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SH012)

作品数:10 被引量:108H指数:5
相关作者:郑雄飞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4篇政治法律
  • 2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社会建设
  • 2篇土地换保障
  • 2篇权益
  • 2篇保险
  • 1篇地租
  • 1篇新型职业农民
  • 1篇养老
  • 1篇养老保险
  • 1篇增值收益分配
  • 1篇政府
  • 1篇职业化
  • 1篇职业农民
  • 1篇中国社会
  • 1篇三分法
  • 1篇善事
  • 1篇社会
  • 1篇社会保险
  • 1篇社会利益
  • 1篇社会利益关系
  • 1篇身份

机构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郑雄飞

传媒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学术研究
  • 2篇社会学研究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公共政策...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租的时空解构与权利再生产——农村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被引量:30
2017年
时空解构是理解地租生成和演化的必要逻辑。"时间租"揭示了地租具有阶段性切割和历时性延绵的双重特性,因而增值收益分配应兼顾农民个体生命历程和世代叠加代际伦理的可持续性;"空间租"解析了地租因产业布局、地理区位等因素的集聚或分异,因而增值收益分配应协调相关各方的正当权利诉求,实现收益的可共享性。通过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与地租的互动、互构研究,文章探寻了增值收益分配的应然状态,主张通过"权利再造"修复并确保农民的地租收益权,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协商谈判机制,辅以权利救济、司法仲裁和第三方专业评估,杜绝寻租,让相关各方在合意中确定具体分配的"地租量",从补偿、保障和共享三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口的权益。
郑雄飞
关键词:地租增值收益分配
慈善事业的伦理根基和理性建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慈善是一种德性,是一种为公众谋福利的行为,已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救助救济行为。它是个体"利他"倾向的人性光彩,亦是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天然纽带和共同责任;个人拥有向他人或社会各部门请求援助的权利,同时也负有提供援助的人道责任。慈善是一种社会爱心事业,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和运行模式,培植慈善公益组织,合理开发社会慈善资源;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慈善观念,发展优质的慈善文化,动员个体、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人",共同汇成一股"社会亲和"的力量,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郑雄飞
关键词:慈善事业生态模型
身份识别、契约优化与利益共享——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与路径探索被引量:37
2016年
现时代是"身份性契约型社会",契约本身也是身份的载体,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理应契约与身份并重。"身份"既是社会研究的分析单位,也是一种分析方法。"身份治理"是一种蕴含"身份伦理"和"契约伦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如何拟合不同身份进而优化社会运行是社会制度的内在要义。本文以"身份"为纵横轴,通过梳理我国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制、演化及其身份轨迹,发现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困境或争议主要在于身份识别不到位甚至缺失;应当整合社会身份网络体系,从"国民身份"、"集体身份"和"个体责任"三个层次建立国民年金、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土地年金等制度,对"个人账户"进行功能开发,从而建构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郑雄飞
关键词:养老保险身份识别年金制利益共享
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的当代转向被引量:5
2014年
无论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创新",社会建设伴随历代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经历世纪轮回,社会建设的内涵已突破"将社会建设等同于各种社会事业建设"窠臼,逐渐深入到资源配置和改善民生;外延不再泛化为"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建设的总名",而逐步锁定于利益协调和格局优化;领域逐渐回归"社会性",不再从属于政治或经济领域;主体不再是"补政府设备之不足",突出了"社会"的主体地位;目标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或笼统的"富泰康乐之社会",而聚焦于民生改善和利益关系协调;手段不再泛化为民主政治、文化、心理和教育等,则集中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发展路径优化。这些历史转向具有内在的动力机制、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研究取向和关键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郑雄飞
关键词:社会建设
“域际关系”视角下“土地换保障”权益冲突的原因探析被引量:2
2013年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却陷入了权益冲突的困境。在揭示"土地换保障"内在利益争议和权益失衡之后,作者借助"域"的方法对"土地换保障"的置换平台和交换要素进行了域界划分,研究发现:"土地换保障"相关权益冲突的实质在于"域际关系混乱",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利用自身优势混淆"域"际界限甚至"越域"行动所造成的。
郑雄飞
关键词:土地换保障权益冲突
破解社会保险缴费率的“身世之谜”被引量:4
2013年
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辨析社会保险费率的内外部相关关系,尤其是透过分子分母效应发现:我国的社会保险缴费数额远低于发达国家。当前费率"虚高",只是增加了职工的参保价格而非企业的参保成本;纵向来看,缴费也没有实质性的增加,综合物价等因素甚至是在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应当由外向里推进,在补偿历史欠账和初次收入分配失衡格局得到有效扭转之后,通过待遇确定型向缴费确定型转变等措施来降低费率。
郑雄飞
关键词:工资总额
职业化与成员权: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协调路径优化被引量:15
2018年
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传统农民职业化和城镇居民"职业嵌入"两种源流,在职业皈依过程中具有相似而又有差异的权利占有和利益诉求。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及其功能优化,需要协调农民职业权与村民成员权、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资本下乡与村级自治、利益生长与收益共享等权益关系;整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突出职业性,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劳动权益等,吸引农业专业技能强的劳动力返乡或进入农村发展;打造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通过收益共享在农业农村配置内生驱动机制,进而推动农民职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纵深发展。
郑雄飞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成员权社会利益关系
一种伙伴关系的建构: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在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和空巢化现象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建构起能够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的服务体系,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市场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通过对我国老龄化现状及老年人服务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建设从家庭、社会(社区)、政府和市场四个维度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多维服务空间,以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这种多维空间的服务模式,事实上也是一种"伙伴关系"的建构,它具有现实可能性与实践的必要性,并可以探索出一种良好的合作机制。
郑雄飞
关键词:家庭社会政府伙伴关系
中国社会建设思想和理论的当代转向
2013年
社会建设实践,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伴随历代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社会建设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创新',承接了其本体固有的历史延续性而不断向前发展。文章立足历史的纵向性和时代的横向性,通过纵览典籍和梳理文献发现:社会建设思想已由古代的'朝野二分'、'君为臣纲'和'大同社会'转变到现代的'参政议政'、'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已突破'将社会建设等同于各种社会事业建设'的窠臼,逐渐深入到资源配置和改善民生;外延不再泛化为'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建设的总名',而逐步锁定于利益协调和格局优化;领域逐渐回归'社会性',不再从属于政治或经济领域;主体不再是'补政府设备之不足',突出了'社会'的主体地位;目标不再仅仅是解决社会问题或笼统的'富泰康乐之社会',而是聚焦于民生改善和利益关系协调;手段不再泛化为民主政治、文化、心理和教育等,而是集中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发展路径优化。思想与理论的历史转向具有内在的动力机制、层次结构上的关系,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研究取向和关键点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郑雄飞
关键词:社会建设
“土地换保障”权益协调机制建设——基于“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法社会学探索被引量:6
2014年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但其自身却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和权益冲突。作者借助"域"和"法"的三分法对"土地换保障"权益协调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任何强制性的"土地换保障"都是不合法和不合理的,相关权益协调机制建设应明确"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利益边界和行动规则,从价值补偿、争议协调和路径优化三方面入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郑雄飞
关键词:土地换保障三分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