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ZD035)
- 作品数:23 被引量:634H指数:13
- 相关作者:李钢伍业君张其仔廖建辉王磊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铁道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强化环境管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评估被引量:56
- 2012年
- 本文构建了一个纳入环境管制成本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利用该模型评估了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提升环境管制强度,使工业废弃物排放完全达到现行法律标准,将会使经济增长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使制造业部门就业量下降约1.8%,并使出口量减少约1.7%。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虽然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对各地区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甚至方向均存在较为显著差异。从短期来看,无论以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衡量,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更大;从长期来看,虽然以绝对量衡量,东部地区所受的影响较大,但以相对量衡量,中西部地区所受的影响则更大。本文认为,在当前实施强化环境管制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对政策可能造成的区域性及结构性影响有充分的认识;不同区域提升环境管制强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不同,中国强化环境管制应分区域逐步推进;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应选择重点行业进行推进,应率先强化环境管制清洁度低并且政策关联效应小的行业。提升环境管制强度在政策时机上应在经济高涨时期进行推进。
- 李钢董敏杰沈可挺
- 关键词:环境管制CGE模型环境税
-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被引量:108
- 2010年
- 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从经济整体、分产业、工业分行业三个角度对1992—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始终是碳减排最主要的因素,最终需求的规模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促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进口替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一直比较小;在规模扩张诸因素中,出口和投资扩张效应越来越显著,而消费扩张效应重要性程度下降。本文研究还发现,2002—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前期明显加速,表明新一轮工业化呈现"高碳化"趋势。在整个研究期间,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越来越大,在工业领域尤其是能源工业中情况更是如此,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不但得以延续而且变本加厉。
- 郭朝先
-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
-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97~2007年中国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运用1997、2002、2007年中国33个部门的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和进口对中国GDP的形成和增长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两者对GDP形成和增长的贡献程度都比较接近;1997~2007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资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则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对GDP形成和GDP增长的贡献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贡献率还在不断提高。
- 王磊
- 关键词:对外贸易GDP增长
- 转变发展方式目标下的财富政策——三大财富综合求解的视角被引量:5
- 2011年
- 转变发展方式既包含了发展目标的多元化,也意味着实现发展的方法和模式的转变。为了实现"三大财富"观念下的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与此相应的政策体系,首先需要对单维财富观下偏重于劳动财富增长的政策目标进行校正:既要重视财富创造,也要重视财富边际贡献对国民总效用的作用。财富创造过程中,在追求劳动财富最大化的同时,节约使用自然财富,尽量减少对人文财富的直接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当劳动财富与自然财富和人文财富矛盾尖锐时,以保护自然财富和人文财富为重而放弃对劳动财富的过度追求。在财富创造之外,通过转变劳动财富分配方式和转变生活方式,以实现劳动财富总量既定条件下的国民总效用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将财富政策目标分解为多个政策导向并具体化为政策措施。
- 王燕梅
-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
- 低碳经济转型取向及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引量:3
- 2013年
- 随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碳减排措施越来越广泛的实施,碳排放成本将进入企业的成本函数,具有低碳排放能力的企业将拥有"低碳竞争力",进而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不对称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受到削弱,但是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由于碳减排的约束率先行动,更可能在未来的全球低碳经济秩序中抢占先机。向低碳技术、低碳产业转型不但成为未来决定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且能够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 李晓华
-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竞争力低碳转型
-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演变趋势——基于出口商品的分析被引量:75
- 2013年
- 本文在对出口商品按技术含量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贸易统计数据研究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把中国工业制成品按技术含量低、中、高的次序排列,其国际竞争力大致呈U型分布;②中国的出口优势产品与潜力产品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这为出口结构实现平稳转型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③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中高技术制成品将会引领中国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目前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群体将会出现分化;④将来在低技术产品领域挑战中国的领先地位的主要是南欧国家、中东欧转型国家及印度,在中等技术制成品领域中国主要与欧洲大陆发达国家竞争,在高技术制成品领域中国需要追赶和超越的目标主要是美国、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发达经济体。为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中等技术制成品竞争力不强、产品密度不大的突出问题,客观看待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双重作用,适时优化高技术产业政策组合,把价值链攀升作为政策最优先目标。
- 金碚李鹏飞廖建辉
- 关键词:出口竞争力
- 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的甄别被引量:66
- 2013年
- 实现产业升级是中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但要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发现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本文以最新全球产品贸易数据库为基础,对比较优势演化理论的产品空间的异质性前提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中国和全球多数国家的产品空间演化。文章运用产品空间理论对中国近期的潜在优势产业进行了预测,对不同邻近性阈值条件下产业的演化轨迹进行了充分讨论。其基本结论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种类和近期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种类虽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长期看,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种类总数却小于全球平均水平,潜在比较优势产业演进的可持续性并不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国面临两难选择,产业升级的步伐如果过快,对当期的经济增长就会造成冲击,如果过慢则无法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考虑到中国产业升级能力的特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最佳策略,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产业多样化的优势,发挥组合效应,实现包容性升级。
- 张其仔李颢
- 环境规制强度测度理论与实证进展被引量:26
- 2012年
- 作为环境经济学的热点之一,环境规制在实证研究中存在着测度指标选择和获取的困难,并由此阻碍了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回顾以环境规制为主题的国内外文献,国外的指标选取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简单定量指标再到综合指数型指标、从投入型指标到产出型指标的发展,而国内研究则主要采用两种简单定量指标即污染治理投资额和污染物排放量或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指数指标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代表变量,近年来出现了以间接指标或表达式间接表示规制强度的方法。已有的研究数据表明,各国的环境规制都在加强,发达国家的规制强度提升速度高于发展中国家,并在规制形式上日益呈现出精简化、透明化和市场化的特点。研究测度指标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发现,目前的指标选取存在着的不一致、难获得、不准确、内生性问题等缺陷降低了实证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和互相印证/反驳的能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一致的、新的环境规制强度测度指标。
- 李钢李颖
- 三大财富平衡与中国产业发展被引量:2
- 2011年
- 财富可以分为劳动财富、自然财富、人文财富,评价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应当是分析该国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三大财富总量,以及三大财富之间是否实现了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劳动财富创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自然财富和人文财富方面却不进反退。目前,三大财富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中国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时候,应摒弃传统的比较优势论,转向三大财富平衡论。一是推动以三大财富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发展包括"自然财富—产品—自然财富"和"人文财富—产品—人文财富"双循环的新型循环经济;三是建立新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原磊邱霞
- 入世十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被引量:53
- 2012年
- 本文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加入WTO十年以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程度提升。虽然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在下降,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在上升,但中国目前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都有所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增强是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虽然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本文判断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第二次快速提升的前夜,从中短期来看,2016年"市场经济地位"的自然获得,将会进一步释放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既有优势;而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国将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新的20年战略机遇期,这将是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的重要源泉。
- 李钢刘吉超
-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WTO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