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822004) 作品数:12 被引量:51 H指数:5 相关作者: 李罡 王旭日 季强 蒋宏忱 董海良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南雄盆地红层岩石地层划分 被引量:23 2013年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红色地层累计厚达2525~7250m,依据沉积物从粗到细的变化,将南雄盆地红层划分为4个沉积旋回和2群9组8段,即南雄群(长坝组、江头组、园圃组、大风组、主田组、浈水组),罗佛寨群(上湖组、浓山组、古城村组),重新厘定了大风组、园圃组的涵义,新建江头组,取消松山组、黄坑组、坪岭组和丹霞组,简述各岩组的分布、岩性特征及生物化石。所划分的9个岩组,除长坝组与江头组之间有沉积间断为假整合接触外,其余各组均属连续沉积整合接触。长坝组一段、江头组、大凤组、浈水组以粗碎屑岩发育为主要特征,而长坝组二段、园圃组、主田组和罗佛寨群主要是一套细碎屑岩,由于岩石的物质成份、粗细、软硬不同,抗风化能力差异明显,反映在地貌形态和植被面貌上都有显著区别,依据岩性、地貌和植被特征各组之间的分界线标志明显容易划分,也便于野外地质填图。依此划分编绘了新的大比例尺(1/5万)南雄盆地地质图。 张显球 张喜满 侯明才 李罡 黎汉明关键词:岩石地层划分 地质图 白垩系 古近系 南雄盆地 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与“地栖”假说之争 被引量:3 2015年 简要介绍了鸟类飞行起源的2种假说:"树栖起源"假说与"地栖起源"假说。详细讨论了2种假说的理论支撑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鸟类的祖先和原始鸟类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任何有利的地形和地物来帮助滑翔和起飞,而不是仅仅依赖直立高大的树木。"地栖起源"假说更合乎情理,也更接近或更符合客观事实,同时提出了"地栖起源"假说的新模式图。 季燕南 王旭日 黑须球子 季强Palynomorph assemblages from the Fenghuoshan Group,southern Qinghai,China:their age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7 2015年 The varicoloured Fenghuoshan Group occurs widely in the Qiangtang-Hoh Xil region of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ew fossils have been found to date in this sedimentary succession because lithological condition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ir preservation. As a result, there has been a long-term disagreement among geologists about its age. Despite a few lists of fossil names in individual publi- cations, no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palaeontology, including palynology, has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In this study, we recovered many pollen grains and spores from two samples that were collecte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Fenghuo Moun- tain. They indicate an age no younger than Maastrichtian for the upper part of the Fenghuoshan Group. It is considered likely that the entire Fenghuoshan Group represents deposi- tion between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possibly Albian) and the Maastrichtian. The palynoflora consists mainly of angio- sperm pollen, gymnosperm pollen and fern and bryophyte spores being subordinate. Pollen grains referable to the Ephedrales and the Taxaceae-Cupressaceae groups dominate the assemblage, implying a warm, arid climate and subtropical forest-shrub vegetation at the time of deposition. 李建国 彭俊刚 D.J.Batten关键词:QIANGTANG 中国辽宁中华侏罗兽的发现代表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一个新里程碑 2012年 真兽类哺乳动物是现代最为丰富多彩的哺乳动物类群,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国际科学界高度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中国辽宁中侏罗世髫髻山组产出的中华侏罗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真兽类哺乳动物,代表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一个新里程碑。研究表明,中华侏罗兽的发现将以前国际上的白垩纪化石记录提前了3500万年,填补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化石记录间隔,帮助校正了现代基于DNA方法研究的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并与基于DNA方法测定的真兽类哺乳动物起源时间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为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建立了以化石为标准点的新标尺。中华侏罗兽的精确年龄有助于确定真兽类哺乳动物与其它哺乳动物,如后兽亚纲(它们的后代包括有袋类,如袋鼠)和单孔类(如鸭嘴兽),分异发展的时间。 季强 袁崇喜 王旭日关键词:中侏罗世 黑龙江与青海冻土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 2013年 以黑龙江高纬冻土带与青海高山冻土带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GDGTs)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测样品均含有类异戊二烯GDGTs(iGDGTs)和支链GDGTs(bGDGTs)。不同样品中Ri/b值(iGDGTs含量与bGDGTs含量的比值)差异较大,且和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证实了Ri/b指标可以用来反映冻土带土壤的干旱情况。BIT指标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表明其具有指示土壤湿度变化的能力。基于bGDGTs的环化指数(CBT)计算出的pH与土壤实测pH相关性很高,表明该指标可用于重建冻土带古土壤pH。然而,基于bGDGTs的甲基化指标(MBT)与年均气温(MAAT)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表明温度不是影响冻土带土壤MBT变化的主要因素。 