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615) 作品数:12 被引量:58 H指数:5 相关作者: 廖威明 傅明 康焱 盛璞义 何爱珊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 湖北理工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氨甲环酸关节腔内给药对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引流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分析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氨甲环酸关节腔内给药对其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将该院确诊并收治的9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两组均实施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在关节囊缝合后单纯向囊内注射生理盐水混合液,研究组在关节囊缝合后向囊内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混合液。术后常规实施抗血栓生成及康复锻炼,对失血量大的患者结合临床进行异体红细胞输注。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对比两组术后24 h及72 h的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D-二聚体水平变化幅度。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 h引流量及合计总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变化幅度,术后24 h及术后72 h D-二聚体变化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72 h血红蛋白变化幅度、术后24 h及术后72 h红细胞比容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中6例输血,研究组无输血病例。结论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氨甲环酸关节腔内给药可显著减少术后引流量,遏制术后出血,从而避免引发贫血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避免输血治疗,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同时不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风险。 尹爱民 廖威明关键词:氨甲环酸 膝关节 关节积血 重建股骨偏心距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盆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对行走过程中骨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12月,29例患者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0例,女19例;年龄33~75岁,平均64.3岁。左髋15例,右髋14例。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7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0~100分,平均97分。末次随访时行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偏心距,计算股骨偏心距比(femoral offset ratio,FOR);根据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术侧股骨偏心距小于健侧,10例;B组:术侧股骨偏心距大于健侧,19例。行三维步态分析,采集行走时骨盆在冠状面的倾斜角度;并对FOR与倾斜角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A组FOR为0.81±0.08,B组FOR为1.27±0.15。A组患肢单腿支撑相骨盆在冠状面的倾斜角度为(—0.42±0.91)°,B组为(1.02±0.94)°,健侧为(1.15±0.85)°。A组骨盆在冠状面的倾斜角度与B组、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在冠状面的倾斜角度与FOR成正相关(r=0.534,P=0.003),回归方程为:y=—2.551+2.781x。结论重建股骨偏心距是避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臀中肌无力及改善步态的重要因素。 邬培慧 傅明 毛玉瑢 康焱 杨子波 方淑莺 廖威明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偏心距 步态分析 膝关节屈曲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患者所采用的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本组52例中,男9例,女43例,年龄43~79岁,平均66岁。原发病变:骨性关节炎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程度:10°~20°有39例,20°~40°有9例,40°~60°有3例,60°~90°有1例;同时合并膝外翻畸形6例,膝内翻畸形26例。49例行常规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术,3例行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测量,46例屈曲畸形患者得以完全矫正,4例残留<5°的屈曲,1例残留5°~10°的屈曲,1例残留10°~15°的屈曲。随访时间6个月~12年,平均7.8年。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31分提高至79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29分提高至82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彻底松解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适当增加股骨远端和胫骨平台的切骨,是矫正屈曲畸形的有效方法,其中松解后关节囊、重建后隐窝是关键。 傅明 廖威明 何爱珊 盛璞义 杨忠汉 康焱 杨子波 张志奇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膝关节 屈曲畸形 股骨偏心距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步态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对行走过程中术侧下肢步态时间距离参数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9例58髋进行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偏心距,计算股骨偏心距比(femoraloffsetratio,FOR)。行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时间距离参数。根据FOR分组并对双侧下肢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侧FOR小于对侧为A组,共10例,手术侧单腿站立相、踏步时间及跨距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双侧下肢的步频、步速、跨步时间、踏步距离及双腿支撑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FOR大于对侧为B组,共19例,双侧下肢各项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不足对患者步态具有重要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助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恢复和术后步态的改善。 邬培慧 傅明 毛玉瑢 康焱 杨子波 方淑莺 廖威明关键词:步态 股骨偏心距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原因分析与处理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AHR)后假体脱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本院和外院收治的17例AHR术后假体脱位患者的术前病因和假体脱位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经4个月~10年随访,17例患者中16例未发生再次脱位,1例于3个月内多次脱位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假体位置不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失衡、术者经验不足以及病人因素是假体脱位的常见原因;提高手术水平、采取规范的手术技术、实施术后功能康复和健康教育是预防脱位的重要措施。 廖威明 康焱 傅明 盛璞义 杨忠汉 何爱珊 徐栋梁 杨子波 余世民 胡俊勇 林子洪关键词:假体失效 髋脱位 前交叉韧带切除后半月板变化及α2-巨球蛋白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兔骨关节炎(OA)模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除(ACLT)术后半月板的变化,及对关节腔内注射α2-巨球蛋白(α2M)对该变化的干预情况。方法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分成5个时间点组,前2组各6只,后3组各4只,双侧膝关节自体对照。ACLT术后4、8、11和15周时,左侧膝关节注射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45mg/L的α2M为治疗侧,右侧膝关节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侧,每次每侧0.4ml。