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7052) 作品数:15 被引量:202 H指数:9 相关作者: 郝艳捧 阳林 李立浧 刘国特 薛艺为 更多>> 相关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电网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电气工程 一般工业技术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风力机翼型覆冰形态及其失速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016年 为研究风力机翼型覆冰形态及其失速特性,采用覆冰软件FENSAP计算风力机翼型的雾凇、雨凇覆冰形态。使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计算覆冰前后空气流场,翼型升力系数、阻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风力机翼型雾凇覆冰呈规则流线形,雨凇覆冰呈角状冰。覆冰后,翼型空气动力特性发生较大变化,其升力系数减小,阻力系数增大,失速攻角减小。雨凇加剧破坏翼型气动外形,对翼型升阻特性的影响最严重。 刘国特 陈彦 阳林关键词:风力机 升力系数 输电线路悬式复合绝缘子雨凇与轻雾凇覆冰形态和覆冰过程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2016年 覆冰形态是影响输电线路绝缘子闪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未见各类型覆冰形态差异及其原因的相关研究,绝缘子覆冰形态形成的微观物理过程研究较少。覆冰过程包括水滴撞击,捕获和冻结三个过程。对比研究了南方电网电线路灾害(覆冰)预警系统监测的悬式复合绝缘子雨凇、轻雾凇覆冰形态,通过Fluent仿真研究了两类覆冰形态的水滴与绝缘子撞击过程,计算了绝缘子伞裙上表面、伞裙边缘和杆径的水滴撞击数和撞击密度,通过微气象数据分析研究水滴冻结过程,从水滴撞击和冻结两个过程理论解释了雨凇和轻雾凇两类覆冰形态差异的原因。 薛艺为 阳林 郝艳捧 谷裕 刘国特 李立浧关键词:绝缘子 流体力学 一种基于图像的覆冰厚度测量方法 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准确检测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以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一种基于输电线路覆冰图像轮廓拟合的覆冰厚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对覆冰图片中感兴趣区域进行高斯滤波、阈值分割等图像预处理;利用提取到的覆冰轮廓进行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应用奇异值分解(SVD)得出最小二乘法的解;通过求取拟合曲线轮廓内的最大长度,得出覆冰的最大像素厚度。根据导线的实际外径和测量出的覆冰前导线像素厚度,得出覆冰的实际厚度。通过模拟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测量值与实际值误差在2mm以内,测量精度较高。 邵前程 胡伟关键词:阈值分割 最小二乘法 SVD 500kV复合绝缘子横向覆冰现象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雨凇覆冰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绝缘子上的冰棱会导致其电场与电位分布的恶化。为探究绝缘子覆冰横向增长现象对绝缘子沿面电场电位的影响,利用ANSYS仿真软件,建立500kV复合绝缘子覆冰有限元模型。根据输电线路现场与实验室中绝缘子覆冰出现的冰棱横向增长现象,在仿真模型中改变冰棱长度、角度、位置以及横向竖直冰棱同时出现等情况,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各覆冰形态对复合绝缘子电场电位分布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雨凇条件下,覆冰横向增长冰棱长度、位置的改变对复合绝缘子沿面电位电场分布的影响较小;随着冰棱铅垂角度减小,复合绝缘子沿面电场电位分布畸变增大,竖直覆冰对复合绝缘子沿面电场电位分布起主要影响。 陈彦 阳林 刘国特关键词:覆冰 复合绝缘子 有限元法 计及设备运行电压的特高压换流站直击雷防护设计方法 被引量:10 2013年 随着输电电压等级的提高,现有的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方法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在对避雷针(线)保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电气几何模型和先导传播模型,提出一种新型特高压换流站(变电站)的直击雷防护设计方法,该方法结合特高压换流站(变电站)内的设备避雷器设置情况,计算出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雷击电流,同时计及各个设备的高度和运行电压,并据此分别计算避雷针和被保护设备的击距。采用该方法对换流站进行直击雷防护设计,既能防护大的雷电流绕击到设备上,也能确保发生小雷电流绕击过电压在设备绝缘承受范围之内。同时,该方法可以降低避雷针的平均高度,减小避雷针的雷击率,有利于防护雷电造成的特高压换流站(变电站)的电磁干扰。 罗健斌 郝艳捧 韩永霞 李立浧关键词:特高压换流站 电气几何模型 避雷针 基于图像分割评估运行绝缘子自然覆冰程度 被引量:34 2017年 为准确评估输电线路覆冰程度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研究了运行绝缘子自然覆冰的图像分割方法,提出了覆冰程度评估参数—覆冰绝缘子面积变化百分比。