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30103)

作品数:21 被引量:276H指数:12
相关作者:鹿化煜弋双文徐志伟周亚利陈英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沙地
  • 6篇盛冰期
  • 6篇末次盛冰期
  • 6篇冰期
  • 5篇暖期
  • 5篇全新世
  • 5篇全新世大暖期
  • 5篇大暖期
  • 4篇气候
  • 3篇地表
  • 3篇光释光
  • 2篇第四纪
  • 2篇释光测年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科尔沁沙地
  • 2篇库姆塔格沙漠
  • 2篇黄土堆积
  • 2篇浑善达克

机构

  • 18篇南京大学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康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14篇鹿化煜
  • 6篇弋双文
  • 5篇徐志伟
  • 4篇曾琳
  • 4篇陈英勇
  • 4篇张燕
  • 4篇周亚利
  • 3篇朱芳莹
  • 3篇王晓勇
  • 3篇王先彦
  • 2篇李郎平
  • 2篇张瀚之
  • 2篇翟秀敏
  • 1篇张恩楼
  • 1篇周亮
  • 1篇东丽娜
  • 1篇卢琦
  • 1篇周兵兵
  • 1篇韩志勇
  • 1篇刘宏宜

传媒

  • 10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Scienc...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河南科学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4
  • 1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新生代东亚气候变化:进展与问题被引量:27
2013年
晚新生代东亚季风和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生长、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但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晚新生代东亚气候研究方面的新结果,讨论了亚洲季风和干旱气候阶段性和周期性演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亚气候变化与全球冰量/温度变化、高原隆升等的联系.我们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隆升驱动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晚新生代以来东亚气候演化过程,全球冰量和北半球温度变化在驱动东亚气候阶段性变化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此外,晚新生代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东亚气候大尺度演化的影响值得进一步重视,它可能是通过影响全球温度的波动和高纬/低纬的温度梯度,进而驱动热带辐合带(ITCZ)和季风气候带摆动,来影响东亚季风和干旱气候的演化的.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格外重视地质记录与数值模拟的结合.其中,古气候变化的高精度定量记录、区域异同及高原不同区域差别隆升的环境效应可能是突破点之一.
鹿化煜郭正堂
关键词:东亚气候青藏高原大气CO2晚新生代
新疆农业供养能力的时空演变
2014年
为了了解新疆农业供养能力的时空演变,按获取能量的不同标准计算了新疆1955—2011年农业供养能力。根据各地农业供养能力的差异,划分出3个地区:南疆地区总供养能力达到小康水平,但动物性农产品供养能力不足;北疆一区供养能力不足,植物性和动物性农产品均存在缺口;北疆二区的植物性和动物性农产品都有富余。为了提高新疆农业供养能力,需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调整农业结构,以强补弱,保护生态,提高农业综合产出。
帕热地古丽.阿布力米提许晨张燕
关键词:农产品
轨道调谐建立西宁厚层黄土堆积时间标尺的探索被引量:1
2010年
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的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对西宁泮子山厚层黄土钻孔(181.7m)进行了间隔5cm的采样,在实验室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粒度,以粒度和北半球高纬太阳辐射数据为材料,选择古地磁年龄作为独立年代控制点,采用改进的自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西宁黄土早更新世以来天文轨道调谐的时间标尺。调谐后的粒度时间序列与ETP曲线在轨道周期上高度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轨道调谐方法建立西宁厚层黄土堆积年代标尺的可行性。泮子山厚层黄土的沉积速率在1.0Ma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1.0Ma以来沉积速率的相对高值可能反映了粉尘源区的干旱化程度增强,也指示了亚洲中部和青藏高原干旱环境的急剧发展。西宁厚层黄土年代标尺的建立,对深入认识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过程和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具有积极意义。
胡挺鹿化煜王先彦王晓勇弋双文孙雪峰
关键词:粒度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Inversion of the asymmetry factor for desert areas of China被引量:2
2010年
Deserts,which have high surface albedo and wide area,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earth system.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esearch of surface radiation and energy balance to understand the anisotropic scattering of desert areas.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angle remote sensing made possible the inversion of the anisotropic scattering of desert areas at the regional or global scale.Firstly,this paper explored the accuracy of the inversion of asymmetry factor using the Hapke model and the simulated single-and multi-phase MISR data.Based on the results,the asymmetry factor of representative surface of desert areas in northwestern China was retrieved.The values of the asymmetry factor retrieved from MISR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retrieved from the laboratory dat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ngle-phase MISR data could be used for the inversion of asymmetry parameter of desert areas.The sign of the asymmetry parameter for th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was positive,which suggests that the surface of laboratory samples is forward scattering.The sign of the asymmetry parameter for MISR data was negative;that is,it is backscattering.The values of the asymmetry parameters retrieved from MISR data were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land surface.At Loulan,where the surface was smoother than other sites,retrieved values exhibited the largest negative values of asymmetry factor,suggesting the strongest backscattering.The sand dune area of the Kumtag Desert,which has the greatest roughness,had only slightly negative asymmetry factor values.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t the sensor scale,a rough surface(e.g.,dune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more backscattering than a smooth surface.This finding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empirical methods(e.g.,using the normalized index of backward-scattered radiance minus forward-scattered radiance as an indicator of surface roughness),which should be used carefully for analyzing surface roughness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WU YunZhaoLU HuaYuLIU Qiang
