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305) 作品数:27 被引量:479 H指数:14 相关作者: 马明国 王维真 张智慧 李新 吴月茹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农业科学 水利工程 更多>>
遥感GPP模型在高寒草甸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8 2012年 随着遥感数据时空分辨率的提高,大范围实时监测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的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收集了黑河流域阿柔冻融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MODIS数据,驱动VPM、TG、VI和EC-LUE4个模型估算了该站点的GPP,并应用涡动相关观测的GPP验证了模拟结果,并比较了这4个模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阿柔站2009年的涡动相关观测的GPP、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和ER(Ecosystem Respiration)分别为:804.2gC/m2/yr、129.6gC/m2/yr和673.6gC/m2/yr。该站点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83.8%通过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基于遥感的GPP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高寒草甸的GPP,全年的判定系数在0.94以上,生长季的判定系数大于0.84。 王旭峰 马明国 李新 宋怡 谭俊磊 黄广辉 于文凭关键词:高寒草甸 MODIS 黄河上游盐渍化农田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2010年 土壤含水量和可溶解盐分浓度的测定,对了解土壤盐分的分布及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在作物生长不同时期,对耕作区的土壤含水量及可溶解盐分浓度进行同时连续测量?是了解土壤盐分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的关键。该文将TDR测量的土壤含水量及体积电导率结合起来推算土壤溶液电导率及饱和溶液电导率,对黄河上游盐渍化农田的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为土壤水盐动态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在年内总体埋深较浅,小于150 cm;1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在时间变化上呈现递减趋势,年内变化范围为20%~45%(不包括土壤冻融期),20,40,6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年内变化较复杂,波动范围为33%~50%,垂向分布表现为下层高于上层;与土壤水分相反,土壤盐分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整个作物生长季节,土壤10 cm深度的ECw和ECsat多数时间分别在10~15 dS/m和5~10 dS/m范围内波动,高于盐化和非盐化土壤分类标准4 dS/m。土壤20,40 cm深度的盐分变化规律同样较上层10 cm复杂,盐分浓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大小交替变化的特点。 吴月茹 王维真 王海兵 张智慧 刘树宝关键词:TDR 土壤含水量 土壤盐分 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40 2009年 根据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取得的降水水样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区降水线和降水中氘盈余分布特征,为同位素技术在黑河流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受降水再次强烈蒸发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影响,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δD=4.14471δ8O-20.6852(‰)的斜率很低,符合干旱区降水线斜率很低的规律.冬秋两个季节降水线的斜率明显高于春夏季节,氢氧同位素的相关性也远高于春夏季节.降水中氘盈余(d)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山区高平原低和冬季高夏季低的时空分布规律. 张应华 仵彦卿关键词:水循环 降水 同位素 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2012年 以黑河流域上游莺落峡水文站和札马什克水文站1959-2008年及祁连水文站1967-2008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通过计算水文站的流量质心时间来表示融雪径流时间,研究了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莺落峡站和札马什克站自20世纪70年代起,融雪径流时间表现为提前的趋势,祁连站自20世纪80年代起融雪径流时间提前.野牛沟站和祁连站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增加或4-7月气温升高,会使得莺落峡站融雪径流时间提前,札马什克站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与野牛沟站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的增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祁连站融雪径流的提前与祁连气象站4-7月气温升高的相关性较强.通过分析莺落峡站融雪径流时间与年径流及各季节径流的相关性,可知如果融雪径流时间提前,莺落峡站观测到的年径流量和夏秋季的径流量均会减少,而同时冬春季的径流量会增加,这对合理安排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素珍 刘昌明 王中根 吴梦莹关键词:径流量 黑河中游灌区水化学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0 2011年 黑河中游分布着大型农灌区,是黑河流域人为干预作用最为强烈的区域。综合运用水化学数理统计和水化学类型分析方法,对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从东南向西北都经过了由HCO3--SO42-型水向SO24--HCO3-型水,再向SO42--Cl-型水演化的过程。主要支流山丹河与梨园河水化学特征不同,北山高矿化度水汇入,也部分影响着河流及地下水化学组成。(2)地表水与地下水主要离子沿流程都不断增加,从而引起矿化度的增大。地下水矿化度最小值(小屯灌区292.2 mg/L)和最大值(宣化灌区3 448.3 mg/L)表明了不同的运移规律和补给来源。