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104608) 作品数:5 被引量:37 H指数:3 相关作者: 黄东生 彭焰 梁安靖 贺宪 张新亮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腰腿痛患者中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局限性高信号区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中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MRI)局限性高信号区(HIZ)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发生HIZ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因腰腿痛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628例。分析HIZ在年龄、椎间盘节段和椎间盘退变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628例患者3140个椎间盘中,172例(27.39%,172/628)206个椎间盘(6.56%,206,3140)存在HIZ。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HIZ的发生率分别为26.38%(86/326)和28.48%(86/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40-49岁是HIZ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40.22%(72/179)]。椎间盘节段存在HIZ的发生率:L1-2 0.80%(5/628)、L2-3 2.07%(13/628)、L3-4 2.07%(13/628)、L4-5 14.01%(88/628)、L5-S1 13.85%(87,628)。有和无HIZ时椎间盘退变程度≥Ⅳ级者的发生率分别为49.03%(101/206)及23.76%(697/2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节段与HIZ均具有相关性(r=-0.040,P=0.025;r=0.217,P<0.01;r=0.179,P<0.01)。结论腰腿痛患者中腰椎间盘MRI发生HIZ与年龄、椎间盘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HIZ最常发生于L4-5和L5-S1节段,40-49岁是高发年龄段。 贺宪 梁安靖 彭焰 高文杰 梁国彦 黄东生关键词:腰痛 椎间盘 腰痛患者下腰椎MRI上Modic改变与高信号区的发生情况及意义 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下腰椎MRI上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对511例腰痛患者(男263例,女248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腰椎MRI上L4,5和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H1Z进行评估,统计两者及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的发生率。将有Modic改变和,或HIZ的椎间盘分为Modie组、Modie—HIZ组、HIZ组,比较3组的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程度、腰痛VAS和ODI评分。结果:511例患者中,190例(37.18%)209个节段有Modie改变,127例(24.85%)142个椎间盘有HIZ.18例(3.52%)18个节段出现Modie改变和HIZ共存的现象。HIZ组、Modie—HIZ组和Modic组分别为89例(124个节段)、18例(18个节段)、152例(191个节段),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6.0±11.0岁、49.2±9.2岁和53.5±10.6岁,仅HIZ组和Mo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平均高度分别为9.93±2.46mm、8.73±2.45mm和7.57±2.21mm,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椎间盘退变分级均≥Ⅲ级,其中Ⅳ级+V级退变率分别为48.39%、72.22%和75.92%,仅HIZ组与Modie组、Modie—HI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分别为8.39±0.32分、8.45±0.30分、8.61±0.54分,ODI评分分别为38.22±4.23分、38.45±4.16分、39.18±3.53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痛患者下腰椎Modic改变和HIZ的发生率较高,但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的发生率低,当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时腰痛并不会明显加重。 贺宪 彭焰 梁安靖 张新亮 黄东生关键词:腰痛 MRI MODIC改变 高信号区 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局限性高信号区的临床意义 2012年 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MRI检查中,常可发现椎间盘后缘纤维环上出现圆形或线状的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 .HIZ)。这种变化初始时并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992年Aprill等对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笔者就腰椎间盘矢状位MRIT2加权像局限性高信号区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贺宪 黄东生关键词:T2加权像 高信号区 腰椎间盘 矢状位 腰椎退变性疾病 纤维环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628例患者(年龄14~85岁,平均50岁;男326例,女302例)腰椎MRI上L3、4~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评估,统计两者的相关性。将单节段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者分为A组(仅该节段有Modic改变)和B组(任一节段均无Modic改变)。统计两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腰痛程度。[结果]在1 844个腰椎间盘中,椎间盘无突出组、轻度突出组、中度突出组和重度突出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83%、23.66%、42.72%和5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r=0.344,P<0.01)。A、B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和3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当腰椎间盘突出合并Modic改变特别是I型改变时,下腰痛的发生率增加。 贺宪 梁安靖 彭焰 张新亮 张良明 黄东生关键词:MODIC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 下腰痛 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及其对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测定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并探讨其对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测定的影响。方法收集80名健康汉族人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长度酶切法测定80名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换用常规引物再次测定上述标本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及两次测定的BsmⅠ位点的一致性。结果测得TruⅠ基因型频率为TT68.7%,Tt26.3%,tt5.0%;同一PCR片段上测得BsmⅠ位点基因型频率为BB6.2%,Bb52.5%,bb41.3%,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换用常规引物测定同批标本BsmⅠ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为BB20.0%,Bb26.2%,bb53.8%,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13.29,P〈0.01)。与第1次测定相比,有22个标本基因型由Bb型变成BB型或bb型,发生基因型丢失。结论汉族人VDR基因存在TruⅠ多态性,其多态性分布与其它种族不同;Tru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引起BsmⅠ位点多态性测定时等位基因的丢失。 陈为坚 叶伟 苏培强 丁悦 彭焰 梁安靖 黄东生 李贵涛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维生素D受体基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