关键词:MISRPARAMETERINVERSIONDESERTREMOTE
中国房地产业经济效应的省域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文章采用中国各省区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I-O模型计算中国30省区房地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完全分配系数、关联效应、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应6个指标,综合分析了各省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经济效应的省域差异。各省区房地产业发展整体上并未体现出其"地方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但房地产业经济效应的省域差异明显:房地产业在上海、北京和天津等6省区属于主导产业,安徽、河北和内蒙古等9省区属于支柱产业,在吉林属于朝阳产业,而在广西、新疆和青海等其他14省区属于欠发展产业。
周兵兵代云开张燕
关键词:省域差异经济效应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北方沙地古气候定量重建初探被引量:18
2013年
中国北方典型沙地处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半干旱气候带,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本文对已有的该区域古气候记录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对末次盛冰期与全新世大暖期两个特征时间段的古温度与古降雨量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化重建,获得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约26—16ka)温度降低了5—11oc,变率为60%~200%,降温极值在黄土高原南缘;降雨量减少180~350mm,变率为50%左右,东北地区降雨量变化不大。在全新世大暖期(约9~5ka),温度升高了1.0—3.5℃,变率为20%-130%;降雨量增加了30~400mm,变率为10%-120%,其中存在一些需剔除的奇异点,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降雨量增幅有加大趋势。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古气候变化机理、检验东亚季风区古气候数值模拟结果等提供了定量化数据。
俞凯峰鹿化煜Frank LehmkuhlVeit Nottebaum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
不同时间尺度洛川塬地貌演化与侵蚀量估算被引量:12
2012年
黄土高原降雨集中与黄土沉积松散等特性,使地表侵蚀严重。洛川塬作为黄土高原中部典型的地貌体,堆积了完整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成为揭示我国乃至东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地质记录。另一方面,现在洛川塬遭受强烈侵蚀作用,沟谷密度大于2km/km^2。对洛川塬地质时期侵蚀程度的定量认识有助于全面理解黄土高原堆积和侵蚀过程,进而定量判断在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下黄土高原侵蚀的未来趋势。本文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在定量提取地貌数据和获得侵蚀期年代的基础上,分析了洛川塬地貌特征和具代表性的黑木沟侵蚀状况,认为洛川塬已经进入地貌发育的壮年时期。通过地统计方法中的空间插值恢复古地形面,得到洛川塬自550ka以来平均侵蚀模数约为272.6t/km^2·a,黑木沟自250ka以来侵蚀模数为464.1t/km^2·a;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得到洛川塬现在的侵蚀模数达到4389t/km^2·a。这些结果显示,现代洛川塬的侵蚀强度是550ka以来平均侵蚀强度的16倍。本文从定量的角度证明,人类的土地利用等加强了水土流失强度。
翟秀敏鹿化煜李郎平汤国安
关键词:流域
浑善达克沙地地表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植被-气候的关系被引量:14
2013年
研究现代地表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与植被-气候的关系,对于重建过去气候变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气候变化幅度大、生态环境脆弱的浑善达克沙地,尚缺少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对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全面采样,对42个地表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介于-25.0‰^-19.4‰之间,平均为-22.2‰。通过两端元方法估算,研究区C_4生物量介于O-46%之间,平均为17.9%,与前人的C_4植被调查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相关分析表明,C_4生物量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关系不大,这表明在该地区年均温差异较小的情况下,降水可能是控制C_4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另外,推测也可能是研究区C_3生物量的变化主导地表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建立的δ~13C-年降水量转换函数,预期可用于重建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降水量的变化。
陈英勇鹿化煜张恩楼周亚利王晓勇韩志勇徐志伟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气候有机碳同位素
黄土高原25万年以来粉尘堆积与侵蚀的定量估算被引量:10
2010年
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第四纪以来的粉尘堆积,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但是,将黄土高原视为一个整体、从地质历史的角度来定量分析粉尘堆积—侵蚀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遥感分析和地统计学中的克里格空间估值法,根据对具有代表性的84个实测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分析,计算出黄土高原250ka以来各冰期和间冰期的粉尘堆积量和平均堆积速率,为认识区域粉尘沉降与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间冰期气候偏暖湿,粉尘堆积较慢;冰期气候偏干冷,粉尘堆积加快。结合黄土高原现代降尘观测数据,进一步估算出黄土高原250ka以来各冰期和间冰期的面状侵蚀速率。初步结果发现,自然背景下黄土高原就存在较强的侵蚀作用;冰期的面状侵蚀速率略强于间冰期。
李郎平鹿化煜
关键词:黄土高原第四纪
库姆塔格沙漠地表物质组成、来源和风化过程被引量:41
2010年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地表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和主量元素分析,获得了其矿物和元素组成特征:矿物种类多,绿帘石和角闪石含量为主;化学组成上以Si、Al为主,和上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相比,除Si、Ca外都有一定的亏损,Fe、Mg、Ca、P、Ti、Mn等元素的变异系数较高。库姆塔格沙漠地表沙物质组成特征与阿尔金山北麓出露的岩石和冲、洪积扇物质组成基本一致,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有很大的共性,反映了库姆塔格沙漠地表沙物质主要来源于阿尔金山。沙漠北区强烈的东北风将阿奇克谷地和疏勒河下游的河湖相沉积物搬运至沙漠腹地,构成另一个重要的沙物质来源。A-CN-K图解揭示了库姆塔格沙漠地表物质化学风化程度很低,处于较弱的去Na、Ca阶段,其他元素未发生明显的化学风化或迁移;A-CNK-FM图解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地表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Fe、Mg等元素发生显著分异,其原因主要是铁镁质矿物由于磨损、分选作用遭破碎和风化,使粒度较粗的沙漠沙Fe、Mg等元素相对亏损。
徐志伟鹿化煜赵存法王先彦苏志珠王振亭刘宏宜王立新卢琦
关键词:矿物地球化学元素风化过程库姆塔格沙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