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8)
-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王文仁石芳纪建功薛小明刘凡更多>>
- 相关机构:河西学院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肃州老曲子的传承发展及基本特点的初步考察(下)
- 2014年
- 肃州老曲子在旧时称"念曲子",因甘肃酒泉古称"肃州"而得名。其形成的确切年代最晚可推至清康熙年间,至中华民国达到鼎盛时期。发展至"文革"时期遭禁唱,从此一蹶不振,至今仍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肃州老曲子自形成至清乾隆时期,一直保留着说唱曲艺的特征,并与河西民间小戏结伴而行。当发展至嘉庆年间,又与河西民间小戏融合渗透,显现出民间小戏的特征。至光绪年间,其小曲戏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肃州老曲子以曲唱形式散见于民间。文章通过对肃州老曲子传承发展脉络的梳理,试图说明其"说唱"、"演唱"、"曲唱"等特点的演变过程。
- 王文仁石芳
- 关键词:传承发展民间小戏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现状与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采用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卷对我省四所高职院校36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方法能力方面总体不容乐观,其中尤以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两方面亟需加强培养;性别、专业、年级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这些变量和生源地、是否独生在自我学习与数字应用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薛小明刘凡
-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 河西眉户戏流传现状调查及基本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眉户戏自传入河西走廊以来,就与当地传统民间小戏融合渗透,受到了河西民众的普遍喜爱,成为河西走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普及最深的外来剧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虽然河西眉户戏与陕西眉户戏在内容题材、行当角色及表演等方面的特点基本相同,但由于受"错用乡语"、"音随地改"等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曲牌运用、曲调特点、音乐情绪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眉户戏也因此在河西走廊不断地发展与演变,成为河西走廊民间一个独立的地方剧种。
- 纪建功王文仁
- 肃州老曲子的传承发展及基本特点的初步考察(上)
- 2014年
- 肃州老曲子在旧时称"念曲子",因甘肃酒泉古称"肃州"而得名。其形成于清康熙年间,至中华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发展至"文革"时期造禁唱,从此一蹶不振,至今仍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肃州老曲子自形成至清乾隆时期,一直保留着说唱曲艺的特征,并与河西民间小戏结伴而行。当发展至嘉庆年间,又与河西民间小戏融合渗透,显现出民间小戏的特征。至光绪年间,其小曲戏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二十世纪90年代末至今,肃州老曲子以曲唱形式散见于民间。本文通过对肃州老曲子传承发展脉络的梳理,试图说明其"说唱"、"演唱"、"曲唱"等特点的演变过程。
- 王文仁石芳
- 关键词: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