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KG001)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5
相关作者:魏东胡耀武朱泓邵会秋张昕煜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墓地
  • 3篇同位素
  • 3篇人骨
  • 3篇稳定同位素
  • 2篇同位素分析
  • 2篇青铜
  • 2篇青铜时代
  • 2篇稳定同位素分...
  • 2篇考古
  • 2篇N
  • 1篇东西方文化交...
  • 1篇东周
  • 1篇东周时期
  • 1篇伊朗人
  • 1篇遗存
  • 1篇遗址
  • 1篇战国
  • 1篇战国时期
  • 1篇陶器
  • 1篇农业

机构

  • 8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新疆文物考古...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教育部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文物信息...

作者

  • 6篇魏东
  • 3篇胡耀武
  • 2篇邵会秋
  • 2篇朱泓
  • 1篇赵永生
  • 1篇曾雯
  • 1篇蒋刚
  • 1篇索明杰
  • 1篇陆韵语
  • 1篇杨建华
  • 1篇聂颖
  • 1篇张昕煜
  • 1篇张旭
  • 1篇王婷婷
  • 1篇张琳琳
  • 1篇孙晓晔
  • 1篇刘晓迪

传媒

  • 3篇人类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西域研究
  • 1篇中国博物馆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边疆考古研究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人群和文化融合进程中的农业经济——以和林格尔大堡山墓地人骨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被引量:8
2018年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竞相角逐的舞台.在该地存在的多人群并存、文化并举的基本格局,随着战国中晚期赵、秦等诸侯国势力的北扩,转变为中原文化日益繁盛之势.中原地区特有的农耕经济(如粟作农业),究竟对内蒙古中南部的人群和文化融合是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仍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为此,本文以和林格尔地区战国晚期大堡山墓地出土的41例人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先民的食物中包含了较大量的C_4类动物蛋白.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大堡山先民以粟作农业(包括粟类作物和以粟类作物副产品为食的动物)为基础,兼营牧业生产,其生活方式体现了战国晚期中原农业文明对内蒙古中南部的全面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已发表的人骨胶原C、N稳定同位素数据发现,粟作农业在东周时期和林格尔地区人群与文化融合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张昕煜张旭索明杰魏东胡耀武
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与空首斧的传布被引量:6
2011年
塞伊玛一图尔宾诺遗存(Seima-Turbino)是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考古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最早1912年塞伊玛墓地的发掘至今,很多学者对该类型遗存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然而由于早先的发掘是非专业的,对墓地本身破坏严重,随葬品都失去了出土位置等详细信息,而后来的发现也多为零星采集,少有完整的墓地资料发表,所以虽然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很长一段时间相关研究一直不能够深入。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学者切尔内赫对塞伊玛—图尔宾诺类型遗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塞伊玛—图尔宾诺跨文化现象的概念。近些年来的研究也都是在切尔内赫的成果基础之上进行的。最近,切尔内赫相关专著《欧亚大陆北部的古代冶金: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一书被译成中文,这为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就是以此为基础。
邵会秋杨建华
关键词:空首青铜时代青铜文化
关于草原考古的几个问题——从库兹米娜《印度—伊朗人的起源》一书谈起被引量:1
2012年
爱莱娜·库兹米娜的著作《印度—伊朗人的起源》以考古学为基础,综合了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和人种学等大量的相关资料,给读者展示出了公元前2千纪草原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动态画卷。本文对书中的主要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对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和安德罗诺沃的扩张、畜牧文化向游牧文化的转变、草原青铜文化的绝对年代与碳十四测年、印度—伊朗人与吐火罗人四个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邵会秋
关键词:青铜时代
新疆下坂地墓地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3500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被引量:10
2016年
公元前2千纪下半叶,以蒙古人种、粟作农业(包括粟和黍)、彩陶等为特征的东方人群已到达新疆中部,并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等西方文明发生碰撞、交流甚至融合.然而,受益于新的考古发现,以粟黍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要素在公元前3千纪~前2千纪时已传播至哈萨克斯坦、希腊、意大利等地.作为文化传播十字路口的帕米尔高原,其人群何时开始食用粟黍,东西方文化交流是否存在更早的迹象,尚缺乏佐证.为此,本文通过对新疆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公元前1500~前600年)出土的人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下坂地墓地先民的食物结构,虽以C_3类的动物蛋白为主,但也不乏少许C_4类,在个别个体中,C_4类甚至占较大比例.结合考古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先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为畜牧或半游牧业,但麦作及粟作农业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下坂地墓地的部分先民可能已开始食用粟类作物,这暗示了东方文化因素在帕米尔高原东端,即新疆西南部出现的时间可早至公元前1500年前后.
张昕煜魏东吴勇聂颖胡耀武
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颅骨的测量性状被引量:8
