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6202120004) 作品数:11 被引量:144 H指数:8 相关作者: 李玲玲 张仁陟 蔡立群 曹文侠 黄高宝 更多>> 相关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19 2012年 基于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系统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加权综合法和加乘法则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敏感地反映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6种不同耕作方式[传统耕作(T)、免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下29项土壤属性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包括团粒结构、全氮、速效氮、有机质、蔗糖酶活性、作物产量、种植纯收益和产投比8项因子的简化评价指标体系。原始评价指标体系下2种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NTS>TS>NTP>NT>TP>T;简化评价指标体系下豌豆→小麦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NTS>TS>NTP>NT>T>TP,而小麦→豌豆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NTS>TS>NT>NTP>T>TP。进一步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的简化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适用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质量评价。 罗珠珠 黄高宝 蔡立群 张仁陟 李玲玲 谢军红关键词:黄土高原 耕作方式 土壤质量 土壤健康 祁连山金强河流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4 2012年 金强河发源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东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庄浪河上游,区内海拔2 950~4 300m。按照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划分对该流域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并与整个祁连山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金强河地区有野生种子植物52科、171属、401种,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优势;金强河流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及各种区系成分相渗透的特点,并形成了一些青藏高原特有成分;流域拥有整个祁连山地区全部属分布区类型,体现了地理成分在属级水平上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植物区系成分以年轻成分为主,中国特有属较少。 曹文侠 徐长林 方强恩 马磊关键词: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区系特征 西部黄土高原苜蓿终止时间对苜蓿-小麦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1 2011年 旱作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西部黄土高原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该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布也非常广泛。持续的作物连作和多年苜蓿种植系统都存在很多问题。雨养农业系统发展的关键是最佳水分利用策略的应用。发展合理的苜蓿-小麦轮作系统对该区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苜蓿终止时间严重影响土壤水分,所以在适宜的时间终止苜蓿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关于苜蓿-小麦轮作中老苜蓿在一年中适宜终止时间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30年老苜蓿布设田间试验,旨在探索老苜蓿地土壤水分状况、苜蓿终止时间和少量氮肥施用对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苜蓿后0~3m土壤水分很少,即便遇到丰水年(2003年),3年的时间都不足以恢复土壤水分。30年苜蓿在一年中春季还是秋季终止对土壤水分状况无显著影响。种植苜蓿30年后杂草竞争力增强,苜蓿干物质和产量水平都相当低,且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无明显响应。由于土壤水分含量太低,后茬春小麦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和苜蓿终止时间也无明显响应。因此,苜蓿持续种植时间太长会耗竭土壤水分,使后茬春小麦对苜蓿在一年中的终止时间及少量的氮肥使用无响应,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土壤含水量。 李玲玲 黄高宝 张仁陟 蔡立群 罗珠珠 晋小军 张恩和 BELLOTTI Bill UNKOVICH Murray关键词:土壤水分 生产力 WUE 保护性耕作对绿洲灌区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2011年 2004—2007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5种耕作模式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SS延缓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延长了其灌浆持续期;NTS及NTSS在冬小麦整个生长期都有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相对生长率(RGR),较高的主茎穗平均灌浆速率和小麦籽粒充实指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最终表现为产量和WUE显著提高。与T相比较,2004—2007年NTS和NTSS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8.6%和23.8%,2005—2007年NTS、NTSS平均WUE分别提高26.8%和16.1%。因此,在沙尘暴发生频繁、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甘肃河西灌区,以免耕秸秆覆盖或免耕立茬的方式种植冬小麦是有利于小麦节水增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李玲玲 黄高宝 秦舒浩 于爱忠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 冬小麦产量 相对生长率 灌浆特性 3种高寒草甸土壤CO_2通量及碳密度差异变化 被引量:3 2013年 在祁连山东缘选择珠芽蓼草甸(P)、针茅草地(S)、杜鹃灌丛草甸(R)3种高寒草甸,利用LI-8100A土壤CO2通量自动测定系统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碳通量的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R>S>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密度降低;土壤CO2通量大小顺序为S>P>R,样地P、S呈单峰变化。峰值均出现于14∶00~15∶00;土壤CO2通量与近地面的空气湿度、碳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近地大气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无明显相关性。 魏巍 曹文侠 张小娇关键词:高寒草甸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碳 气候因子 土壤温度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甘肃农业大学定西旱农综合试验站的2001—2008年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用于安定区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的模拟。模拟不同处理间碳的循环结果显示,秸秆还田或覆盖可提高作物秸秆与根系残留的外源碳携入量,也能提高土壤异氧呼吸对内源碳的消耗。利用DNDC模型以及区域气象、土壤和作物资料,对该区域表层(0~20 cm)农田土壤碳循环进行模拟研究的结果表明,2008年农田土壤(面积为1.2×109 m2)表层(0~20 cm)有机碳总储量为2.8×109 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33 kg.m-2。通过对该区域农田土壤模拟不同碳投入的情景,分析预测2008年至2037年土壤有机碳储量,得出增加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其次为免耕同时增加秸秆还田率50%,而单独实施这两种措施,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速度较慢。 