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2011-CXB-19)

作品数:14 被引量:77H指数:6
相关作者:陈爱平杨劲松林杰陈建辉罗朝晨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医科大学南平市延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致泻
  • 5篇杆菌
  • 5篇肠杆菌
  • 4篇致病
  • 4篇多重PCR
  • 4篇腹泻
  • 4篇埃希菌
  • 4篇大肠埃希菌
  • 3篇毒力
  • 3篇毒力基因
  • 3篇致病性大肠杆...
  • 3篇致泻性大肠埃...
  • 3篇分子
  • 3篇肠致病性大肠...
  • 3篇大肠杆菌
  • 2篇血清型
  • 2篇致泻性大肠杆...
  • 2篇沙门菌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机构

  • 14篇福建省疾病预...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南平市延平区...

作者

  • 14篇陈爱平
  • 11篇杨劲松
  • 10篇林杰
  • 8篇陈建辉
  • 4篇郑恩惠
  • 4篇罗朝晨
  • 4篇严延生
  • 4篇李曲文
  • 3篇王灵岚
  • 2篇徐海滨
  • 2篇郑金凤
  • 2篇李玉燕
  • 2篇黄梦颖
  • 1篇黄柳青

传媒

  • 5篇预防医学论坛
  • 4篇中国卫生检验...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沙门菌毒力基因sitC及iroN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比较福建省腹泻患者与健康人群分离的沙门菌毒力基因sitC及iroN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两种毒力基因在福建省分离率较高的4种常见血清型沙门菌中的分布差异,为进一步有效防控沙门菌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从腹泻患者和健康人群中分离到的沙门菌166株,其中腹泻患者121株、健康人群45株,包括鼠伤寒、肠炎、德尔卑和斯坦利四种血清型,运用常规PCR方法扩增毒力基因sitC及iroN。结果毒力基因sitC及iroN在166株沙门菌分离株中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1.81%(86株)和39.76%(66株)。在腹泻患者和健康人群两个组别中,sitC及iroN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_(sitC)~2=0.347,P=0.556;χ_(iroN)~2=3.322,P=0.068)。在鼠伤寒、肠炎、德尔卑和斯坦利四种血清型中,sitC及iroN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sitC)~2=11.634,P=0.009;χ_(iroN)~2=15.020,P=0.002)。sitC+iroN+及sitC-iroN-是最常见的基因携带模式。结论福建省沙门菌分离株中均检出了一定比例的sitC和iroN毒力基因。这两个毒力基因的分布存在血清型差异,但在健康人群和腹泻病人的沙门菌分离株中不存在分布差异。所以健康人群的沙门菌分离株与腹泻病人的沙门菌分离株一样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一定的致病潜能。
黄梦颖陈建辉陈建辉杨劲松杨劲松
关键词:沙门菌毒力基因腹泻患者血清型
2010~2012年福建省致泻性大肠杆菌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9
2014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杆菌在腹泻病人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设立延平区和永安市作为监测点,搜集2010-2012年哨点医院腹泻病门诊标本977份,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致泻性大肠杆菌菌株,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2年合计检测哨点医院腹泻病门诊标本977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65株,检出率为6.65%。EPEC检出构成比最高,达到50.77%,aEPEC占绝大多数;ETEC和EAEC次之;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C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8月,其次是9、11月;将腹泻患者按照年龄分为4组,DEC检出率分别为7.06%、2.0%、2.22%和8.24%,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省监测点腹泻患者中DEC作为病原菌占到一定比例,并以EPEC为主,夏秋季是DEC高发季节,0~5岁婴幼儿组及成人组是DEC的高发人群。
杨劲松李玉燕廖慧林杰罗朝晨陈爱平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杆菌
福建省延平区及永安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掌握福建省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为防控腹泻病的流行和爆发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0-2015年延平区和永安市哨点医院腹泻病标本1 950份,接种于麦康凯(MaC)培养基,挑选平板上粉红色、光滑型菌落,采用常规分离培养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用SPSS 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共检出129株,总检出率为6.62%;EPEC检出65株,检出率为3.33%,其中aEPEC 61株,tEPEC4株;ETEC和EAEC均检出32株,检出率为1.64%;未检出EHEC和EIEC。男女D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腹泻患者按照年龄分为5组,DEC检出率分别为7.03%、4.60%、3.70%、7.28%和6.21%,各组EPEC、ETEC和EA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8月和9月;农村和城市D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各类型DEC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省DEC存在3种类型,以EPEC为主(其中aEPEC占绝对优势),8、9月是DEC高发月份,0~5岁婴幼儿组及成人组是DEC的高发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DEC需要得到重视。
杨劲松郑恩惠林杰罗朝晨陈爱平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
一种新的致病菌: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被引量:7
2011年
文章总结了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aEPEC)的定义、生物特性及在世界范围内人和动物宿主中的流行状况、分子流行病学等,对于深入认识该致病菌的危害及致病因子,可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陈爱平
关键词:致病因子分子流行病学疾病控制腹泻
