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032001)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少喻魏富鑫崔尚斌王乐钟锐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腰椎
  • 6篇退变
  • 5篇椎间盘
  • 4篇椎间盘退变
  • 3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疾病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弓根钉
  • 2篇椎骨
  • 2篇相邻节段
  • 2篇内固定
  • 2篇节段
  • 2篇恒河猴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动物模型构建
  • 1篇胸椎
  • 1篇腰背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刘少喻
  • 5篇王乐
  • 5篇钟锐
  • 5篇崔尚斌
  • 5篇魏富鑫
  • 2篇邹学农
  • 2篇黄阳亮
  • 2篇孙海兴
  • 2篇梁子建
  • 2篇周治宇
  • 2篇梁春祥
  • 2篇潘希敏
  • 1篇蒋盛旦
  • 1篇郭震
  • 1篇陈克冰
  • 1篇谭颖
  • 1篇李浩淼
  • 1篇韩国伟
  • 1篇蒋雷生
  • 1篇王善金

传媒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骨质疏松被引量:6
2012年
背景: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已被证明会表现出明显的骨质疏松及骨关节炎表型。目的:观察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随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退变和骨质疏松的动态变化关系。方法:分别取出生后4,8,12周的骨保护素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及正常对照组小鼠的L3椎体和L4/5椎间盘,运用Micro-CT检测L3椎体松质骨微结构指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L4/5椎间盘形态学,测量椎间盘及软骨终板高度。结果与结论:骨保护素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组L3椎体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体积分数较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较正常小鼠增高(P<0.05)。8周及12周的骨保护素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的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出现退变征象,软骨终板排列不规则,并有骨髓腔组织进入软骨终板及外层纤维环。提示骨保护素基因在维持椎间盘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骨保护素基因缺失后可导致椎间盘退变和椎体骨质疏松。
郝晓东王善金蒋雷生蒋盛旦郭震戴力扬
关键词:骨保护素椎间盘退变骨质疏松基因敲除
Balltip技术置入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评价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与徒手置钉术的比较来评价一种新的椎弓根置钉技术——Ball tip技术置入中上胸椎椎弓根钉的准确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对40例需行中上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患者,术中应用Ball tip技术或徒手置钉技术置入椎弓根钉。椎弓根球形探针包括一个金属球端和一个具有良好弹性的金属柄,金属球端的直径分别有1.5、2.5、3.5 mm 3种。Ball tip技术要点:按标准椎弓根钉进钉点定位,高速磨钻钻孔去除皮质,将椎弓根球形探针按直径从小到大依次缓慢敲入椎弓根内直至达到椎体前方骨皮质。术后采用CT扫描评价椎弓根钉钉道情况。同样方法评价同期徒手置钉组。【结果】采用Ball tip技术共置入104枚椎弓根钉,传统徒手技术置入98枚。术后CT扫描显示Ball tip组胸椎椎弓根钉钉道准确率为84.6%,16枚(15.4%)螺钉出现置钉不良,其中3枚(2.9%)穿透椎弓根内侧骨皮质;6枚(5.8%)穿透椎弓根外侧骨皮质;7枚(6.7%)穿透椎体前壁骨皮质。徒手置钉组准确率为65.3%,共有34枚(34.7%)置钉不良螺钉,其中10枚(10.2%)穿透椎弓根内侧骨皮质;16枚(16.3%)穿透椎弓根外侧骨皮质;8枚(8.2%)穿透椎体前壁骨皮质。两组置钉准确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外侧骨皮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与徒手置钉技术相比,Ball tip置钉技术,可更准确地置入中上胸椎椎弓根钉,减少因螺钉误置所导致的术后并发症。
梁春祥李浩淼陈克冰刘少喻韩国伟谭颖
关键词:BALL椎弓根钉胸椎徒手
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T1p-MRI技术评估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只雌性恒河猴,年龄4~20岁,平均10.9岁;体重5.3~10.8kg,平均7.4kg。采用Osteocore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4.5,及双髋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采用1.5Tesla磁共振仪对L4.5,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并测定其T1P弛豫时间(T1P值)。分析TID值及Pfirrmarm分级与年龄、体重及腰椎、髋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腰椎骨密度值为(0.64±0.17)g/cm2,髋骨ward三角区为(0.67±0.19)g/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93,P=0.128)。L4、5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标准: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5例。腰椎间盘T1p值为(104.08±18.65)ms,Ⅰ、Ⅱ、Ⅲ级分别为(121.31±13.44)、(104.73±15.01)、(77.41±11.87)ms。腰椎间盘Tip值与年龄、腰椎及髋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均成负相关,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以上指标均成正相关;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腰椎间盘T1p值成负相关。结论腰椎间盘T1p值可作为椎间盘退变的量化评价指标,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成正相关关系。
魏富鑫钟锐王乐崔尚斌刘少喻邹学农周治宇梁子建
关键词:腰椎骨密度椎间盘退变恒河猴
