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3070)
- 作品数:11 被引量:107H指数:8
- 相关作者:傅超美章津铭李莹何瑶高飞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华大学成都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化学组分动态变化的附子配伍甘草煎煮条件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研究与甘草配伍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确定最佳煎煮条件;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附子-甘草配伍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 min;在煎煮0~90 min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的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 min时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 min的单附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但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优选的配伍煎煮工艺可为中药复方及临床应用中附子的"减毒存性"提供参考。
- 秦素红章津铭何宇新何瑶廖婉傅超美
- 关键词:附子甘草化学组分煎煮时间
- 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分对比研究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 章津铭傅超美何宇新卢君蓉高飞王继森廖婉
- 关键词:附子甘草配伍沉积物化学组分
- LC-MS/MS比较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体内次乌头碱药动学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次乌头碱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方法:大鼠分别灌服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其中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73.29μg.kg-1、34.85μg.kg-1,LC-MS/MS测定次乌头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次乌头碱在1.98~198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Tmax显著延长,CL显著减小,AUC/dosage显著增大(P<0.05)。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发生显著改变。
- 章津铭傅超美秦素红李莹张臻
- 关键词:附子甘草次乌头碱药动学
- 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6
- 2013年
- 附子—甘草为中医常用药对,也是中药七情"相畏相杀"配伍规律之典范,近年来药学工作者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多。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综述了近年来该药对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何瑶章津铭高飞卢君蓉李莹傅超美
- 关键词: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
- 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汤液沉积物的HPLC-MS化学组成分析被引量:22
- 2012年
- 采用HPLC-MS分别对中药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汤液中产生的沉积物进行化学组成鉴定,探讨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可能机制,并为含附子-甘草药对的中药成方制剂的提取纯化工艺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沉积物与附子甘草合煎液沉积物供试品,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了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从附子单煎液沉积物中指认出28种成分(鉴定出25种成分及结构);从附子甘草合煎液沉积物中指认出36种成分(鉴定出34种成分及结构),其中11种来源于甘草,25种成分来源附子,但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汤液沉积物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别均较大。说明配伍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也提示附子-甘草药对煎煮液沉积物中含有效成分,在临床和实际生产中需注意沉积物部分的综合利用。
- 章津铭李玲高飞李莹何瑶傅超美
- 关键词:附子甘草沉积物HPLC-MS化学组成
- HPLC-Q-TOF/MS指纹技术对比分析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化学组分变化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分析附子-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组分变化,探讨附子配伍炙甘草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HPLC-Q-TOF/MS分别对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进行化学对比研究。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结果从附子单煎液中指认出20种成分及其结构;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中指认出32种成分及结构,其中4种成分来源于炙甘草,28种成分来源于附子,但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量差别均较大。结论说明配伍炙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炙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林彦君游宇季宁平章津铭陈秋薇傅超美
- 关键词:炙甘草MS指纹技术
- 四逆汤制备工艺参数优化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优化制备四逆汤(附子、炙甘草、干姜)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单酯型生物碱、甘草酸及干膏收率为化学指标,以昆明种清洁级小鼠(每组10只)的抗脑缺氧能力(喘气次数和喘息时间)为药效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选四逆汤的制备工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模型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结果四逆汤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提取3次,料液比为1∶8,每次提取1.5 h。结论人工神经网络与正交试验联用优选的四逆汤制备工艺参数稳定、可行。
- 李莹张慧敏何瑶闫莉傅超美
- 关键词:四逆汤甘草酸人工神经网络
- 附子-甘草药对配伍前后汤液相态对比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对比分析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的相态变化。方法:运用电导率仪、散射光浊度仪、旋转黏度计、表面/界面张力测定仪,在20,40,60℃时分别测定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的理化参数(电导率、盐度、浊度、黏度、表面张力);采用激光衍射法测定汤液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对比分析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的相态变化。结果: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相态的理化参数均有变化。附子-甘草合煎液汤液的电导率、盐度低于其他汤液,而合煎液中粒子粒径大于其他汤液。结论:为深入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及汤液相态变化提供实验基础。
- 陈秋薇章津铭季宁平傅超美林彦君
- 关键词:相态理化性质附子甘草
- 附子-甘草沉积物对大鼠的抗心衰作用和毒性考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考察附子-甘草沉积物对急性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对大鼠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急性心衰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十二指肠注射给予10%PEG-400水溶液,附子-甘草沉积物组十二指肠注射给予沉积物的10%PEG-400混悬液,分别记录和测定给药30min后各组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和心率指标。另设空白对照组和附子-甘草沉积物组,将附子-甘草沉积物研细后加入适量10%PEG-400水溶液配制成混悬液,供附子-甘草沉积物组灌服,空白对照组灌服10%PEG-400水溶液。两组实验动物连续灌服一周,称重并观察、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和机体状态。结果:附子甘草沉积物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衰大鼠的左心室内压、左心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P<0.05),并且显著降低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压(P<0.05)。而灌服附子-甘草沉积物后未见显著影响大鼠体重正常增长率(P>0.05),也未见大鼠有明显中毒反应症状。结论:说明附子配伍甘草后不但保持了附子原有的抗心衰作用,而且有明显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
- 张慧敏林彦君傅超美李莹刘芳
- 关键词:沉积物机体状态毒性
- 不同方法制备四逆汤中化学成分对比研究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比较并评价四逆汤的传统制备法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所载制备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测定并比较两种方法制备的四逆汤中甘草酸、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6-姜辣素的含有量及干膏量。甘草酸色谱柱为Krosma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0.2 mol/L醋酸铵溶液(65∶35,含0.5%冰醋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DDA)色谱柱为Symmetry Shield RP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A)-0.05%三乙胺水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7 nm;6-姜辣素色谱柱为Symmetry Shield RP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甲醇-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按传统方法制备四逆汤含甘草酸、6-姜辣素的量和干膏量分别是按中国药典方法制备四逆汤的3.6倍、1.7倍和5倍,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有量总和相近。结论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初步揭示四逆汤的传统制备方法与中国药典方法相比存在一定差别。
- 李莹章津铭傅超美闫莉张慧敏
- 关键词:四逆汤RP-HP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