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2003-053-L53)

作品数:9 被引量:118H指数:7
相关作者:姚小华任华东李生何丙辉司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国家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植被
  • 4篇石漠化
  • 3篇水分
  • 2篇演替
  • 2篇幼苗
  • 2篇树种
  • 2篇树种幼苗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自然演替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物种组成
  • 2篇胁迫
  • 2篇喀斯特地区
  • 2篇喀斯特石漠化
  • 2篇喀斯特植被
  • 2篇光合特性
  • 1篇地貌

机构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西南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国林科院

作者

  • 9篇任华东
  • 9篇姚小华
  • 6篇李生
  • 5篇何丙辉
  • 3篇司彬
  • 2篇杨水平
  • 2篇徐利霞
  • 1篇王开良
  • 1篇龚榜初
  • 1篇苏玥
  • 1篇孙凡
  • 1篇徐圣旺

传媒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林业调查规划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滇东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对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12种植被类型进行了石漠化率和植被盖度的季相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封育模式草本阶段(≤3a)、草灌阶段(≤5a)和灌草阶段(≤10a),麻栎纯林(20~30a),混交模式的华山松+麻栎(20~30a和≥30a)、麻栎+大叶栎(≥30a)7种模式的季节性石漠化率与植被盖度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同步发生,关系曲线为"V"字型。封育乔灌阶段(10~20a),华山松纯林(20~30a)和华山松+刺栎(≥30a)混交林的消长关系同时同步出现,前两种模式为"N"字线型,华山松+刺栎为台地线型。封育乔木(20~30a)阶段为消长关系同时同步出现的"N"字线型,滇青冈+刺栎(≥30a)模式的石漠化率与盖度无消长关系。除个别模式由于林龄、树种、配置方式的差异外,其余模式均符合季节性石漠化率与植被盖度的消长关系,线型略有不同。
徐圣旺孙凡姚小华何丙辉任华东李生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植被盖度
富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与治理对策被引量:4
2005年
富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86541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6 6%,为了解石漠化的特点,进行了两条典型线路调查,结果是陡坡比缓坡严重;阳坡比阴坡严重;山顶部位比山脚严重。在分析了石漠化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
王祖芳姚小华任华东
关键词:石漠化喀斯特地貌治理措施岩溶地区
桂西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被引量:16
2008年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除草本层外,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司彬姚小华任华东李生何丙辉
关键词: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旱胁迫条件下3树种幼苗光合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模拟石漠化山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对滇楸、任豆和银荆当年实生幼苗的光合特性以及生理生态适应机制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K,T1,T2,T34个不同处理组,3树种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表观光能利用效率LUE和表观CO2利用效率CUE的平均值均呈显著差异,其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银荆>任豆>滇楸,且各指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在CK组,3树种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异,但在T2组银荆幼苗WUE显著高于任豆和滇楸.在4个不同处理组内,滇楸幼苗的气孔导度Gs显著高于任豆和银荆幼苗.
徐利霞姚小华杨水平李生任华东
关键词:土壤水分乡土树种光合特性
石漠化地区3个树种幼苗在水分胁迫下的光合特性与抗旱性关系被引量:22
2006年
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了翅莢木、滇楸和银荆树3树种当年生实生苗的光合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3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则呈上升的趋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逐渐从典型的单峰型转变成双峰型,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在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引起的:而重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干旱复水后,3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均有明显的恢复。利用隶属函数与反隶属函数法对3个树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为:银荆树>翅莢木>滇楸。
徐利霞杨水平姚小华李生任华东
关键词:光合特性抗旱性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及植被恢复途径探讨被引量:21
2006年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人的干预下,喀斯特地区植被和土壤退化导致的结果。通过回顾国内外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情况,在分析喀斯特植被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基础上,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应该选择合适的树种、合适的造林方式和治理模式,分阶段人为促进封山育林,转移剩余劳动力,用可持续理论引导当地居民逐渐改变古老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司彬何丙辉姚小华任华东
关键词:石漠化植被恢复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4
2006年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并称为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石漠化分布广,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生态治理措施,分别不同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进行分类治理,为改善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李生姚小华任华东龚榜初王开良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
黔中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被引量:18
2008年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司彬姚小华任华东李生何丙辉
关键词: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黔中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分析了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容重和水分等土壤特性的变异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较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天然成熟林的含水量最大,新造林最低;不同坡位之间,以下坡的含水量最大.容重变化与水分含量变化恰好相反.通过研究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年龄植被在不同坡向、坡位、石漠化程度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为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苏玥何丙辉姚小华任华东
关键词:石漠化含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