恒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建立恒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并通过T1ρ自旋锁定成像和T2-mapping技术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选取12只健康雌性恒河猴,年龄4~6岁,体重4.4~6.1 kg。每只设L5、6椎间盘作为实验组,L4、5椎间盘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于椎间盘相邻的上、下软骨终板下骨各缓慢注射平阳霉素(2 mg/mL)1 mL,对照组各注射生理盐水1 mL。于术前及术后1、4、12周采用MRI T1ρ和T2-mapping技术量化评估退变进程,术后4、12周取材行HE染色观察。结果 对照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T1ρ、T2 map弛豫时间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1ρ弛豫时间值于术后4周明显下降,4、12周与术前及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 map弛豫时间值于术后12周明显下降,与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间除术后4、12周T1ρ弛豫时间值及术后12周T2 map弛豫时间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以及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T2WI轴位髓核高信号区面积占整个椎间盘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对照组各时间点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结构未见异常。实验组术后4周椎间盘髓核细胞数目减少、排列不规则;12周椎间盘髓核纤维化,内层纤维环出现裂隙改变。结论 经椎体终板下骨注射平阳霉素可获得可靠的怛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T1ρ自旋锁定成像和T2-mapping可作为椎间盘早期退变的量化评价指标。
魏富鑫王乐周治宇崔尚斌刘少喻邹学农钟锐梁子建
关键词:恒河猴
T1ρ-MRI技术评价腰椎不同内固定方式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T1ρ-MRI技术定量评价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L4/5退变性失稳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LIF组和Wallis组,分别为22例和20例。通过T1ρ-MRI技术以及拍摄X线片,测量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24个月。【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Wallis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ODI、JOA评分改善率以及L3/4节段影像学退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L3/4椎间盘T1ρ值末次随访均存在下降趋势,且PLIF变化值明显大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LIF术式相比,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具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且可显著延缓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中PG退变趋势,但两者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魏富鑫钟锐王乐刘少喻崔尚斌潘希敏孙海兴黄阳亮
关键词:磁共振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内固定腰椎
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一生中有超过70%的人出现过下腰背疼痛.椎间盘退变和突出被认为是造成急慢性下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1].众所周知,椎间盘退变是伴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个生理过程,有学者认为其早期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病理改变导致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生.然而,目前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仍尚未阐明,因此还缺乏有效针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人源实验素材难以获取,建立一种可靠的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不仅是研究退变机制的重要途径,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现对构建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文献作一综述.
钟锐刘少喻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标准治疗方案生理过程
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评价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12月,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9~75岁,平均47.2岁。病程6~25个月,平均12.8个月。腰椎间盘突出伴失稳14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5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1年复发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单节段固定28例,其中L4、521例,L5、S16例,L5、61例(骶椎腰化患者);双节段固定5例,均为L3、4、L4、5。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5~53个月,平均32.3个月。除1例因术后Cage移位改行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断钉、Cage移位或椎间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X线片示除1例Cage移位导致植骨融合失败外,余均达椎间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2周评分显著改善(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4.0%±10.1%和83.6%±9.4%。结论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小创伤,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的有效方法之一。
魏富鑫刘少喻崔尚斌王乐梁春祥龙厚清黄阳亮
关键词:椎弓根钉内固定
腰椎融合/非融合技术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lp-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lp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_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lp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ip值分别为115.4±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问盘T113值分别为951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ip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O.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问盘Tlp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2),而L
魏富鑫钟锐潘希敏孙海兴王乐崔尚斌刘少喻
关键词:腰椎相邻节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