2012年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地区天山北路青铜时代墓地颅骨测量性状的研究。文中公布了24例天山北路墓地古代人群77项颅骨测量性状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男、女两性的测量性状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相关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该人群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共性的体质特征,但人群内部也存在些许差异,尤其是在男性个体数据之中。二是该人群是由分别具有东、西方体质特征的祖先人群混杂融合而成,是处于当时大人种分布过渡地带的过渡人群。
魏东赵永生常喜恩朱泓
关键词:表现型
河套东部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地的分期及相关问题被引量:3
2013年
根据陶器类型学分析,河套东部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遗存可以分成六期,时间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这些墓葬遗存可以分成四大类,相互之间存在四个层次的关系。从陶器的联系来看,河套东部地区春秋战国遗存与属于燕文化区的冀北地区的文化联系较为密切,和晋文化区联系较少。
蒋刚陆韵语
关键词:墓地陶器
古代人类遗骸标本陈列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2013年
我国博物馆的古代人类遗骸陈列中,普遍存在主题不突出、缺乏科学复原的准确性、信息含量偏低,遗骸保存情况欠佳等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陈列设计中体现的科学性和信息含量,充分认识到在主题不同的陈列中人类遗骸的地位与作用。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应针对不同主题所要重点传达的信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高古代人类遗骸所传达的信息含量。
魏东孙晓晔张琳琳
关键词:陈列设计藏品信息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in central-south, Inner Mongolia: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human bones from the Dabaoshan cemetery, Helingee被引量:1
2018年
Central-south Inner Mongolia, China,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 and nomadic pastoralists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770–256 BC). The previous pattern of multiple cultures and diverse ethnic groups has been transformed to the increasingly dominated cultural system of Central Plain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en the states of Zhao and Qin have conquered the most parts of central-south Inner Mongolia.However, the variation of subsistence strategies during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has never been evaluated. Particularly,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entral Plain cultures,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millet agriculture is still unknown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integration and culture interaction. Thus, to explore the shift of subsistence pattern,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bone collagen from Dabaoshan site(410–180 BC) have been performed. The isotopic result indicates a large amount of C_4-based animal protein consumed by Dabaoshan humans.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backgrounds, we propose the Dabaoshan persons intensively relied on the millet agriculture and developed the agro-pastoral economy, which hinted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s from Central plain civilizations in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urther compared with other published isotopic data in the same region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we suggest the millet agriculture has played the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integration and culture fusion in central-south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ZHANG XinYuZHANG XuSUO MingJieWEI DongHU YaoWu
小河沿文化先民生活方式初探:以河北姜家梁遗址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小河沿文化先民的粟作农业活动减弱,导致其文化较红山文化出现衰落的迹象。本文对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类型)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先民骨胶原的δ^(13)C均值(-7.0±0.3‰,n=25)和δ^(15)N均值(8.8±0.4‰,n=25),均显示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以之为食的动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居重要地位;男、女性的δ^(13)C值也略存差异,表明女性从事更多的采集业。尤为重要的是,与红山文化人骨的同位素数据比较分析显示,以姜家梁遗址为代表的小河沿文化早期,粟作农业依然较为发达。显然,小河沿文化衰落的真正之谜,仍需加以认真探索。
刘晓迪王婷婷魏东胡耀武
新疆哈密黑沟梁墓地出土人骨的创伤、病理及异常形态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黑沟梁墓地古代人骨的病理、创伤及异常形态的综合研究。通过检查,笔者发现齿科疾病、关节疾病、创伤等病理现象在该人群中都有一定频率的出现。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病理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反映出该批人群的生活状况做出推论。文中同时对骨骼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尝试性分析和讨论。
魏东曾雯常喜恩朱泓
关键词:人骨创伤病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