吴霞 董海良 蒋宏忱 张传伦关键词:地质微生物学 冻土 环境指标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底栖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 被引量:6 2015年 根据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侏罗/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宇系一级唯一没有GSSP(全球界线层型与点位)的界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发育了连续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地层,是目前国内海相侏罗/白垩纪界线生物地层学研究最具潜在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本文在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甲不热北沟剖面甲不拉组底部往上3.9米处及19.3米处首次发现了胶结壳底栖有孔虫动物群,共计4属11种:Ammobaculites agglutinans,Ammobaculites sp.1,Ammobaculites sp.2,Ammobaculites sp.3,Ammobaculites sp.4,Ammobaculites sp.5,Glomospira charoides,Haplophragmoides gigas minor,Haplophragmoides sp.1,Haplophragmoides sp.2,Reophax texanus。根据该动物群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推测,甲不拉组底部往上3.9米处就已经属于白垩系地层。因此甲不拉组底部胶结壳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支持了将甲不拉组划归白垩系的意见。 方培岳 李罡关键词:有孔虫 早白垩世 藏南 中国晚侏罗世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14年 多瘤齿兽是一类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其以后部牙齿上有很多小瘤(小的隆起,或者小尖)来适于咀嚼植物为特征。总的来说,它们的门齿和臼齿与那些啮齿类相似,但在演化时间上多瘤齿兽比新生代的啮齿类早的多。多瘤齿兽是杂食者,或者说是成功开拓了其它脊椎动物无法开拓的植食生境的植食者(可以树叶、种子、蕨类、裸子植物,再加上蠕虫和昆虫为食)。由于它们多种食性和运动方式,多瘤齿兽成为中生代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几乎占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一半。它们的支系是哺乳动物历史上生存时间最长的支系,出现于170 Ma前,大约绝灭于35 Ma。但是,因为多瘤齿兽具有很多独特的、高度特化的牙齿和头骨特征,古生物学家们长期困惑于它们的进化起源。最近,中国辽西发现了一件产自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由于其牙齿上发育明显的纹饰,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皱纹齿兽(Rugosodon)。另一方面,由于与皱纹齿兽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其种名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Rugosodon eurasiaticus)。新发现为晚侏罗世时期欧洲和亚洲的哺乳动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提供了最新的证据。皱纹齿兽是一种夜行的哺乳动物,生活于气候温和的湖滨,与长羽毛的恐龙近鸟龙、翼龙类达尔文翼龙、大量节肢动物、其它几种哺乳动物共同生活于一起。根据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比较,并依据欧亚皱纹齿兽手部比例、末端指节的形态等,推论欧亚皱纹齿兽很可能是地栖哺乳动物,或者说地栖比攀爬的可能性更大。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季燕南 王旭日 袁崇喜 季强关键词:晚中生代 有孔虫——大海里的“小巨人” 被引量:1 2015年 简单介绍了有孔虫以及影响其丰度的生态和死态因素,并从有孔虫与石油地质学的关系,以及有孔虫在生物地层学和古海洋学的应用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孔虫研究的意义。 方培岳 WILLEMS Helmut MATSUOKA Atsushi 李罡关键词:有孔虫 丰度 石油地质 生物地层学 古海洋学 四翼恐龙还是恐龙的性双形现象 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数百件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和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标本的观察研究,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获得几点认识:(1)顾氏小盗龙与赵氏小盗龙为同物异名,赵氏小盗龙为有效名称;(2)在研究的标本中,只有部分标本可以观察到这些物种的跖骨部分保存有羽毛印痕;(3)此种现象应该是恐龙的性双形现象,而不是所谓的"四翼恐龙";(4)这种现象表明,这些物种与今鸟类的关系较远,它们应该是恐龙向鸟类进化中的绝灭旁支;(5)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应该存在一个"滑翔"阶段,而不是"四翼恐龙"阶段。 王旭日 季燕南 黑须球子 季强沉积物中古DNA在古生态、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17年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技术的应用逐渐从生物学研究拓展到进化、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因为DNA容易受到水解、氧化、紫外辐射、酶解等过程的破坏,所以人们认为DNA很容易降解,保存时间不长,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古生物和古人类的化石或骨骼、冻土、湖泊海洋沉积物等样品中包含已保存数千年甚至长达数百万年以来的古DNA。古DNA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可以诠释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进化和迁移过程及它们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反过来,古DNA在古环境、古气候重建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沉积物样品的古DNA往往保存了历史时期的水体和水体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等信息。通过对沉积物中古DNA的研究,可以获得历史时期的水生生物(包括藻类、水生动植物等)的群落演化,和水体周围岸基生活的动植物群落(植物落叶、动物毛发冲带到水体并沉积下来)演替,进而反演水体和水体周围气候环境以及气候变化信息。通过研究古人类和动物化石中保存的DNA,可以探讨人类的迁徙和进化过程,溯源家畜的驯化历史。本文将介绍环境古DNA的保存和可靠性评价,重点探讨古DNA在古生态以及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研究中的优势及应用,并展望古DNA在生物进化和环境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侯卫国 董海良 蒋宏忱 李高远 杨渐关键词:沉积物 古DNA 古生态 古环境 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