术后4、8、11、15和21周行膝关节正侧位X光检查、半月板masson染色和电镜检查。结果ACLT模型建立成功,建模的时间越长,阴性对照侧的半月板病变越明显,ACLT后21周时,双侧膝未见明显关节间隙、骨赘及骨缺损等改变,而masson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双侧关节半月板组织结构和细胞结构在4周时已发生较轻微的病理改变。与α2M治疗侧比较,阴性对照侧8~21周间半月板病变加重,21周后阴性对照侧的病变转变为不可逆的损伤;与阴性对照侧比较,α2M治疗侧的半月板退变速度稍慢,半月板纤维和细胞情况较好,但伴有滑膜的增生、侵袭。结论α2M可以减缓动物模型关节炎病变的进展速度,对滑膜增生的抑制作用较弱,α2M可能适合OA发病初期的保护性治疗和研究。 林子洪 何爱珊 傅明 吴昶皓 黄晓波 范大渊 刘毛毛 盛璞义 廖威明关键词:骨关节炎 前交叉韧带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02例患者行单侧TKA,男14例,女88例 年龄5I~79岁,平均(65.9±7.1)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8.6±4.8)kg/m2.回顾性分析15项临床因素(连续变量7项、分类变量8项)与术后发生伤口周围瘀斑的相关性.连续变量包括:年龄、BMI、手术时间、输血总量、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时间,分类变量包括:性别、是否正在使用激素、有无糖尿病、有无原发性高血压、有无关节畸形、术后有无DVT临床表现、有无引流管夹闭及有无使用抗凝药物.102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伤口周围瘀斑分成两组: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并将所有15项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02例患者中14例术后发现伤口周围瘀斑,发生率为13.7%.单因素分析发现输血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7,P=0.008) 输血量>400mL与输血量<40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5,P=0.024).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时间等因素对瘀斑发生无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引流管夹管与无夹管对瘀斑发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6,P=0.020).多因素分析得到术后输血、有引流管夹管是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 结论TKA后输血和伤口引流管夹管或引流不畅出现伤口周围瘀斑的风险高.术后应控制输血量,放置引流管时在明确无大血管损伤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夹管,并保证引流管通畅. 康焱 傅明 盛璞义 何爱珊 杨忠汉 杨子波 徐栋梁 廖威明关键词:瘀斑 膝关节滑膜病行关节镜清理术的疗效及其预后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关节镜清理术在膝关节滑膜病变中的诊疗价值并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对55例(55膝)术后诊断为滑膜病变的膝关节疾病患者,运用2000IKDC评价其患膝术前、术后的功能状况,对其中的创伤性滑膜炎患者同时采用2000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改良Cincinnati评分、Tegner和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标准及SF-36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性别、年龄、BMI为分组条件进行分组并分析其结果的差异性;采用2000IKDC评分中的疼痛指标探究关节镜手术对创伤性滑膜炎关节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完整随访到45例患者(45膝),平均随访时间为41.29(12~81)个月,随访率为81.8%。慢性滑膜炎组IKDC评分由术前平均48.66分上升到术后79.23分,改善率为54.08%(P<0.05);PVNS组2000IKDC评分由术前平均45.31分上升到术后72.23分,改善率为45.10%(P<0.05)。对于创伤性滑膜炎,2000IKDC评分平均由术前51.61分上升到术后73.98分,Lysholm评分平均由术前68.45分上升到术后86.36分,改良Cincinnati评分平均由术前64.81分上升到术后80.82分;SF-36评分中,生理职能得分平均由术前60.11分上升为术后80.04分,心理职能评分平均从术前34.75分上升至术后68.47分。Tegner和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从术前的3级上升为术后的6级。以性别、年龄、BMI作为分组条件,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后患者的疼痛次数明显减少(4~8),疼痛程度也有所改善(7~9)。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对于膝关节滑膜慢性病变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但是对于PVNS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时应慎重。关节镜下清理术对于创伤性滑膜炎疗效满意,在缓解疼痛肿胀方面效果佳,性别、年龄、BMI对于患者疗效的影响不大。 林子洪 何爱珊 傅明 蔡泽荣 田钦南 林森浩 盛璞义 杨忠汉 廖威明关键词:关节镜 膝关节 滑膜炎 人骨形成蛋白7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仿生型支架材料的体内成骨研究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应用携带人骨形成蛋白7(hBMP7)基因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透明质酸-磷脂酰丝氨酸(BG-COL-HYA-PS)支架材料复合培养,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在体内成骨的能力.方法 携带hBMP7基因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载体在体外分别转染兔BMSC,再将转染后和未转染的兔BMSC分别与BG-COL-HYA-PS支架材料复合培养7 d后植入3组兔桡骨缺损模型,每组6只兔.各组在分别术后8周、12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组织学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以正常兔桡骨为对照组(n=3),术后12周比较各组骨缺损修复组织生物力学差异.结果 rAAV2-hBMP7转染的兔BMSC与BG-COL-HYA-PS复合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内表现出明确的成骨能力和骨修复能力,而形成的新骨最大压力载荷值低于正常桡骨组织[(188.46±12.24)N比(203.25±19.29)N,P<0.05].结论 用hBMP7修饰BMSC复合仿生型BG-COL-HYA-PS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较强的骨修复能力,但形成的新生骨组织与正常骨组织比较仍然有早期生物力学方面的不足. 康焱 康亮 陈晓锋 盛瑛义 傅明 袁振华 王迎军 廖威明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间质干细胞 骨替代材料 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及恢复效果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比较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与关节周围注射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疗效及对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单侧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组和关节周围注射镇痛(LIA)组。CFNB组予以股神经周围泵入罗哌卡因镇痛,LIA组予以关节腔注射罗哌卡因+吗啡镇痛。分别于手术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并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 h、12 h,两组患者静息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48 h,CFNB组患者在静息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明显低于LIA组患者(P>0.05);第2 d-5 d,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CFNB组明显优于LIA组(P<0.05),第6 d、7 d,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LIA组比较,CFNB组患者完成主动直腿抬高实验时间明显较短(P<0.05)。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更明显,有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影响股四头肌肌力。 冯常武 卢杰 丁一 张晓云 张峰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连续股神经阻滞 关节周围注射 镇痛 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