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1002006)

作品数:4 被引量:177H指数:4
相关作者:蔡昆争赵娜王玲林菲潘庆华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青枯
  • 3篇青枯病
  • 3篇枯病
  • 3篇番茄
  • 2篇堆肥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微生物功...
  • 2篇微生物
  • 2篇抗性
  • 2篇家畜
  • 2篇番茄青枯病
  • 1篇稻瘟
  • 1篇稻瘟病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性基因
  • 1篇诱导抗性
  • 1篇植物
  • 1篇植物体
  • 1篇植物体内

机构

  • 6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蔡昆争
  • 3篇赵娜
  • 1篇杨勤忠
  • 1篇汪国平
  • 1篇林威鹏
  • 1篇骆世明
  • 1篇冯淑杰
  • 1篇马凤梅
  • 1篇高丹
  • 1篇吴伟坚
  • 1篇潘庆华
  • 1篇林菲
  • 1篇陈基宁
  • 1篇王建武
  • 1篇王玲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第一届全国生...
  • 1篇第五届中国青...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家畜粪便堆肥对番茄青枯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1
2010年
合理施用堆肥能够有效地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和土壤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抗性。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家畜堆肥浸渍液及堆肥混土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家畜堆肥浸渍液及堆肥混土均对番茄青枯病有一定防治效果,以体积分数1∶1、1∶3的浸渍液处理和质量分数10%的堆肥混土处理效果较好,分别降低病情指数69.4%,31.5%和13.0%。而且浸渍液处理效果优于堆肥混土处理,浓度越高抗病效果越明显。堆肥混土处理可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对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1∶1堆肥浸渍液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基于BIOLOG方法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研究表明,两种堆肥处理的平均每孔变化率(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较对照减小,而对于Alatalo均匀度指数则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堆肥处理间微生物碳源利用存在较大差异,堆肥混土处理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和羧酸类物质,而浸渍液处理则是糖类和氨基酸类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堆肥处理聚类结果与各种处理的抗病性强弱分类情况相吻合,且与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强弱分类也大致吻合。研究表明,施用家畜粪便堆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性。
赵娜林威鹏蔡昆争王建武
关键词:番茄青枯病土壤酶活性BIOLOG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被引量:105
2009年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后基因组时代抗性基因克隆策略的变化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杨勤忠林菲冯淑杰王玲潘庆华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分子定位分子克隆
家畜堆肥对番茄青枯病的控制作用及其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系
以干式养殖模式生产的堆肥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堆肥混土处理(堆肥占土壤比例分别为0%,1%、5%、10%)和堆肥浸提液处理(堆肥与水的比例为1:1、1:3、1:10,以不加作对照)对番茄青枯病的控制效果,并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
赵娜蔡昆争汪国平王勇
关键词:堆肥番茄青枯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文献传递
家畜堆肥诱导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及其生理机制被引量:8
2008年
以干式养殖模式生产的家畜粪便制作的有机堆肥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堆肥混土和堆肥浸渍液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堆肥使用方法及剂量对番茄青枯病均有一定控制效果,其中以1∶1、1∶3的浸渍液(V/V)和10%的堆肥混土处理(W/W)控病效果较好,在接菌后27d分别比不加堆肥处理降低病情指数69.4%、31.5%和13.0%。堆肥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番茄叶片保护酶的活性,浓度较高的处理增加幅度较大,这与控病效果是一致的。混土处理以10%的效果最好,接菌后第3d和第5d对番茄叶片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分别达20.9%和11.4%,POD活性增加61.9%和267.0%,而对PAL活性影响不大。浸渍液处理则以1∶1的增加幅度较大,在接菌后5d对POD、SOD、PAL的增加幅度分别为109.5%、185.1%和48.2%;1∶3的次之,SOD和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5.1%和31.67%。研究结果表明,堆肥的不同使用方法及剂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番茄的青枯病,提高番茄叶片的保护酶活性,从而在增强作物的抗病性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混土处理和浸渍液的不同使用方法存在浓度差别。
赵娜蔡昆争汪国平王勇
关键词:番茄青枯病堆肥保护酶
马缨丹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
马缨丹Lantana spp.原产于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1645年由荷兰人引入中国台湾,为全世界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之一。本文对马缨丹L.camara、紫花马缨丹L.montevidensi和黄花马缨丹L.ca...
吴伟坚马凤梅杨吉昂
关键词:马缨丹节肢动物群落中华微刺盲蝽
文献传递
硅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吸收及其在病害逆境胁迫中的抗性作用被引量:43
2010年
硅在地壳中含量位居第二位,尽管还没有被列为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它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提高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和生物逆境胁迫的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硅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吸收及其生理效应,重点介绍了硅在病害逆境胁迫中的抗性作用机理。高等植物以单硅酸[Si(OH)4]的形式吸收硅,存在硅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机制。硅主要沉积在叶片及叶鞘表皮细胞,形成硅化细胞和角质-硅双层结构,能增强寄主植物细胞壁的机械强度和稳固性,从而延缓和抵御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更多的证据表明,硅处理能增加植物叶片保护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活性和诱导寄主产生次生代谢抗性物质(如植保素、多酚类化合物、木质素),从而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增强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显示,硅能诱导与植物防御机制相关的基因表达,参与抗病信号分子(如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高丹陈基宁蔡昆争骆世明
关键词:植物环境胁迫诱导抗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