2010年福建南平及永安监测点致泻大肠杆菌的监测报告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多重PCR或单重PCR方法检测致泻大肠杆菌的EPEC/EHEC eaeA基因、EHEC 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 ipaH、EIEC virA、ETEC ST、ETEC LT、EPEC bfp基因。API 20E生化鉴定条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2010年度共分离得19株致泻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0.9%。1株EAEC;1株tEPEC;4株aEPEC;13株ETEC。19株分离的致泻大肠杆菌经API 20E鉴定均为大肠埃希菌。1株tEPEC与EPEC三种多价诊断血清型均不凝集,而1株aEPEC血清型为O111:K58(B4)。13株ETEC菌株血清型:多数为O6:K15,1株O25:K19(L),3株未能分型。结论:监测结果对于我们了解福建省致泻大肠杆菌感染情况,预警潜在发生疫情的可能性有其重要性。这些菌种的获得可以为下一步研究其毒力特征、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积累原始材料。
林杰陈爱平陈建辉李玉燕杨劲松郑金凤
关键词:EHECEIECEPECETEC
多重PCR试剂盒在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应用商品化多重PCR试剂盒来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建立更快速、高效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工作方法。方法应用某市场商品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试剂盒来初筛检测福建省的腹泻病分离的菌株,用本实验室前期已建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不同的PCR方法进行串联试验对初筛结果加以验证。结果验证试验从2015年福建省2个监测点分离的经生化反应初步鉴定为大肠埃希菌的菌株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鉴定率为7.00%(21/300),阳性菌株为21株,均成功获得了分纯单克隆菌株。结论商品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试剂盒对于提高效率、减少繁重的工作量有帮助。
林杰郑恩惠杨劲松陈爱平
关键词:多重PCR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腹泻分子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分析总结3起公共卫生事件中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发挥的作用。方法在这3起事件中,实验室诊断先后采用常规细菌培养、血清学和生化鉴定,以及部分基因的PCR、实时荧光PCR、核酸序列分析等方法。结果常规方法只能将这3起事件的可能致病因子鉴定到普通大肠杆菌,一系列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检测可以进一步鉴定到不同的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结论分子生物学诊断手段与常规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细菌性病原菌来讲是今后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调查的一个有力手段。
陈爱平陈建辉杨劲松林杰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致泻性大肠杆菌
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子特征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EPEC)菌株的毒力基因特征和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结合菌株的背景资料分析不同的分子特征对aEPEC流行的影响。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系列的相关毒力基因扩增;同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技术,对福建省2010-2012年分离的aEPEC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分离30株实验菌株毒力基因的检测呈阳性的分别为:b112153.3%(16),yiaA36.7%(11),set/ent、nleB、nleE均为30%(9),lpfAR141 23.3%(7),efa/lifA20%(6),ehxA3.33%(1);其余毒力基因均未检出;93.3%(28)菌株不同程度地携带有相关的毒力因子。29株菌按照100%的相似度分为15个PFGE型别(P1-P15);其中存在4组不同的PFGE簇(I-Ⅳ),相同PFGE簇的病例在发病的时间和地区上有聚集性,同时相同簇内菌株的毒力基因谱也表现相同。结论 b1121、yiaA和EHEC毒力岛OI-122相关基因(efa1/lifA,nleB,nleE,set/ent)在福建省aEPEC菌株中携带率较高。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毒力谱表现为多样性,基因组也呈现遗传多态性;同时PFGE分析发现福建省存在由aEPEC新发病原菌引起的聚集性病例。
陈爱平李曲文林杰陈建辉杨劲松王灵岚严延生
关键词:毒力基因PFGE
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紧密黏附素基因分型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aEPEC)分离株紧密黏附素基因(eaeA)型别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eaeA基因3′端的不同,采用18对引物用PCR基因扩增方法,对30株aEPEC分离株的进行紧密黏附素(intimin)基因的扩增。结果分离的30株检出了6个紧密黏附素基因型别(eae-α1、β1、δ/κ/β20、η、ε1、θ/γ2),阳检率分别为eae-α13.3%(1)、eae-β1 20%(6)、eae-δ/κ/β20 36.7%(11)、eae-η13.3%(4)、eae-ε1 3.3%(1)、eae-θ/γ2 10%(3)、未分型16.7%(5)。结论福建省aEPEC分离株的紧密黏附素基因型别表现为多态性;eae-δ/κ/β20和eae-β1型别是福建省aEPEC菌株紧密黏附素基因的主要的型别;intimin基因分型在aEPEC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曲文陈爱平郑恩惠林杰陈建辉
关键词:基因分型
2010~2016年福建省部分腹泻患者沙门菌血清型、耐药监测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了解2010~2016年福建省腹泻患者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依据我省制定的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在我省3个地市设立沙门菌监测点开展工作。结果 2010~2016年福建省3个监测点共分离出174株沙门菌,均为肠道沙门菌内的亚种Ⅰ,分属于7个群(8个亚群),24个血清型,其中以B群血清型检出最多(29.20%)。血清型以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0.60%和22.40%)。沙门菌总体耐药率为78.74%,其中氨苄西林、四环素和萘啶酸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0.34%、57.47%、34.48%),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耐药率最低。鼠伤寒和肠炎的耐药率分别为93.18%和92.31%,鼠伤寒以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为主,而肠炎以萘啶酸和氨苄西林为主。结论鼠伤寒仍是福建省重要的腹泻致病菌且耐药比较严重。
邱玉锋陈建辉黄梦颖李曲文徐海滨罗朝晨陈爱平
关键词:沙门菌血清型耐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