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2013-3-047)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金旭熊蔚曾敏罗芳吕丰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神经病
  • 2篇神经病理
  • 2篇神经病理性
  • 2篇神经病理性疼...
  • 2篇神经肽
  • 2篇疼痛
  • 2篇注射
  • 2篇焦虑
  • 2篇焦虑行为
  • 2篇病理
  • 2篇病理性
  • 2篇病理性疼痛
  • 1篇血脑
  • 1篇乙醇酸
  • 1篇乳酸
  • 1篇痛行为
  • 1篇内吞
  • 1篇内注射
  • 1篇鞘内
  • 1篇鞘内注射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篇金旭
  • 2篇曾敏
  • 2篇熊蔚
  • 1篇包汉梅
  • 1篇刘天军
  • 1篇吕丰
  • 1篇罗芳

传媒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侧脑室内连续注射神经肽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及焦虑行为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侧脑室内连续注射神经肽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焦虑行为的影响,探讨神经肽S对疼痛和焦虑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Veh组)、假手术神经肽S组(Sham-NPS组)、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组(CCI组)、神经肽S低剂量组(NPSl组,0.1 nmol/L)和神经肽S高剂量组(NPSh组,1 nmol/L),每组8只。制备CCI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左侧侧脑室置入微透析用导针,自术后第8天起每日侧脑室注射相应药物,在术后第14天检测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并通过高架十字迷宫检测焦虑行为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技术检测左侧杏仁核区神经肽S受体(NPSR)的表达。结果与Sham-Veh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14 d出现明显疼痛和焦虑行为(P<0.01),NPSh组明显缓解(P<0.01),NPSl组与CC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织荧光结果显示,与CCI组相比,NPSh组杏仁核区NPSR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神经肽S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逆转CCI大鼠的疼痛和焦虑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杏仁核NPSR上调有关。
金旭曾敏熊蔚罗芳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焦虑侧脑室注射
鞘内注射神经肽S及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行为及焦虑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鞘内注射神经肽S(neuropeptide S,NPS)和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行为及焦虑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NMDA)受体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榨(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动物模型组(CCI组)、神经肽S低剂量组(NPSl组)、神经肽S高剂量组(NPSh组)、加巴喷丁低剂量组(Gbl组)和加巴喷丁高剂量组(Gbh组)。制备CCI动物模型,自术后7d起每日鞘内注射相应药物,在术后14d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foot withdrawal lantency,FWL),并通过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plus-maze,EPM)和旷场试验检测焦虑行为,检测后处死动物,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1,NRl)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14d出现明显疼痛和焦虑行为(P〈0.01),与CCI组大鼠MWT值(2.7±1.3)g和FWL值(3.9±0.6)S比较,NPSh组、Gbl组和Gbh组大鼠14d的MWT值分别为(4.5±1.7)、(5.4±1.0)、(8.1±3.6)g以及FWL值分别为(5.8±1.5)、(6.3±1.2)、(7.6±1.6)S,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置管19d和CCI术后14d对大鼠在EPM实验和旷场试验中的总运动距离和跨越的总格子数没有明显影响;在EPM实验中,只有NPSh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6.3±1.6)和时间占比(22.4±4.3)%与CCI组比较[(2.9±1.5),(10.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Sl组,Gbl组和Gbh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旷场试验中,无论高低剂量,NPS和加巴喷丁组在进入中央�
金旭曾敏熊蔚罗芳
关键词:加巴喷丁神经病理性疼痛焦虑鞘内注射
0X26偶联载内吗啡肽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透血脑屏障机制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 制备新型包载内吗啡肽(EM)的偶联脑主动靶向抗体OX26的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HBPG-PLGA)纳米粒,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MEC)研究其透血脑屏障(BBB)机制.方法 利用新型材料HBPG-PLGA通过复合乳液法制备载EM的纳米粒,在其表面偶联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OX26,通过透射电镜等进行表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不同配方纳米粒透过BBB的机制.结果 制备的载EM HBPG-PLGA纳米粒稳定,电镜下呈核壳结构,平均粒径(170±20) nm,Zeta电位约-27 mV,与OX26抗体的偶联效果较好,药物可以缓慢释放72 h以上.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载EMHBPG-PLG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透BBB能力,其机制与细胞内吞作用有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纳米粒被内吞后,EM与纳米材料在细胞内分离,EM进入BBB,产生药理作用.结论 制备的偶联OX26载EM纳米粒稳定,能达到较好的透BBB作用,其机制与BMEC内吞作用有关,内吞后药物分离,进入脑内产生药理作用.
金旭熊蔚曾敏吕丰包汉梅刘天军
关键词:纳米粒主动靶向内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