—170 kg.hm-2、80—100 kg.hm-2、120—140 kg.hm-2;中等级(AN 140—180 mg.kg-1、AP 10—20 mg.kg-1、AK 50—7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110—140 kg.hm-2、60—80 kg.hm-2、100—120 kg.hm-2;较高等级(AN 180—220 mg.kg-1、AP 20—30 mg.kg-1、AK 70—9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90—110 kg.hm-2、40—60 kg.hm-2、80—100 kg.hm-2;高等级(AN>220 mg.kg-1、AP>30 mg.kg-1、AK>9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0—90 kg.hm-2、0—40 kg.hm-2、0—80 kg.hm-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养分分级指标计算出的推荐施肥量相对于原有体系呈现出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特点,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和区域内肥料投入特点。
- 戢林张锡洲李廷轩
- 关键词:推荐施肥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养分的分布特征被引量:70
- 2010年
-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主要养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均以>2 mm粒径为主,0.5~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碱解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较均匀,而速效钾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大后略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团聚体对土壤主要养分分布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土壤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中约有40%来自>5 mm团聚体,这主要取决于团聚体含量的多少。
- 郑子成何淑勤王永东李廷轩张锡洲徐盈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土壤养分
- 退耕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10年
- 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就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各粒级含量均表现为粉黏粒>物理性黏粒>黏粒,其中枇杷园三种粒级含量均高于其它退耕地。(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枇杷园>茶园>撂荒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桉树人工林>枇杷园>茶园>撂荒地>杉树人工林,且不同退耕地间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表现为撂荒地>枇杷园>茶园≥桉树人工林>杉树人工林;全磷含量表现为杉树人工林>茶园>撂荒地>枇杷园>桉树人工林;土壤全钾含量表现为枇杷园>桉树人工林>茶园>撂荒地>杉木人工林。(3)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撂荒地>枇杷园>茶园>桉树人工林;撂荒地和枇杷园脲酶的活性较高,撂荒地和枇杷园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撂荒地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高,茶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低;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表现为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枇杷园>撂荒地>茶园。(4)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桉树人工林>茶园>枇杷园>撂荒地。
- 郑子成王永东李廷轩张锡洲吴德勇
- 关键词: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退耕地
- 不同形态氮肥对设施土壤盐分含量和离子组成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尿素、碳酸氢铵和硝酸钙对设施土壤盐分含量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同形态氮肥处理土壤含盐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施肥处理的土壤含盐量较对照(CK)明显增加,但不同氮肥处理与未施氮肥处理(N0)间的土壤含盐量在整个培养期间内总体差异不显著,且氮肥用量对含盐量的影响也不显著。(2)设施土壤中尿素和碳酸氢铵处理的电导率与含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硝酸钙处理电导率与含盐量呈显著正相关,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波浪状变化,其电导率显著高于相同氮用量时的其他两种氮肥处理;电导率与氮肥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不同形态氮肥处理的土壤盐分离子组成相近,均以阴离子为主,设施土壤阴离子占盐分总量的76.29%-93.81%,露地土壤为75.16%-96.63%,以SO42-含量最高,分别占67.37%和67.28%,NO3-含量次之;土壤中阳离子含量较少,以Ca2+为主,K+,Na+,Ca2+,Mg2+的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土壤电导率受阳离子的影响较大,阴离子的影响较小。设施土壤的电导率与Ca2+,Mg2+,K+,NO3-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l-呈显著正相关。露地土壤电导率与Ca2+,Mg2+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HCO3-呈显著负相关。
- 张锡洲王永东余海英李廷轩郑子成刘媛媛
- 关键词:氮肥设施土壤盐分含量离子组成电导率
-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的氮吸收利用差异被引量:13
- 2010年
- 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130份小麦为材料,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和籽粒产量,将供试品种按籽粒产量由低到高低依次分为I、II、III、IV、V、VI等6类型,研究了各类型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籽粒产量差异较大(CV=33.16%),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籽粒产量水平提高呈增加的趋势(r=0.2740),提高氮素吸收量和籽粒氮素利用效率均可提高籽粒产量。(2)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籽粒产量水平类型小麦植株含氮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但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不密切。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r=0.2890、0.9175)。(3)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在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其与籽粒产量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拔节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可提高籽粒产量。(4)拔节期-成熟期不同类型间小麦干物质量随籽粒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表现尤为突出。籽粒产量水平较高的品种在拔节期后有较强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形成能力。(5)氮素吸收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是影响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
- 阳显斌张锡洲李廷轩余海英吴德勇
- 关键词: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动态聚类
- 基于生态足迹的雅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被引量:18
- 2010年
- 以雅安市1999-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雅安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研究,对雅安市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9年的1.068 hm2增加到2006年的1.657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25 hm2下降到0.83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143hm2增大为0.825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0.858上升为1.126;万元GDP生态足迹在1.87~2.78 hm2之间上下波动,平均值为2.212 hm2。研究期内雅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现出巨大的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雅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超负荷和不安全的状态。这为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本质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指出协调人口、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可缓解这种不安全状态。
- 何淑勤郑子成孟庆文宫渊波王昌全
-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汉源县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为了弄清汉源县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3-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汉源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a平均生态足迹为0.867hm2/人,年均增长率为3.48%;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311 2hm2/人;平均生态赤字0.513hm2/人,年均增长率为8.69%,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占生态足迹的73.44%,说明当地主要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区域的发展;耕地供给对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为81.09%,供给类型比较单一。
- 何淑勤宫渊波郑子成雷文文李贤伟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