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ZH108)
-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4
- 相关作者:于水孙金华杨萍任燕姮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农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风险社会下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治理被引量:4
- 2013年
-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风险阶段,体制缺陷、社会心理失衡、社会控制机制弱化以及结构断裂是导致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成因。暴力群体性事件作为中国转型期社会矛盾极端表现形式是逐步演化的,以普遍的社会不满、集体性敌视、具体利益冲突为基础,呈现出社会矛盾的"冰山"结构。表现出经济问题政治化,冲突方式兼具非组织性、对抗性和暴力性,更具破坏性与建设性等特征。本研究在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分类与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从经济因素,法制因素,政治-行政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提出了治理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整合与政治参与制度与对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于水
- 关键词:风险社会农民工群体性事件
- 乡村社会发展之动力:乡村集中居住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对乡村社区发展动力源泉的剖析,阐述了内生因及外生因对乡村发展的不同影响,结合苏北Y村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的变迁,分析了乡村集中居住带给当地社会的多种影响,着重研究了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内源发展动力对乡村社会的促进作用,诠释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在实践中的自我解构和重新建构的能力,并展示了集中居住对欠发达乡村地区发展内源动力引发的过程和相关的积极意义。
- 于水孙金华
- 关键词:乡村集中居住发展动力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村治理:主体、模式及其关系被引量:13
- 2011年
- 从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缺失和资源匮乏的现实出发,讨论了承担乡村治理主体应是知识型有朝气有眼界的农民,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主体与义务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须基于统筹城乡背景下,加强乡村治理的主体体制与制度建设,通过体制重构与制度创新,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通过进一步的户籍制度改革与保障制度建立,实现对农民工的留城或返乡分流的激励与保障制度。研究结合江苏的实际状况,探讨了乡村治理模式,提出了苏南治理模式与苏北治理模式的构想,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治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也存在着质与量的差别。不同的乡村治理模式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 于水
-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村公共产品
- 公民网络参与与政府职能之思考
- 2012年
- 公民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新方式,对政府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此文剖析了公民网络参与的兴起引起的政府职能变迁,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政府管理的新挑战,如非同质化的网民的不同影响、"多数人暴政"与媒体的冲击等。针对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挑战,可以从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增强与媒体的互动式接触、建立健全适应网络参与的政府公关模式等路径去把握公民网络参与提升的对策和思路。
- 于水孙金华
- 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政府职能政府管理
- 农村政治文化:历史解读、现实审视与发展探讨被引量:4
- 2012年
-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心理层面的社会意识对政治系统的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对政治文化的涵义作了总结归纳,从历史发展观察,农村政治文化历经传统封建社会宗族文化主导农村政治文化时期,民国宗族势力衰弱,乡村劣治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权力主导农村政治生活时期以及改革开放至今的农村社会民间力量崛起,民主氛围显现四个时期。目前的农村政治文化呈现出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并存,并落后于农村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世俗化发展趋势的特征。最后提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必须要明确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理清政治文化的建设主体、内容,进而协同村民自身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建设。
- 于水任燕姮
- 关键词:政治文化农村政治文化历史发展
- “有限主导—合作共治”:未来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构想被引量:28
- 2013年
- 乡政村治的"乡政"与"村治"是组织性质不同,但又共存于国家—社会范式下的制度与模式。面对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该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包括"乡政"与"村治"无法有效衔接;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现象严重;农村社会的基层财政吃紧,无法进行有效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亟待创新。未来农村社会治理可采用"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的模式。
- 于水杨萍
-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合作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