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ZJ009)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盖建民孙伟杰李海林杨子路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道教
  • 2篇地理
  • 2篇星占
  • 2篇天文
  • 2篇文化
  • 1篇道观
  • 1篇道教建筑
  • 1篇道教文化
  • 1篇道士
  • 1篇地理思想
  • 1篇雕版
  • 1篇雕版印刷
  • 1篇洞天
  • 1篇洞天福地
  • 1篇新论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旨趣
  • 1篇衍变
  • 1篇优秀传统文化
  • 1篇宇宙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4篇盖建民
  • 3篇孙伟杰
  • 2篇李海林

传媒

  • 5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哲学史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道教之道与科学之道新论被引量:3
2017年
道教之道,既是宗教之道,又是自然之道,也是科学之道。道教不但在天文历法、地理、化学、医学、数理及生物生命科学方面有许多具体而微的科学贡献,在自然探索的思维方法与思维模式上也孕育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科学之道,主要有:"仰观俯察""观变察机"的观察思维、"参验"与"勤求试之"的实验思维、"博闻善择""由易及难"的认知思维、"精辩玄赜""析理入微"的逻辑思维等四个方面,这种科学之道乃是道教人士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体悟人与万物之理活动中积淀形成的道教科学思维方法,是道教在认识自然和探索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逐步孕育的,道教对天地自然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古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其精华也给现代人以许多启迪,可为现代人处理好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关系提供某种借鉴。
盖建民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被引量:3
2019年
道教建筑并非于某个时点上突然出现,而是有着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也绝不是沿着某一路径作线性的衍化。从整个发展历程上把握,道教建筑的衍化呈现出有章可循的脉络特征,大体上说,道教建筑经历了由早期道人们用于修炼的山中石室到汉末五斗米教“领户化民”的教区,又到魏晋“斋戒致诚”之所的靖室,再到南北朝时期“以道化民”“招揽幽逸”的道观和道馆,最后到隋唐国家祭祀及祀神之用的宫观这一衍变过程。
王鲁辛
关键词:道教建筑道观宫观
再论新时代道教文化现代性诠释的机与理——从萧萐父先生的学术旨趣说开去被引量:1
2019年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萧萐父先生曾在四川求学任教,为当代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萧先生一贯的学术旨趣。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新时代对道教文化作出现代性诠释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萧萐父先生的学术旨趣以及一些具体的科学论断出发,在学理上回答新时代对道教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的理论依据、解读方向、以及具体途径等问题。我们认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是道教文化现代性诠释内蕴的理论根据,同时这种诠释应以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调适为解读方向,提倡仙寿合修,从医学养生学视角诠释“神仙信仰”为关键途径。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盖建民刘雪涛
关键词:道教文化
六朝“浑天说”思想与葛洪神学宇宙论的构建被引量:4
2016年
六朝时期,江南地区"浑天说"理论十分流行,这一学说对久居江南的道徒葛洪深有影响。葛洪在《枕中书》中对"浑天说"思想以及与浑天思想密切相关的"盘古神话"进行改造塑形,构建出以"元始天王"作为主神的神学宇宙论,以区别于传统天师道的"太上老君"主神,这一融合改造过程在扩大葛氏道派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凸显了地域、家学、师承在宗派整合过程中的特殊影响。
孙伟杰
关键词:六朝浑天说
斋醮与星命:杜光庭《广成集》所见天文星占文化述论被引量:6
2016年
杜光庭活跃于唐末、前蜀两朝,《广成集》中保留有大量其为王侯将相、信道民众所作的斋醮词,文辞中不仅显示出唐时流行的十神太一、天文分野等多种天文术数思想的浸润,也透露出外来十一曜行年星命说的渗透;斋醮词中不同占卜方法的叠加运用,一方面表明杜光庭对于天文术数文化的精通,另一方面凸显了斋醮仪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彰显道教仪式的救度功能;其目的除了为个人休咎祈福袪灾之外,还折射出为王权神圣性服务的政治理想;而唐末成都府雕版印刷的历日或许是杜光庭吸取星命思想的来源之一,反映了唐末宗教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历史面相。
孙伟杰盖建民
关键词:天文星占雕版印刷
道教洞天福地形成新考被引量:10
2014年
洞天福地是道教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洞天和福地是其两个核心概念。在早期道书里,"洞天"和"福地"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洞天福地"作为一个整体,不是两部分简单的相加,其形成过程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洞天"和"福地"的形成史,而是"福地"与其他要素所建立起来的基本框架和"洞天"进一步结合的结果。与此同时,洞天福地的形成不仅跟上清派有关,跟灵宝派关系也十分密切。
李海林
关键词:洞天福地
黄道十二宫与道教关系考论被引量:6
2015年
在古代,天文学与星占学的分野十分模糊,两者几乎可以并行而论。在古人看来,天文(星占)学不仅仅是观测记录天体运行的一门纯粹技术,更是一种与政治得失、个人休咎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古代中西方对此的认识基本一致。黄道十二宫作为西方天文星占学的基本理念,发源于巴比伦,完成于希腊,后由希腊东传印度,影响广及欧亚。黄道十二宫原是西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带)上的运动位置而拟定的称谓,与中国古代以赤道观测为基础的天文历法学相互区别,独立发展。
孙伟杰盖建民
关键词:考论道教天文学中西方星占
上清派“法物”之道教义涵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上清派经典中之“法物”约有二义:一是在授受经典、符箓之时,按照科仪之“法规”要求而与神灵订立盟约所需之“盟信法物”;二是以修道“方法”为中心所置办之“法物”。其中“盟信法物”亦称“信物”,根据授受经、符之不同,相应的信物在形状、材料、数量要求上亦各不同,但共同体现了“信以誓心”的思想;修道所需之“法物”则以“法服”“书符材料”为主,其制作方式体现出“数”与“道”相通、“色”与“炁”相应的思想。
盖建民王昊
相与为一——宋末道士郑思肖地理思想
2016年
宋末元初道士郑思肖的地理思想从内容上看,是关于堪舆、地表以及记载一些地方风土人情的思想或资料,其中堪舆思想最具特色,以"真阳生意"为核心,真阳为体,生意为用,体用不相离,"真阳生意"是天地人的命蒂,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寻龙、察砂、点穴、观水、立向等问题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从特点上看,是三教合一、人体与天地相统一、信仰与爱国情操相结合的地理观。
李海林
关键词:郑思肖堪舆
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宗与天师道关系新探被引量:4
2014年
金丹派南宗与南方的符箓派道教特别是龙虎山天师道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南宗"内修金丹,外用符箓"的修行方面,而且集中体现于南宗宗教制度、科仪教规、人员交往和道脉传承上:南宗传教制度沿袭早期天师道"二十四治"制度,白玉蟾师徒各自都设有主治的"靖";白玉蟾曾到访过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作有《上清集》,与江西龙虎山天师多有往来;白玉蟾与閤皂宗道士有密切交往,曾造访閤皂宗,并作《閤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和《心远堂记》;白玉蟾金丹派南宗多袭正一之风。
盖建民
关键词:白玉蟾天师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