(3)SO42-、Na+是决定地下水盐化作用的主要变量,地下水在灌区运移的过程中,主要的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为主转变为蒸发浓缩作用为主。 郜银梁 陈军锋 陈军锋 张成才关键词:水化学 分异 灌区 土壤斥水性及其对坡面产流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10年 作为土壤性质的一个方面,土壤斥水性可增加局部产流和加剧土壤侵蚀,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土壤斥水性的产生原因及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近10年土壤斥水性对产流影响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①通过减小土壤基质势梯度,降低坡面入渗率,增加坡面产流量,并改变产流方式;②土壤斥水性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是其影响坡面产流过程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产流的时间和数量;③土壤斥水性对产流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在点、径流小区尺度上,斥水性可增加产流量,但在较大尺度上对产流量的影响不显著。当前,对土壤斥水性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斥水性土壤的空间分布和对产流影响的定量研究还不足,尚需要进一步深入,为更好地解释水文过程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闵雷雷 于静洁关键词:土壤斥水性 入渗 坡面产流 采用BBH模型模拟计算黑河中上游农田和草地的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在农田管理中,土壤水分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为了对黑河中上游土壤水分进行合理评估,利用黑河流域中游自动气象站数据,采用BBH(Bucket with a Bottom Hole)模型,计算得到位于黑河中游盈科灌区农田的表层土壤水分,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流域土壤水分有一定的精度,能够满足农田水分预测和灌溉需水分析的要求;而且该模型需要的参数较少,计算过程简单,获取数据容易.另外选择黑河上游阿柔草地站气象数据,对高山草原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模拟计算,同样得到很好的模拟结果.认为BBH模型能够满足不同下垫面类型的土壤水分的模拟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采用参数同定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的适用范围和敏感程度.在结合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田和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土壤水分冬春两季变化缓慢,夏秋两季变化剧烈. 马春锋 王维真 吴月茹 张智慧关键词:土壤水分 参数敏感性分析 黑河流域中游地下水时空变异性分析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8 2009年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位时空变异性的响应。首先,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黑河中游地下水的变异特征,进而利用克里格插值拟合黑河流域中游1985年和2005年地下水位时空分布。其次,结合遥感解译生成的1985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叠加分析地下水位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85~2005年间,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位变化表现为冲洪积扇中上部荒漠区地下水位下降显著,而河谷盆地中部和下游河谷绿洲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随机(人为)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增大,整个黑河流域地下水的连通性和脆弱性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区域面积上的自然植被退化,人工灌溉耕地的扩张变化;③地下水位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区域均是自然植被变化加剧的区域,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戈壁增加。进一步分析得出冲积扇下部和河流细土平原耕地扩张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冲积扇中上部地下水位下降和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将影响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系统的补排关系,对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异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剑 李新 王根绪 赵洁关键词:黑河中游 地统计 土地利用变化 地下水 采用新电导率指标分析土壤盐分变化规律 被引量:49 2011年 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是限制植物和微生物活性的阈值,影响到土壤养分和污染物的转化、存在状态及有效性,反映了在一定水分条件下土壤盐分的实际状况,且包含了土壤水分含量及离子组成等丰富信息。 吴月茹 王维真 王海兵 张智慧关键词:土壤盐分 张掖盆地中部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3 2014年 地下水对于维持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文中以张掖盆地中部的甘州和临泽沿河灌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其近30年来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变化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三个分区的地下水位在2000年以前都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后两个分区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一个分区的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显著减缓。通过构建地下水的"消耗因子"和"补给因子",结合降雨、地表径流的变化,揭示了各分区地下水位不同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 闫云霞 王随继 颜明 贺莉关键词: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