对比研究了阈值法、Sobel、Laplacian和Canny算子法、种子区域增长法和Grab Cut图论法等6种图像分割方法对田地、树木和丘陵等3种典型背景和未覆冰、轻微覆冰、覆冰和严重覆冰等4种覆冰程度的覆冰绝缘子分割效果,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Grab Cut图论法可以更精确地分割出覆冰绝缘子。利用该方法分割南方电网输电线路灾害(覆冰)预警系统2014–12—2015–02的10组典型运行绝缘子覆冰图像,计算得到覆冰绝缘子面积变化百分比,并与人工观冰标准厚度和系统称重法监测的等效覆冰厚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覆冰绝缘子面积变化百分比与人工观冰标准厚度的关联性达0.79。 郝艳捧 蒋晓蓝 阳林 李昊 李锐海关键词:图像处理 图像分割 特高压直流线路复合绝缘子悬挂方式对其冲击闪络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5年 V串绝缘子在输电线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与I串绝缘子的冲击闪络特性差异尚不明确。为此,在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了V串和I串悬挂方式的±800 k V复合绝缘子在操作冲击和雷电冲击作用下的放电试验,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对2种悬挂方式下复合绝缘子附近的电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有效绝缘距离相同时,正极性冲击电压下的V串绝缘子50%冲击放电电压低于I串绝缘子,而负极性冲击电压下的V串绝缘子50%冲击放电电压高于I串绝缘子;V串缘子下均压环与横担间的空气间隙的电场分布更接近棒–板间隙,而I串绝缘子2个均压环间的空气间隙的电场分布更接近棒–棒间隙。因此,I串和V串绝缘子间冲击闪络特性的差异是由于电极结构的极性效应引起的。 韩永霞 唐力 郝艳捧 黄之明 廖永力 李立浧关键词:复合绝缘子 电场分布 有限元仿真 特高压直流 高海拔地区特高压换流站大尺寸复合支柱绝缘子直流污闪特性 被引量:20 2016年 在海拔2 100m的国家特高压工程实验室,采用恒压升降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一大一小和一大两小伞形、6.25m(5支串联组成)绝缘高度的两种大尺寸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直流污闪特性。试验表明:一大两小伞形大尺寸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直流污闪特性优于一大一小伞形;大尺寸试品的直流污闪电压与盐密、灰密均成幂函数关系,盐密对U50%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灰密;与短串试品相比,盐密对大尺寸试品的影响较大;随着上、下表面污秽比的增大,大尺寸试品直流污闪电压增加不超过10%;在绝缘高度6.25m范围内,直流污闪电压与复合支柱绝缘子串长呈良好线性关系,但由于试验数据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大尺寸试品线性推导值和试验值相差约15%;大尺寸试品的紫外放电光子数大于短串,同时,受污秽不均匀分布的影响,大尺寸试品的中、下部紫外光子数稍大于上部;大尺寸试品的中、下端电弧桥接现象剧烈,电弧大范围跨接更为明显。 谷裕 阳林 张福增 薛艺为 郝艳捧 李立浧关键词:大尺寸 复合支柱绝缘子 直流污闪特性 粤北地区架空线路自然覆冰形态现场观测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现场观测了粤北地区典型输电线路的覆冰情况,对杆塔的覆冰厚度、冰凌长度及数量、冰密度进行测量,研究了导线和绝缘子的覆冰形态及其与杆塔高度、绝缘子电场电位、绝缘子悬挂方式和位置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覆冰透明,覆冰水电导率均小于15μs/cm,冰密度为0.695~0.9 g/cm3,为雨凇;同一杆塔不同高度的覆冰形态不同;覆冰时导线上表面冰较厚,融冰时下表面冰较厚且有冰凌;地线下表面几乎无冰棱;绝缘子串高压端的覆冰比低压端严重;绝缘子的覆冰较杆塔和导线稍严重;插花串的使用可有效减少绝缘子片间桥接;不同相绝缘子的覆冰无差别;冰棱外翘现象较普遍,出现较随机,是电场和微环境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郝艳捧 闵剑峰 阳林 罗健斌 许志海关键词:输电线路 杆塔 导线 绝缘子 基于改进Messinger覆冰模型导线防冰临界电流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得到不同覆冰气象条件下导线防冰临界电流,基于电流防冰时导线表面水膜流动,建立导线表面水膜流动模型对Messinger覆冰模型进行改进,确定了过冷水滴局部撞击系数(LCC)、导线表面局部对流换热系数(LHTC)与导线表面液态水局部冻结系数(LFC)计算方法。首次计算导线表面LHTC与LFC,并基于LFC计算结果,实现了导线防冰临界电流自动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导线表面LCC、LHTC和LFC在导线驻点位置达到最大值,其中LFC随电流增大而减小;风速、温度是影响防冰临界电流的主要因素,含水量与水滴直径大小对临界电流没有明显影响。 刘国特 郝艳捧 阳林 陈彦 钟荣富关键词:导线覆冰 临界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