马玉芳 蔡立群 张仁陟关键词:土壤碳循环 DNDC模型 农田土壤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揭示表层土壤对耕作方式的响应,阐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通过研究西北高原干旱区6种不同耕作方式下(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小麦→豌豆轮作长期的试验中0~5 cm、5~10 cm、1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处理的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NT、TS、NTS处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P、NTP处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T处理下,土壤容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T、TS处理下土壤孔隙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NTP有利于土壤中较大粒径结构体的形成,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粒径逐渐增大,TS、NTS有利于表层团粒结构的形成,TP、NTP处理对于5~10 cm土层中土壤团粒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6种耕作方式中,总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和NTP处理总有机碳的含量均相应高于T、TS和TP,其中,NTS处理下总有机碳含量在0~5 cm、5~10 cm、10~30 cm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78、10.36、9.83 g/kg,相对于T处理分别提高了4.46%、14.98%、11.83%。综合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方式对于维持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及总有机碳高效利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巩文峰 李玲玲 张晓萍 史旦旦关键词:传统耕作 保护性耕作 Benefits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ts Progress in China 被引量:15 2011年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has been practised for three decades and has been spread widely. There are many nomenclatures surrounding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nd differ to each other lightly.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is a system approach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high crop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in one word, it is a system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Yet, because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s a knowledge-intensive and a complex system to learn and implement, and also because of traditions of intensive cultivation, adoption rates have been low, since to date, only about seven percent of the world's arable and permanent cropland area is farmed unde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The practice and wider extention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thus requir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s ecological underpinnings in order to manage its various elements for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where the aim is to conserve soil and water and improve sustainability over the long term. This paper described terms related to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presented the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rop productivity, progress and adoption of CA worldwide, emphasized obstacles and possible ways to increase CA adoption to accele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agriculture. LI Ling-ling HUANG Gao-bao ZHANG Ren-zhi Bill Bellotti Guangdi Li Kwong Yin Chan关键词:NO-TILL SUSTAINABILITY 耕作措施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2011年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序列轮作次序下春小麦地、豌豆地生育期内CO2、CH4和N2O通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地和豌豆地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汇的功能。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下,春小麦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03 6、0.221 2、0.241 8、0.224 9,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41 6、-0.078 0、-0.081 8、-0.053 7,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089 1、0.069 2、0.046 1、0.065 6;豌豆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73 6、0.261 6、0.218 1、0.236 0,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55 0、-0.073 7、-0.066 2、-0.054 5,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123 4、0.084 7、0.080 6、0.035 0。少免耕及小麦秸秆覆盖有利于减少土壤CO2排放通量,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及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CH4吸收通量、减少N2O排放通量。综合来看,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春小麦地CO2通量随着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CH4吸收通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而随着土壤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减小。豌豆地CO2通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春小麦地N2O通量则与平均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豌豆地则为极显著正相关。 汪婧 蔡立群 张仁陟 王友玲 董稳军关键词:春小麦 轮作 耕作措施 排放通量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放牧干扰对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地下养分库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2年 采用室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草地不同放牧干扰条件下土壤、根系养分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60%~70%根系聚集于0~10 cm土层,随放牧压力增加活根向土壤深层转移。2)总根系生物量及其C、N、P储量随牧压增加均下降,重牧与轻牧相比C、N、P养分储量分别下降26%、17%、27%;表层单位质量活根C含量轻牧最高、N含量中度放牧最高、P含量重牧最高;死根N、P变化与活根相反。3)随牧压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密度以及N、P速效养分均上升,全磷含量相对稳定,但表层全磷含量下降。数据分析得出,休牧增加了根系生物量的同时,表层土壤根系的C/N、C/P比值升高,N/P比值降低。说明根系对土壤C积累及养分循环起重要作用,而生长季休牧有利于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养分保持,这与高寒地区植物生长缓慢特性相适应。 魏巍 曹文侠 祁娟 张德罡 师尚礼关键词:休牧 放牧干扰 化学计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